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良知要有大氣派

致良知要有大氣派

簡單彙報幾句,主題是《陽明學有三變》。

今天要寫《陽明師生大學問》,因故沒寫。錢德洪在編輯《大學問》時有段跋,提到陽明先生學有三變,教有三變。

龍場悟道前的人生屬於學的階段。學有哪三變呢?一是沉醉於辭章之學,就是喜歡寫詩作文,朋友圈裡競賽高低。明代中晚期,興起了圈子文化,最多的是詩友會。這樣的聚會叫雅集。好比是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會。

說到雅集,心學大興後,書院文化興盛,連清樓從業女人也掛書院的招牌。裡面有棋琴書畫,也算文化傳播領域。

辭章之學玩膩了,他轉入佛家和道家,見廟歡都要拜一拜,總覺得道在寺院道觀,甚至在深山老林。第三變在龍場,徹底回歸儒家聖賢學問。

教學也有三變,龍場以後主講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貴州,當地人聖學當年是張白紙,說知行合一,他們接受。當地人是指龍場土著和中土流亡人士。回到內地,與當時的主流思想不合,沒人信,也就不說可。

滁州時教人靜坐。學儒學佛學道,都離不了靜坐。像當時來自湖廣的兩位弟子一喜佛,一喜道,他們就把儒學和佛道混淆到一起了。

所以到南京後,就改變教法了。少說靜坐,多說事上磨和必有事焉。這一點錢德洪沒提。他說第三變直接到南昌時期致良知。教有三變,按錢德洪說法,一知行合一,二靜坐,三致良知。

心學就像一座蟠桃園,先哲走了,桃園留下了。先哲栽樹,後人吃果。

後人吃果有三種吃法。善根深厚的人,趕上秋季,遇到鮮活的桃子,拿來就吃。這是我們祖先栽的樹,我只管吃果。直接從致良知這個果子吃。

遇到稍有的利根人,直接就從自己心上吃到了果子。中等根器的人呢,趕上了冬天,那就要等著春夏兩季,需要辛勤管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著秋收的喜悅。

有的人精力旺盛,他要研究,先生留下的蟠桃園,他怎麼選這裡呀,他的桃子與鄰居家有什麼不同呀,再有人好奇心重,他要研究蟠桃園的歷史,氣候,水文等,有的收集附近的民俗異聞等,這就成了一門學術領域。

就像一本紅樓夢,養活了整個紅學界。2011年,我到紹興,在三味書屋附近,正好碰到扮演魯迅先生的演員出門。真像!

我去拜訪紹興縣誌主編傅老師,他說,魯迅養活了紹興一大幫子人。

我們學心學,如果不搞學術研究,直接就從致良知三個字學,簡易直接。四句教就是門徑。就像陽明先生說的,誰有氣派,敢於直下承當,當下一步超入聖域。

前提是什麼?信任!信任陽明心學,信任自己良知。這個天機是被王幾說破的。

總結一句:我們學心學,直接吃果子,先生三變,我不變;先生三教歸一教,就是致良知。我們要有大氣派!

此為王程強老師分享的第197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實修者艾庭 的精彩文章:

正己正人,從小事做起

TAG:心學實修者艾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