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常隨學:談白骨觀

日常隨學:談白骨觀

日常隨學:談白骨觀

師兄A:

不凈觀白骨觀那個,就可以不墮三惡道,我體會是生起出離心很快。

(與四諦)結合起來就太好了。

禪秘要法經,說這個法門是「三乘聖種」。

我修的時候,體會不凈觀是苦諦,很苦的那種。

心事心決

白骨觀是四念處的一個前行。俱舍論有講的。對於淫慾貪對治很強。

白骨觀和呼吸觀,二個甘露門

白骨觀對於破欲貪得定力的功效很顯著。白骨觀與呼吸觀二個,是入道甘露門。如果得定後加修無漏觀,是可以證果的。

心事心決:

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以多智故憍慢放逸。亦不修習四念處。法身壞命。終墮黑闇地獄。從地獄出。生龍象中。五百身中。恆作龍王。五百身中。恆作象王。舍畜生身。因前出家持戒力故。得生天上。天上命終。來生人間。前身讀誦三藏經故。今得值佛。由前放逸不修四念處。是故今身不能覺寤。爾時迦絺羅難陀。聞佛此語。即從坐起。合掌長跪。白佛言。世尊唯願天尊教我繫念。爾時佛告迦絺羅難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於今日。快問如來滅亂心賊。甘露正法。三世諸佛。治煩惱葯。關閉一切諸放逸門。普為人天。開八正道汝好諦觀。莫令心亂。佛說此語時。眾中有五十摩訶羅比丘。亦白阿難。世尊今者欲說除放逸法。

心事心決:

這就是禪秘法要經,說得比較清楚,白骨觀為了對治放逸。是為了更好修學四念處。白骨觀不是目的。四諦是目的。

師兄A:

這一段,有一個原因是,這個阿純難陀,他前身看過三藏經,所以他單修這個觀法能證果。

心事心決:

不凈觀不是苦諦。苦諦的諦是真理。真理是阿羅漢照見。阿羅漢不說不凈是苦。

師兄A:

不凈屬於苦諦

心事心決:

不凈不能說苦諦的。不凈是假想觀。非實況。不屬於苦諦。

只能說自己修不凈時覺得苦。那就是苦苦。

諦是實相。不是假想的。

心事心決:

為告阿難。我般涅槃後。初一百歲。此不凈觀。行閻浮提。攝放逸者。令觀四諦。一日之中。修無常觀。得解脫者。如我住世。等無有異。二百歲後。此閻浮提。四部弟子。二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三百歲時。四部弟子。四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四百歲時。四部弟子。五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我涅槃後。五百歲時。四部弟子。十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心事心決:

這是禪秘要法經。——不凈觀是攝放逸的。不放逸了,以後就修學四諦。最起碼是無常。

白骨只有欲界有。白骨觀再高只能脫欲界。有一個情況除外,就是之前有解脫分的人,他修白骨觀,有可能引發聖種而證果。

師兄A:

裡面那個尊者,他前身看過藏經,應該是具有解脫分的,所以他修這個直接證果了。

心事心決:

菩薩,這個只能說為三乘聖種作開導。

師兄A:

經文前文中有一句「前身讀誦三藏經故,今得值佛」。

心事心決:

是的。白骨觀本身只能解脫欲界。色界都沒辦法解脫。

但是如果進修三乘佛法,那是很好的。

白骨觀成,欲貪沒了。不可能墮三惡道。三惡道可以暫時解脫。

這個要注意下,白骨觀本身不能斷煩惱的。

不然亂掉了。不見實相能斷煩惱。這亂掉了。

斷煩惱要見三界實相,苦集滅道。不見空性不能斷的。

心事心決:

我再發幾段。白骨觀是五甘露門裡面一種。但那個是資糧道。加行道不修這個。

佛告阿難。此不凈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敕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欲修諸賢聖法。諦觀諸法苦空無常無我因緣。

原文是不是這一段?說是賢聖種的?

師兄A:

心事心決:

佛告阿難。爾時當教如此行人而作是言。汝所見事。是不凈想。此不凈想。而雜穢物。當知此想從顛倒起。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凈。汝今實見此不凈不。雖見不凈。於外見凈。當知此凈及與不凈。不可久停。隨逐諸根。憶想見是。此不凈身。屬諸因緣。緣合則有。緣離則無。爾所見事。亦屬緣想。想成則有。想壞則無如此想者。從五情出。還入汝心。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此不凈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汝當一一諦觀不凈。求索彼我了不可得。世尊說我及他。皆悉空寂。何況不凈。如是種種。呵責其心。教令觀空。

菩薩,看一下,這個經的白骨觀,與單純的白骨觀有什麼不同?

師兄A:

這個最後回到觀空了,不是一直白骨。

心事心決:

世尊說,當一個人修了白骨觀,要清楚,這個白骨觀,由心想成,不想則無。此白骨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求其實體,了不可得。——菩薩,這是先白骨,後無我。

師兄A:

嗯,不是單純的不凈或者白骨的。

心事心決:

禪秘要法經。

白骨之後,觀無我,觀因緣生因緣滅。來斷煩惱。

注意下,白骨觀本身不斷煩惱。

它是除貪慾,修定的。容易得定。但是,要滅煩惱,必須慧。沒有空慧,斷不了的。

師兄A:

是的,是這樣的,如果只是白骨或者不凈,那是單純的修定,是斷不了煩惱,了不得生死的。

煩惱必須是要慧斷,嗯。

心事心決:

白骨可以與外道共。外道也可以。但是空觀,外道修不了。

外道他也能修白骨。但他不能修無我空。修這個就皈依三寶了。沒法繼續做外道。

佛陀後面把白骨觀都瓦解掉。說這個是假想來的,不想就沒了。

就是它本身是因緣和合。

白骨觀可以好好修。

心事心決: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了了分明。亦無錯謬。爾時世尊。因此愚痴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凈觀白骨法。佛告迦栴延。此槃直迦愚痴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痴  永不受後有

愚痴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這一段有兩個。

第一個、佛說這個人修白骨觀成就。就是白骨觀為前導。後觀察白骨觀這是空無我。不是單純白骨觀修成阿羅漢。不然佛法三乘都要瓦解了。空性,因緣就沒用了。

第二個、佛陀制白骨觀的因緣:對治放逸。對治愚痴,對治我慢。

不是對每一個人都實用。但是如果有這些毛病的,比較重的話,就需要對治。

對治法,他有一定範圍。不像四諦,不像信願念佛,不像唯是心,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都能斷煩惱。白骨觀有它的適用範圍。

比如,有的人,它心性本來調和,沒有慢心,愚痴也輕,也不放逸,自己自控力強,特別是,他不貪慾,沒有比較明顯的淫慾貪。這種人不一定修白骨觀。

他可以直接信願念佛的。也可以直接四諦。

四諦法成,功德超越,涵蓋白骨。信願具足念佛,功德超越,涵蓋白骨。

心事心決:

第三個、頌說,白骨觀其實是修定。所謂修定,就是斷掉不定的因緣。淫慾就是障礙定的因緣。這個伏了,定力自然高了。

楞嚴經就是以淫慾心說定。淫慾心無,自然得定。

得定後,再以慧斷愚痴……無明。破無明要達空性的。

有的人,淫慾貪沒什麼。但是嗔心重,那就要慈悲觀。再觀白骨,那可能不得了了。

心事心決:

在回頭看一下禪秘法要法的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五百大德聲聞。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等。爾時王舍城中。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羅難陀。聰慧多智。來至佛所。為佛作禮。繞佛七匝。爾時世尊。入深禪定。默然無言。

……………………………………………………

時迦絺羅難陀。見佛入定。即往舍利弗所。頭面禮足白言。大德舍利弗。唯願為我廣說法要。爾時舍利弗。即便為說四諦。分別義趣。一遍乃至六遍。時迦絺羅難陀。心疑未寤。如是乃至遍禮五百聲聞足。請說法要。諸聲聞等。亦各七遍。為轉四真諦法。時迦絺羅難陀。心亦不寤。——這是本經緣起。

這個要特別要特別注意!!

這個人,他四諦不能相應。不能決了——所以才有了後面的:

復還佛所。為佛作禮。爾時世尊。從禪定起。見迦絺羅難陀頂禮佛足。淚如盛雨。勸請世尊。唯願為我轉正法輪爾時世尊。復為廣說四真諦法。一遍乃至七遍。時迦絺羅難陀。猶故未解。

五百羅漢(不一定全四果)全部為這個人說四諦。

佛陀這是為說四諦。本經用的是「真諦」,即,四聖諦才是真實的世間真相。

——五百聲聞皆為此人說四諦。——佛陀這為此人說四諦。

再看原經:

五百天子。聞佛所說。得法眼凈。即持天華。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因迦絺羅難陀比丘。快得法利見法。如法成須陀洹。

五百天子聽佛說四諦法,都證須陀洹。——經文沒說天子修了白骨觀。就是來聽,就證果。

時迦絺羅難陀聞諸天語。心懷慚愧。悲咽無言。舉身投地。如太山崩。即於佛前。四體布地。向佛懺悔。

這個人很慚愧。五百羅漢為他說四諦,佛陀也為他說,可是他不行。五百天子聽了證果。他就很慚愧。

他很想要入佛法了。

爾時阿難。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繞佛三匝。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此迦絺羅難陀比丘。有何因緣。生而多智。四毗陀論。違世羈經。日月星辰。一切技藝無不通達。復有何罪。出家以來。經歷多年。於佛法味。獨不得嘗。如來世尊。親為說法。如生聾人。無聞無得。佛法大將隨順轉法輪者數有五百。為其說法。亦無有益。唯願天尊。為我分別說此比丘往昔因緣。——阿難慈悲。為此人問佛因緣。

阿難問時。佛即微笑。有五色光。從口中出。繞佛七匝。還從頂入。告阿難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解說。阿難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阿難。此迦絺羅難陀比丘。過去久遠無數劫時。有佛世尊。名曰然燈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以多智故憍慢放逸。亦不修習四念處。法身壞命。終墮黑闇地獄。

這個人傲慢,放逸。不修四念處。

這個要提一下。

五百羅漢與佛。都說四諦。但此菩薩不能相應。然後為了除障,說白骨觀。

這就是白骨觀它是前行。

白骨觀修成。再觀無常無我,那是可以證道。能成聖道。

白骨觀不妨深修。斷掉淫慾,斷掉放逸嬌慢,再觀無常無我。那是,比較容易證道的。

單純白骨觀,不涉及無常無我的。那是為三乘作開導。這個說法沒問題。或者說,是引發聖種的一個方便。但本身不能說聖種。

如果說禪秘法要經這種,後期要觀無我空的白骨觀,依白骨為所緣境而觀無常無我的,性空的。這種「以白骨為所緣觀無我空」的白骨觀,說他是聖種,這沒問題。

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羅難陀。聰慧多智。來至佛所。為佛作禮。繞佛七匝。爾時世尊。入深禪定。默然無言。

?這裡知道佛陀為什麼剛開始時,不給他說法的原因不?佛陀這時沒有理會他的。他禮拜佛陀。佛陀入禪定去了。

有哪位菩薩知道也可以說一下。提示一下,結合這個菩薩的個性。

師兄A:

他傲慢,

也放逸,習氣還在。

師兄D:

有一比丘。名阿純難陀。聰明多智。以多智故憍慢放逸。亦不修習四念處。法身壞命。終墮黑闇地獄。——多智故,放逸,慢心重。

佛告阿難。此不凈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菩薩注意下:「不凈觀灌頂法門」——不是單純的「不凈觀」。而是「不凈觀灌頂法門」

這個看明白區別了嗎?「不凈觀灌頂法門」才是聖種。就是帶空無我觀的。不是單純的不凈觀。

師兄A:

總的32觀,除了前面幾觀,後面的多不是單純的不凈和觀白骨。

後面有慈心觀,數息觀。

心事心決:

如前觀一佛像。爾時彼佛光明益顯。不可具說。復持澡瓶水。灌行者頂。水相光明。亦如上說。如是七遍。佛告禪難提。此名觀像三昧。亦名念佛定。複名除罪業。次名救破戒。令毀禁戒者。不失禪定。佛告阿難。汝好受持此觀佛三昧灌頂之法。

灌頂的內涵不一樣了

只有禪秘要法經里的無我白骨觀才可以成為白骨觀灌頂法門。普通不行的。就是單純的白骨觀不行的。構不成灌頂的內涵。

心事心決:

@師兄D:

對的驕慢。——你看一下,這個人後來對佛是怎麼樣?是站著還是跪著?是無所謂的還是哭天喊地的?

時迦絺羅難陀聞諸天語。心懷慚愧。悲咽無言。舉身投地。如太山崩。即於佛前。四體布地。向佛懺悔。

看看,前後態度

剛開始是這樣的:「有一比丘。名摩訶迦絺羅難陀。聰慧多智。來至佛所。為佛作禮。繞佛七匝。」

剛開始佛陀看到他就入甚深禪定定了。

所以他就去找舍利佛去了。

這裡頭有學問哪!世事洞明皆學問。

師兄D:

這位菩薩看到自己不得法味不得法喜,心生大慚愧,「舉身投地,如太山崩」,即時懺悔了。

心事心決:

是的

剛開始他是過來做了一個禮,繞了繞,他以為佛會給他說法哪!佛陀曉得他因緣,不給他說。

佛陀知道他的因緣,為什麼佛陀明知對他沒用,還要跟他說四聖諦,不給他先說白骨觀?

這個想一下。本來是今天要講俱舍論,今天先不講了

心事心決:

佛陀明知直接講沒用的,可為什麼還是要講四聖諦?

度天子,這是一方面。

天子本來是凡是聖?

師兄D:

是凡

心事心決:

普通凡夫聽了四聖諦都證果了,可是那個菩薩他是出家人,熟悉三藏,聽了都沒有反應,前面五百個聲聞外加舍利佛給他講了千把次,每個人不止一次給他說四聖諦,他都不行——他還慢得起來不?

師兄D:

慢不起來了。

心事心決:

如果他剛開始是恭敬無慢的話,佛陀會入禪定不理會他不?

師兄D:

不會。佛愛眾生如獨子。

尤喜愛法眾生。恭敬歡喜好樂聞法的眾生,佛歡喜還來不及呢。不會不理。

心事心決:

是的。真正的恭敬,就算不懂規矩,佛陀也會說的。不會說自己入深禪定去了。應該是這個菩薩,他表面禮數是到了,可是內心禮數沒到。而佛陀是直接看本質的。如果表面做得不好,內心具足信願,那不會這樣。

金剛經,須菩提身為利根阿羅漢,請法都是跪著哪!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師兄D:

復有何罪。出家以來。經歷多年。於佛法味。獨不得嘗。如來世尊。親為說法。如生聾人。無聞無得。佛法大將隨順轉法輪者數有五百。為其說法。亦無有益。唯願天尊。為我分別說此比丘往昔因緣。——這是慢心太重的緣故吧?

心事心決:

是的。

慢,放逸。

先折慢,然後白骨折放逸。後說四聖諦,無我性空法。

其實四聖諦都說了。主要是折慢與放逸。就可以入道了。

道理他都懂。被慢和放逸遮住了。

我們去極樂世界可不能對佛只有表面,那樣害了自己。

心事心決:

佛告阿難。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觀佛三昧。亦名灌頂法。

佛告阿難。貪淫多者。雖得如此觀佛三昧。於事無益。不能獲得賢聖道果。次當更教自觀己身。令如前法。還作骨人。使皎然大白。……自然當見十二因緣根本相貌……

若不精進。懈怠懶惰。犯於輕戒乃至突吉羅罪。見光即黑。猶如牆壁。或見此光。猶如灰炭。復見此光。似敗故衲。由意縱逸輕小罪故。障蔽賢聖無漏光明。

佛告阿難。此不凈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

心事心決:

後面看到了不?由於戒律不好,白骨觀修到後來不能證果。

如果戒律沒問題,白骨觀後面可以觀察十二因緣而證果。

當勤持戒一心攝持。於小罪中。應生殷重慚愧懺悔。乃至小罪。慎勿覆藏。若覆藏罪。

白骨觀灌頂法門。要持戒。這就是要深信因果。不能放逸。

沒有深信因果,有破戒的,後面會出問題的。——佛說了的,後面會有問題。具體問題不說了。太多了。經文說得很多。

佛告阿難。此不凈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復觀一切。都皆空寂。此諸淫慾。諸色情態。皆從五陰四大而生。五陰無主。四大無我。性相俱空。

白骨觀灌頂法門,如果要成聖,不僅要深信因果,不能破戒。而且要觀無我。性相具空。

師兄D:

若不精進。懈怠懶惰。犯於輕戒乃至突吉羅罪。見光即黑。猶如牆壁。或見此光。猶如灰炭。復見此光。似敗故衲。由意縱逸輕小罪故。障蔽賢聖無漏光明。

佛告阿難。此不凈觀灌頂法門。諸賢聖種。——這半段不大明白。

這裡四次說到光,此光,分別是什麼意思呀?

心事心決:

是這個菩薩在白骨觀時,他自己要去觀白色的光。就是他自己觀出來白色的光。

他觀出來後。如果這個菩薩,他之前有破戒,沒有懺悔掉,或者說,他心理認為破掉小戒沒關係。只要他有這種觀念。那麼,他所見的光就會有問題。就會有黑暗的部分。甚至那個光沒辦法再觀,直接黑掉。

師兄D:

明白了。這個白光是觀白骨時觀出來的,不精進,懈怠放逸,乃至輕微犯戒,就會受影響。

心事心決:

如果說,他是深信世出世因果。連小戒都不敢破的。那麼,他由於有佛法正見,有戒律,那麼,他在白觀這兒可以透徹十二因緣,破見惑證初果。

大致這個意思,清楚不?

師兄D:

清楚的。

心事心決:

綺語就屬於這一類的。

也就是,不能深信因果的人,不怕果報,不可能修成禪秘法要經中的白骨觀的,這個明白不?

師兄D:

明白。也是對治驕慢,放逸,懈怠,不信因果的。

心事心決:

對的。突擊羅其實是很小的戒。

放逸就是覺得,因果也沒什麼。

我們在家的。十善業道做好。

俱舍論一個意思。在修學白骨觀之前,要勤聞思修,要持戒,樂斷樂修。

白骨觀修得深了,正見具足又深信因果的話,依經文意思,那就是可以證果。在修學白骨觀過程中,世尊的意思,戒與見沒問題,就可以證果。

師兄D:

斷惡修善。主要在心這一方面。

心事心決:

心事心決:

白骨觀成就,功德很大。

師兄D:

白骨觀應該也不是容易修的。隨喜這些真修的菩薩。

心事心決:

不過這個看個人努力了。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是一切修法共的。白骨觀再成就,那是很好了。

心事心決:

白骨觀成就,不得了。

掃一掃左邊二維碼,

更多驚喜等著您。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