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 | 雙面王鐸:悲情人與卓絕書

書法 | 雙面王鐸:悲情人與卓絕書

原標題:書法 | 雙面王鐸:悲情人與卓絕書


編者按


2017年9月2日-10月15日,「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呈現於浙江美術館7、8號廳內,展覽以「健筆蟠龍」為名,萃自吳昌碩跋文之「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句。展覽共展出王鐸書畫作品50餘件,基本反映了王鐸的藝術面貌。






▲「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展廳內景


1645年,是王鐸一生關鍵的轉折口。


是年,清兵破了南京城,王鐸在洪武門降了清,原明臣在一場雨中跪迎了侵略者。


默咽此等大辱,王鐸接受了尊嚴掃地的現實。但這只是面上的辱,內心的悲更痛。在此之前,他的二個女兒、二個兒子、父母、妹妹、妻子相繼離世,則是無人可抵擋的悲和無人可分解的憂。國破家亡,與王鐸而言,是真真切切的現實人生,滿腔愛恨,滄桑無言。


正因這次的倒戈,就算死去百年,王鐸還是被乾隆扣上了「貳臣」的帽子,自此削了謚號,徹底身敗名裂。約從那時起,「王鐸」成為了一個無限悲情的名字。王鐸自己,或許也覺得這一生很失敗吧,否則也不會在死後立下遺囑:用布素殮,壟上無得封樹。


回溯降清後的第二年,某日,內心苦悶的王鐸一口氣草書了十首唐詩,長卷末端,他寫下這樣一段話:「丙戌三月十五日,戲書於北畿,為天政賢坦。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王鐸五十五。」


不服,不服!是說書,亦指命,但終為紙上牢騷,清風不識,甚為奈何。

讀懂了王鐸悲情的人生,才會明白王鐸卓絕的書藝。



▲王鐸像








▲王鐸信札(一),22.6cm×10.7cm,年代不詳,廣東省博物館藏。



▲王鐸,信札(二),24cm×11.2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信札(三),24cm×11.2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悲情人生


早年的王鐸,絕對是勵志青年的好楷模。


1592年,王鐸生於河南孟津縣雙槐村。祖父王作,終生未仕,父親王本仁,以農耕讀書為業,教子甚嚴。家中原有二百畝田,但在明晚期瘋狂的土地兼并中縮減到十幾畝,家境愈下,王鐸的母親曾變賣陪嫁之物以作周濟。苦難的生活並沒有壓垮王鐸,反而養成了其倔強又獨立的性格。「余少年貧,衣食為艱,鮮有掖者。余復壓然,不求人憐。」


12歲,王鐸始臨王羲之《聖教序》帖,三年後便字字逼真。14歲,王鐸的舅舅組織辦學,王鐸跟隨開始習文。18歲就學于山西蒲州河東書院,學業優秀。29歲中鄉試,兩年後殿試名列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後考入翰林院為庶吉士,一路晉陞。過程當然艱辛,但足夠勵志。


為人,王鐸絕非軟弱之徒,相反,他能文能武,體格健壯。從流傳下來的王鐸像中清楚可見他鬍鬚濃密。當時,王鐸便以美髯著稱,綽號「王鬍子」。為官,王鐸經歷兩朝,即有榮光,又有傾軋,更有亂世艱辛與懷才不遇。初涉政壇的王鐸曾躊躇滿志,直言勸君、彈劾權貴。如當時「東林黨」與「閹黨」的政治角逐日炙,他與文震孟、黃道周、倪元璐等人多次表現出鮮明「東林黨」人傾向。時局動蕩,他依然同情勞苦大眾,主張減免賦稅,並在災荒之年開倉放糧。後來,面對陰險狡詐的內閣首輔溫體仁,政見不和的王鐸自請調離京師。

後清兵大舉攻明,內部李自成起軍,明朝風雨飄搖。此時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議和,王鐸極力反對,使主和派大怒,要求施以「廷杖」。當時的廷杖等同死刑,但王鐸毫不畏懼,好在皇上未加追究,但數日後王鐸又直言朝廷賦稅太重,清軍入侵,致使白骨滿野、民不堪命等,再次觸怒皇帝。於是這份剛直,換來的了政治上的失意及生活上的流離。伴隨戰事緊張,京師開始戒嚴,王鐸受命守護大明門,但幼女與次女在此時相繼離世。深受打擊的王鐸上疏乞歸省親,皇帝准,遂返孟津。隨後,王鐸老父、老母亦病故,加上孟津一帶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王鐸不得不率家人流落各地。然而二年後,結髮妻子馬氏病故。次年,三妹和幼子無爭、四子無技先後死於逃難途中。


此時的王鐸,可謂貧困潦倒、漂泊無依。然而此時,一個「意外」的任命降臨了。


1644年,崇禎帝自縊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王鐸昔日曾對朱由崧有救助之恩,因此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入閣為次輔。作為一名「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士,王鐸一定是願意最後一搏的。錢謙益所作墓志銘這樣稱讚王鐸:「事弘光皇帝於南,獎護忠直,疏解禁錮,侃侃有以自處」。王鐸對福王真的赤膽忠心,但沒過多久,南明還是被清軍攻破,明朝終滅。


生活在王朝更替時期的王鐸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死,要麼降。


王鐸選了後者。






▲王鐸書法作品局部,攝於「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現場

需知,「忠臣不事二主」是封建政治倫理綱常的底線,「捨生取義」更是孔孟教義的要旨。王鐸背叛了這兩個信條,以中國傳統對官員的評價標準來看,「一臣事過二主」是不可原諒的污點,而好友黃道周、倪元璐的「殉國」更將其推上風口浪尖。先是倪元璐自縊,為國殉節,而後黃道周被俘,從容赴難。或許,當時境遇里,死易,而活著更難?


故國樓台在,無奈朱顏改。仕清後的王鐸悲情更甚,不僅政治上幾乎無所作為,精神世界地震般的巨變更是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錢謙益作《墓志銘》中清楚記載了此時王鐸的狀態:「既入北廷,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王鐸內心的矛盾與糾結難以排遣,便醉情酗酒,「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飾,病亦不肯服藥,久之更得愈,則縱飲,頹墮益甚」。晚年更是到了幾乎自殘的境地:「吾自知壽命不長,出則召歌童數十人為曼聲歌娛取醉或宵夜不分以為常,間召青樓姬奏琵琶月下,其聲噪泣涼蜿輒凄凄以悲。居常垢衣跣足,不浣不飾,病亦不願服藥,久之更得愈,愈則縱飲,頹墮益甚!」降清七年,身為「貳臣」的他已無任何政治前途而言。順治九年,王鐸在鄉里病逝,至此走完悲劇一生。


沉寂許久後,一位日本老人助力了王鐸的再次「興起」。1981年,年近七旬的村上三島帶領弟子以朝聖之心來到了破敗不堪的孟津,在王家祠堂中找到了堆放著的《琅華館帖》。村上三島是日本書法界大神級人物,在他的大力助推下,王鐸在日本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僅與王羲之並列,甚至有「後王勝先王」之說。隨後,此風尚逐漸傳入國內。2010年,北京匡時秋季拍賣會上,村上三島舊藏王鐸《雒州香山作》以4536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造王鐸書法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王鐸書杜甫詩《空囊》,227cm×53.4cm,1650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杜作《空囊》一首。庚寅九月初五日為魯老道盟書,孟津王鐸。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223cm×52cm,1650年,廣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方有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汝還當思就理/庚寅八月王鐸。

▲王鐸自作文《吾洛與津為寇破》,224cm×50cm,1643年,廣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吾洛與津為寇破,幸在山岩,渡河南行,雪冰澀粳。及至白門,亂寢復逮。中琴書如蝸牛角。丈夫何地不可棲,龍湫雁宕可為莬裘之處。癸未二月至燕磯書事。孟津王鐸。


▲王鐸自作詩《問點平彭子作》,236.5cm×53cm,1651年,西泠印社藏。

釋文:正是憐才日,如何獨不容。身將書一卷,門對兩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濃。最憐無可妒,約子種鱗松。問點平彭子作,鐸書。辛卯二月奉自玉賢宗侄吟壇。


▲王鐸自作詩《送友》,180cm×58cm,1636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已覺鴻聲至,那堪秋葉稀。一年頻送客,千里爾言歸。驛路烽常報,江帆雨又飛。誰知惆悵處,還掩舊荊扉。丙子送友俚作,浴老張先生正,王鐸。


▲王鐸臨《汝帖》,245cm×53cm,1646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吾夜中便如動勞體無處痛旦來得住頓惙耳汝尋/熱甚汝習讀為功吾疾劣遣不一一仆不想欻爾轉赤/狻其力甚於虎報我三日/丙戌八月書汝帖魏晉諸人體,初二日喜無俗事來擾,遂書十五幀。王鐸。

卓絕書藝


2017年9月2日-10月15日,「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呈現於浙江美術館7、8號廳內,展覽以「健筆蟠龍」為名,萃自吳昌碩跋文之「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句。此跋附於王鐸所作草書卷後,已然點明王鐸草書之「險」「健」勢態。展覽共展出王鐸書畫作品50餘件,基本反映了王鐸的藝術面貌。展品則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學院、廣東省博物館、西泠印社、天一閣博物館、溫州博物館、紹興博物館等,以書法為多數,草書又居多。


雖世人多知王鐸書法,但他也作畫,清人張庚稱王鐸山水「沉沉豐蔚,意趣自別」,又褒其花草「超脫名貴」。此次展覽,山水、花卉亦在列。展覽分三版塊:一是王鐸的臨帖,有軸、卷、扇面形制;二是王鐸的創作,內容上涵蓋了自作詩、他人詩、手札;三是其繪畫,山水、花卉等題材皆備。


這是一個全面認識王鐸的上佳機會。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神筆」之譽。抓住《閣帖》中「二王」這一文人書法流派的源頭,王鐸深人鑽研,再廣博歷代諸家法書並刻意求新。沙孟海風趣地稱其「一生吃著『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頗、董其昌的末流之失,於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無論是偉岸豪遒的大楷閣書、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飛騰跳躍的行草書,置之於晚明清初的書苑中,王鐸的書法都是當仁不讓的精品。


青年時代的王鐸受到明末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很早就表露出驚世駭俗的審美意識。其美學著作《文丹》雖非專門探討書風的著作,然提出作字的審美標準在當時則是最有個性的。他認為創新應立足於繼承古法,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後作《險王羲之修載帖》,仍以學習博覽為主。40歲書寫《手啟》時已稍有個人面目,後行書《鄭谷華山作》條幅則鋒芒畢露。正如傅山謂「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悵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成大家。」正是在此基礎上,王鐸方能完成「五十自化」(黃道周語),鑄成自己面貌。54歲降清後,雖被世人輕視,但王鐸書譽未減。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雲「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此為中肯之詞。政治上的無所作為與物質條件的改善,伴隨七年餘生,使王鐸得以有充裕的時間精力投入書法中,一系列氣吞千里、前無古人的巨幅立軸產生於此時,優秀的橫卷也不乏,並更酣暢、自如、精粹、超拔。王鐸用墨也具開拓性,濃、淡甚至宿墨靈活交錯,大膽製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這類有意或無意的創舉是對書法形式誇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如此般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



▲王鐸臨褚遂良書杜甫詩《曲江對雨》,17.5cm×52.5cm,1634年,天一閣博物館藏。

釋文:城下春雪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華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漫焚/香何時置/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傍/子美先生作,甲戌為雨恭老年兄。王鐸用褚河南枯樹皇帝冊二帖。


▲王鐸臨王操之等帖,17cm×53cm,1650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教王操之帖/操之等白得/識婢/書慰意知年光/數問可/不姜順消息懸心/操之頓首教凝之帖/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嘆念增遠思/得郗中/書書說汝勉難安/隱深慰/懸心微冷產後何似宜佳消息吾並更不佳/憂之遣/不次凝之等書教坦之帖/坦之惶/恐言不知已與謝郎/事慮/日多以來憂懷實/已萬端/庚寅十月王鐸與三弟。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17cm×51cm,1649年,溫州博物館藏。

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方且有諸/分張/不知以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祖希/時面/因行葯欲數/處/乙丑六月初七日臨,王鐸。


▲王鐸臨褚遂良《潭府帖》,51.5cm×16.5cm,年代不詳,廣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中書令褚遂良帖/潭府下濕不可多/時深/益憒悴況兼/年自離/王畿親故阻越/每思宿/曩寧喻於心/承汝立/行可謩出言成軌/遷居要/職擢任雄台/聲增以/羨慕更汝誠/因奏事/方便徙居深成/要佳汝悉/王鐸,半老親翁詞壇。

▲王鐸臨柳公權《辱問帖》、李邕《晴熱帖》,16.4cm×52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辱問卻送及/碑本/兼虛獎逾涯/但深/反側因見趙張/如虛/獎之說為緣飾/也幸/甚不具公權呈/三數日/晴頓熱若為/自適/也僕少理欲使入/京當/從灃州去有書公/欲賽/九百之事當不復/爽也/故使弛問不具李/邕白十二日差無多事/三弟子陶觀,兄覺斯。


▲王鐸臨王獻之《小行書帖》,17cm×53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摹吾家獻之小行帖雨後新爽偶為之/忽動小行多/晝夜今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至差腳更腫轉/欲書疏/唯絕嘆於人/理耳二妹/平平昨來山下差/靜岐當/還委屈前書/具想勝/常也諸人悉何/如承冠/軍定入計今/向達都/汝奉見欣慶/恐停日/不多耳慶等/已至也/王鐸。

明清之交,社會劇烈動蕩、江山易幟。這個時代毀了王鐸,卻也造就了王鐸。仕清後,書畫詩文成為王鐸排遣內心糾結和壓抑的最好手段,特別是風行雨馳的狂草。他「每與詩友酒徒,招歌僮、設果餌,酒酣歌吳騷,按節迭和,每至雞鳴不寐,賓客潛散亦不顧……輒醉,取大筆迅掃千尺綾素,不復知世間有是非榮辱事」,如他所言「字畫詩文,吾輩之寄耶、愛耶、憎耶」。王鐸的人生浮沉,在狂草粗頭亂服、淋漓痛快的面貌中獲得映照,其「一筆書」往往纏綿十數字、尺幅長達兩三米,線條盤桓,連綿奔騰,左衝右突,氣勢豪放,猶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不可遏制。如作於五十五歲的《唐詩十首》草書卷,筆力厚拙穩健,點畫遒勁婉轉,古意甚濃。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相互參差,書風奇崛,運鋒抑揚頓挫且極富變化。墨色濃淡多變,起伏跌宕,有很強的韻律感。明末清初的草書大都縱筆以取勢,可王鐸運筆卻縱而能斂。他的草書既痛快又沉著,以排山倒海之力、橫掃千軍之勢、雄強豪邁之書風,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馬宗霍稱「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餘者未易語此。」


王鐸一生艱險動蕩,閱歷非常人可比,而明亡仕清的巨大變革,更是刺激了其拓落不羈、狂放恣肆的性格特徵。另外,他強大的朋友圈也出力不少。王鐸生平交遊廣泛,特別是書畫交遊,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錢謙益、周亮工、孫承澤、郭宗昌等書畫、收藏界的精英都是王鐸的好友。這不僅擴大了王鐸的視野,同時也擴大了其書法的影響力。正如倪後瞻在《倪氏雜著筆法》中云:「其字以力為主,淋漓滿志,所謂能解章法者是也。北京及山東、西、秦、豫五省,凡學書者以為宗主。」這是王鐸同時代書論家的客觀記錄。此外,從明天啟到明崇禎初年,王鐸任職翰林院,有機會看到皇家內府的庋藏,大量的晉唐真本書畫大大提高了他的藝術視野和鑒賞水平。這種博覽和鑒賞的機會是其他藝術家不可企求的,也是攀登藝術制高點的必不可缺的條件之一。此後,他遍游中原和蘇、杭、南京等地,留心書藝,見聞增長。「予跡江南北,幾遍天下!」遊歷與博覽,再次助力了王鐸格局的展開。


王鐸亦擅畫,山水宗荊(浩)、關(仝),丘壑偉俊,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現關於王鐸的繪畫可見的有山水、蘭草、竹石諸類作品,既能從中汲取古人優長,又能不拘泥於前賢繩墨,敢於突破「形似」的羈絆,強調藉簡括樸拙的筆墨表現雄強高闊的萬千氣象。



▲王鐸仿董源山水,186.8cm×51.2cm,1651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山水,189cm×53cm,1651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四季花卉》,26.9cm×350cm,1649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西山紫翠》,95cm×36.4cm,1649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仿古山水,17cm×51cm,年代不詳,溫州博物館藏。



▲王鐸仿古山水,17cm×51cm,1649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仿王維雪景山水,17cm×51cm,1649年,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墨蘭》,17cm×51cm,1641年,溫州博物館藏。



▲王鐸《墨竹圖》,150.6cm×38.6cm,1643年,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書法史上傑出的革新人物,王鐸對中國書法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對日本書壇影響頗深。他靠自己天才的能力,扭轉董其昌以來帖學衰微的狀況。吳昌碩說王鐸:「有明書法推第一」。林散之評價其曰:「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輩所能抗手」。近代啟功也曾用七言絕句盛讚王鐸:「筆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勛。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書法,其實是一個民族的鄉愁,而書者往往積聚了太深的情緒與感懷。明清易鼎的特殊背景造就了王鐸輝煌的書法世界,而那無處安放的焦灼筆觸,或許正是他心底欲罷不能的一曲悲歌罷了。



▲王鐸自作詩《游曠園席上》,206cm×53.2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芙蓉樓陷色,為助菊花陰。好友一朝至,餘煙幾許深。園圖點水石,竹意靜心身。先料驅車去,回頭限鬱林。同梁眉居游曠園席上七首。葆老鄉翁詞宗正。王鐸。


▲王鐸自作詩《更寒》,238cm×54.4cm,1649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春氣寒無已,即戎慮益深。城池多斷骨,林麓少閑禽。五載離家客,孤燈靜夜心。琮山瀧水在,聊且緩幽尋。舊作《更寒》一首,己丑四月始書。西美年親丈正之,王鐸。


▲王鐸自作詩《每每遇煙霏》,187cm×52cm,1648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每每遇煙霏,江楓墜客衣。鄉音隨地改,龍影入雲微。樵爨倉皇了,菱歌隱約歸。吁嗟鵽(鳥)翼,(得意)向南飛。壬午嘉興作。戊子寒食後一日書於琅華館。王鐸。落鳥字、得意字共三字。


▲王鐸自作詩《亂後難為見》,173cm×52.4cm,1646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亂後真難為見,尋思損性靈。舊山猿與狎,真誥鬼來聽。日月無停轡,金戈各老齡。綿田不得耨,雲肆悵青青。念擢秀年丈、漱六社友,葆光張老鄉翁正之。難下落為字。丙戌十二月,洪洞王鐸。


▲王鐸自作詩稿,36.5cm×189cm,1643年,中國美術學院藏。

釋文:過黎陽/曾吾賢侯/邀飲浮丘山/房雨來有聞/旅懷雖對/酒那有不愁/顏感此游前/意相憐物外/閑人歸堯甸/稼公開荒田逃亡集雨過/(雨)禹圖山邊事聞新法/果能障九/關其二/暫借山中縣/開罇菴老/羅頻年/虞寇盜斯/地一弦歌荒/疃蒙寬稅/陽陵得解/戈終然懲/毖在失喜/問如何/舟中如甑倚/床書草求正/癸未秋夜,孟津王鐸。


▲王鐸自作詩《舟中望黃鶴樓》,315cm×48cm,1643年,廣東省博物館藏。

釋文:武昌城下漢江流,城外人傳黃鶴樓。古事古人不可見,江雲江草自生愁。珠簾卷盡瀟湘雨,錦砌吹開菡萏秋。鐵笛仙風勞寐想,濤聲山色滿孤舟。《舟中望黃鶴樓》十八年舊作之一粲。癸未冬夜。王鐸。


▲王鐸自作詩《遠懷》《凈業寺西洲》,258cm×52cm×2,1642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相識舊嵩陽,兵聲未小康。性忙書里慢,體病澗邊忘。披餌驚龍寢,考詩告雁堂。飛身凌海外,不獨過瀟湘。遠懷。


頗定鸕鶿羽,濁煙無復生。餘情蘇品物,殘照下孤城。巒鼓催荷蕊,軍人熹角聲。低眉甘不語,石竇遠琤琤。凈業寺西洲。超宗鄭老詩兄教之,壬午冬末,洛浦王鐸。


▲王鐸自作詩《好懶》,298cm×52cm,1642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京居還好懶,惉懘是京居。何者為良策,不如讀我書。猿子下潭影,桂花香草廬。等閑一百歲,將無得素虛。好懶俚作。壬午秋夜書於懷州。王鐸。


▲王鐸自作詩《君宣年家兄判南康贈以六首》,27cm×166cm,1638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君宣年家兄判南康贈以六首。


宦間欲別去,春曙楚風和。衙內岳光重,幾歬江霧多。詩吟白鶴觀,吏散紫宵阿。宦況或如此,龍蛇可罷歌。


其二:可得太玄酪,北山聽鷓鴣。故人逢處少,江月到來孤。彭蠡煙深遠,柴桑路有無。郡庭凝望極,獨眺莫踟躕。


其三:蕭齋潭石曠,休暇挹清濛。民事幽香入,鶴聲老木空。性情齊雪月,僮僕供樵風。願及騷壇聚,俱成白髮翁。


其四:自是攜仙骨,政成峭舊余。高深真意外,軍旅壯心初。修己當何務,在公定不虛。詔優湓浦否,單緒相稀疏。


其五:仙經無外慮,時與古人言。案事隨時了,泉音入夜繁。南雲疑井裡,北斗味罍罇。重約隱源醉,岩花待古原。


其六:衙居人事少,鸞水靜能尋。即對漁舟景,猶懷人瘼心。詩書施嘗小,朋友望更深。處淡貧何病,匡廬遺遠音。戊寅病滯六閱月,稿竣久未脫出,而君老已榮蒞已久,今始寄來,年翁觀之,可發一噱也。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


▲王鐸臨王獻之《阿姑帖》《參軍帖》,198cm×25cm,1643年,紹興博物館藏。

釋文:知平安極慰人意獻之遂不堪暑氣恆惙/恐是風大都將息近似小卻東家尚未欲下李參/軍無政日有此議能自來無使聞/癸未王鐸。


▲王鐸臨郗愔《丞慶帖》,253cm×51cm,1646年,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九月七日愔報知弟微佳至慶想今微勝食逢不新/差難將適猶懸憂連日涼不及數字遠近王右軍/不首一節想親愛如常敬豫何當來耶/丙戌八月十九王鐸。


▲王鐸臨王羲之《知足下帖》,229cm×49cm,年代不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足下行至吳會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敬和在彼尚未儀還王羲之/王鐸。


▲王鐸書王維詩《濟州過趙叟家宴》《春過賀遂員外葯園》



▲王鐸自作詩《峨嵋山記游》


來源:綜合網路,文中作品圖均為「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展品,圖片由浙江美術館提供。


聲明:非常感謝原作者的分享!如原作者見到後認為不妥,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艮謙齋 的精彩文章:

文史 | 司馬懿苦心保全的司馬家坐享統一果實,一手好牌後來是如何打爛的?

TAG:艮謙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