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旅行路上,我們讀些什麼書?

旅行路上,我們讀些什麼書?

@MOMBASA Diani Backpackers

(我真的很想知道大家為什麼要養青蛙…不如養我…我也可以寄土特產和明信片)

讀書的時間,有一大半都是在路上,去實習的地鐵里,回家的火車上,旅行的飛機上……在顛簸中出發與抵達,也在腦袋的褶皺里遠行,雞毛蒜皮的體驗與浩渺山水碰撞到一起,會變得更加真實可感。

《旅行的藝術》說,「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心的聲音。思考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也往往產生於陌生的所在。」

在路上讀書,我傾向於那些重量輕巧又文風輕快的散文或小說,隨拿隨放,掩卷又可遐思,最好還能與目的地有些關聯。所以這個書單里,大都是暢銷書,沒有什麼深奧的思想典籍。

不過或許沒這麼多講究。我在法國旅行的時候讀完了《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不知道當時怎麼想的…),一邊在凡爾賽宮前排著隊,一邊想著黃土地,也覺得萬千微塵紛墜心田。

一本書,一座城

在去布拉格的路上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於是見到這座東歐小城就覺得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舊時光。在去里斯本的路上讀《惶然錄》,這座明媚的南方城市便多了幾分朦朧的憂傷。有些城市,註定是屬於一些人的。風景與文字糾纏在一起,交疊起我們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

書上的白紙黑字,一個個站了起來,變成立體的小人,然後一溜煙繞過地球上空,帶著我回到那個時空。那是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福爾摩斯的倫敦,海明威的巴黎,伊薛伍德的柏林,卡夫卡的布拉格。

——李晗《和我的角度》

我後來發現浙江衛視做過一個紀錄片,就叫《一本書,一座城》,雖然過分文藝,但選書選人很合心意。兩季的書單如下。

/倫敦·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

/北京·邁克爾·麥爾《再會,老北京》/

/巴黎·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

/台北·駱以軍《臉之書》/

/柏林·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再見,柏林》/

/上海·金宇澄《繁花》/

/香港·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羅馬·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座城市的記憶》/

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時候,感興趣的是異國情調或美景。而對當地人來說,其聯繫始終摻雜著回憶。

——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布爾——座城市的記憶》

/布拉格·卡夫卡《城堡》/

/聖彼得堡·約瑟夫·布羅茨基《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收錄於散文集《小於一》)/

/烏魯木齊·沈葦《新疆詩篇》/

/銀川·張賢亮《靈與肉》/

/福州·嚴復《天演論》/

/西安·賈平凹《老西安》/

我以為要了解中國的近代文明那就得去北京,要了解中國的現代文明得去上海,而要了解中國的古代文明卻只有去西安了。

——賈平凹《老西安》

/ 柏瑞爾·馬卡姆《夜航西飛》/

非洲是狩獵者的瓦爾哈拉,也是遁世者的烏托邦。它是你心中的願望,禁得起所有的詮釋。它是死亡世界最後的一絲殘餘,也是閃亮生命的搖籃。但對於很多人,也包括我,它只是個「家」。它有各種各樣的性格——除了沉悶。

——柏瑞爾·馬卡姆《夜航西飛》

加一本《夜航西飛》吧,來非洲前讀了這本書,驚嘆於作者的才華和勇氣。草原和天空的蒼涼壯美,在她的筆下生動起來。她有豐富精彩的感情經歷,卻在這本書里隻字未提,拋開容貌與愛情,這個作為馴馬師和飛行員的女子依然這麼美。

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的作家們

有些作家,有些書,像《瓦爾登湖》,像《蒙田隨筆集》,像汪曾祺,像楊絳,在旅行前隨手拿起一本都不會出錯。

/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

別的地方是一塊反面的鏡子。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從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一本書一座城》的紀錄片里,主持人將《看不見的城市》作為探訪羅馬的依託。但事實上,這本書有所有城市的影子。

猶記得在火車上翻開《看不見的城市》時的那種驚喜。卡爾維諾實是為數不多的連譯文都沒有學究氣的外國作家,《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中浪漫新奇的想像,都適合在路上。

/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

唯有和這個國家活著的人們在思想上建立友誼,方能從中了解到這個國家的人民和他們生活的土地之間的真正聯繫;從外部觀察到的一切往往是一幅不真實的粗略圖像。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開始,我常常覺得茨威格是一個敏感又多情的女孩子,心疼到想要去抱抱他。這本回憶錄,亦是細緻地描摹了一個舊歐洲,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畫面中呈現的那種絢爛到心碎的感覺。茨威格特別合我心中歐洲的樣子。

/ 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 /

旅行這玩意總的來說是讓人疲勞的,但或許只有通過疲勞才能獲取知識,或許只有通過勞頓才能得到歡欣,這是我通過持續旅行認識到的一個真理。

——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

村上就是那種受歡迎到流水賬也可以暢銷的作家。《遠方的鼓聲》是他旅居歐洲三年的記錄,主要是義大利和希臘,碎碎念,但也真切,他寫到如何跑步,如何停車,都是他努力融入當地生活的痕迹。

/毛姆《刀鋒》/

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到底,我能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開始胡亂地讀起書來。

——毛姆《刀鋒》

我媽有一天興緻勃勃打電話來說,你看過《刀鋒》嗎,男主角真的太高尚了。我在腦海里瘋狂地搜索,但是回答她「沒覺得」,大概是他舉重若輕的態度,竟讓我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人的環境和追求並不只有那麼一條狹路,怎麼活,都是一場人生,不該在這件事上談成敗,論英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和荷西真能折騰。不過我更佩服的是三毛的生存能力真強啊,做飯、當赤腳醫生、造傢具,什麼都會而且能做出樂趣來——在非洲呆了一禮拜的我拜服。

/ 阿城《威尼斯日記》/

威尼斯的每一條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秘,或者意料不到。遺憾的是有些小巷去過之後再也找不到了,有時卻會無意之中又走進同一條小巷,好像重溫舊日情人。應該為威尼斯的每一條街巷寫傳。

——阿城《威尼斯日記》

第一次讀阿城是這本《威尼斯日記》,覺得他心思細緻。後來才發現,他寫起小說來恣意磅礴,看到有個關於《棋王樹王孩子王》評價說,如果生在古代,阿城一定是個大祭司。

所思在遠道

真正的旅行文學,應是帶著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的觀察與思考,而非個人情感的宣洩。

/ 《天真的人類學家》/

田野工作或其他學術研究,其正當性不在對集體的貢獻,而是遠為自私的個人成長。學術研究就像修道院生活,專註追求個人性靈的完美。其結果或許會服務較大層面,卻不能以此論斷它的本質。

——奈吉爾·巴利《天真的人類學家》

這本著名的人類學入門書,是作者在非洲喀麥隆的田野調查實錄,他對原始部落的態度,戲謔卻不冷酷,感性但又理智。作者真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和他那些匪夷所思的經歷比起來,我在旅途中受到的小小的苦,實在不值一提。

/ 《薩哈林旅行記》/

他們都是一些失意者,多數患有神經衰弱症,或者乾脆就是無病呻吟之徒,「多餘的人」。他們本來就意志薄弱,終於精疲力竭,只好把手一揮,隨它去吧,反正都是「毫無辦法」」沒有活路「。這種迫不得己的無所事事,逐漸變成了習慣。

——契訶夫 《薩哈林旅行記》

被「旅行記」這幾個字欺騙,懷著敬意又吸著涼氣讀完這本契訶夫在苦寒之地用生命寫成的書。他寫得很瑣碎,卻又將流放犯的眾生相寫得很真實。俄羅斯薩哈林島,也就是庫頁島,已添加進未來旅行目的地。

/ 《憂鬱的熱帶》/

旅行是空間, 時間和社會階層結構的轉變。不過空間本身就有三個坐標,所以如果想完整描述任何旅行經驗, 必須要同時使用5個坐標。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憂鬱的熱帶》

列維·斯特勞斯是結構人類學的締造者,這本書是他在亞馬遜河流域與巴西高地森林的調查記錄。我這個智商吧,把百度百科上「結構主義」這個詞條讀了好多遍都沒懂…所以他關於政治、文化、社會的哲學思考,我也只能囫圇吞棗。

但他對旅行的態度很戳我,他引用夏多布里昂《義大利之旅》中的一句話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來是在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裡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帶著的那個世界去。」而書的一開頭他就說,他討厭旅行,探險對於人類學家來說,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

輕巧又可愛的書

在路上最喜歡讀的書了,又輕又快,不用費腦。(請大家多多為我推薦~)

/ 《旅行的藝術》/

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的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分為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和回歸五個章節,講到了很多作家,有人一直在路上,有人從未出發。從看到羅馬數字串起來的目錄開始,我就覺得這本書很特別。看作者行文的風格和處世的態度,我們會明白一個人如何因旅行和閱讀而變得開闊。或許適合在飛機晚點或是火車延誤的時候拿來解悶。

/ 《帶著鮭魚去旅行》/

現實人生中,我們往往在音樂響起之後才遲遲進場,卻又在勝負未見分曉之前便匆匆離席。知道開頭與結尾,是會讓我們更快樂呢,還是從此喪失了戲如人生的神秘與刺激?

——安伯托·艾柯《帶著鮭魚去旅行》

一個小小的短篇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豆瓣評分7.6,可能是所有這些書里分數偏低的一本了。可我真的很喜歡啊。打低分可能都是因為習慣了艾柯繁複的小說反而受不了這樣的異想天開了吧。

/ 《旅行者的早餐》/

很多人喜歡按血型將人進行分類,而我會先把人分成「為活著而吃飯」和「為吃飯而活著」。前者多為喜歡空想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後者多為樂天謳歌人生型的現實主義者。

——米原萬里《旅行者的早餐》

是一本追溯食物歷史掌故的小書,在三里屯逛街的時候被書名吸引就買了,但這個名字是個段子。

有個男人在森林裡遇到了熊。熊馬上質問男人: 「你是什麼人?」 「我是旅行者……」 「不,旅行者是老子,你是旅行者的早餐。

全書都是這樣的畫風,小半天就可以讀完。

/ 《萬物有靈且美》/

我發現要逃避現實是很容易的事。只要你跑到山頂的草原上曬太陽,聽的是呼呼的風聲,看的是有如翠帶的山嵐,然後你就會以以為自己也是花草山峰中的一份子。

——吉米·哈利《萬物有靈且美》

放在書店進門的地方才被我看到的暢銷書,是一個獸醫寫的他與動物的故事,又暖又有趣。這一系列的書為作者帶去極高的聲譽,但在英國的約克郡德祿鎮工作了一輩子,沒有離開鄉村。

/ 《不在他方》/

常常覺得不管是多麼短暫的旅行,就算是去頭去尾,還是可以騰出一籮筐新鮮事,還是有無數的細節和啟發,彷彿這些細節經過飛行回來的途中,被脫水保存,到了像今天一樣下著綿綿細雨的早晨,就不成比例的開始吸水膨脹。

——陳綺貞《不在他方》

出了簡體版還是很開心的。小時候就喜歡陳綺貞,喜歡身為歌者的她,也喜歡身為作者的她,哪怕有一點兒矯情。

重走他們走過的路

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臨時抱佛腳」的必備,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對體驗的捕捉,都如此精準獨到。我記得在西班牙的時候,同行的小夥伴剛看完林達的《西班牙旅行筆記》,和我們科普了好多,我當時覺得她特別棒…現在也覺得她很棒,因為我至今沒看完…

/劉瑜《民主的細節》、《觀念的水位》/

/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帶一本書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筆記》/

/陳丹燕《行走時代·陳丹燕旅行文學書系》系列/

/余秋雨《行者無疆》/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記》/

/妹尾河童《邊走邊啃蘿蔔》、「窺視」系列/

好累啊不想寫了,反正書都很有名…

黃永玉在《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里寫了這麼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對,「世界上的書只有有趣和沒趣兩種。有益和有害的論調是靠不住的。這個時候有益,換個時候又變成有害了。」所以啊,我只選那些有意思的書,不然長路漫漫,我為什麼不看劇呢。

以上是我在數月前編輯好的書單

彼時我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壯志

甚至一度以為會去一趟非洲

最後的最後

我躺在家裡過完了這個暑假

理由是兩年前環遊歐洲的旅行實在太累

而需要補的歷史和美術知識太多了

所以要留一點時間去看書

結果你們也猜到了……

我還是先去把買回來的書拆個封吧

——2017.8

整理秀米翻出了數月前的數月前編輯好的書單

分割線的插圖裡還是雞年的圖案

沒想到五個月後我還是來了非洲

並且因為在蒙巴薩的海上暈船暈到不省人事

重新思考了一下旅行的意義

學了五年新聞才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去了好多國家卻發現自己很宅

一心想要更廣闊的世界

到頭來半步都不想離開故鄉

我是這麼善變又不知足

又或者說 認識自己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呀

——2018.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