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大學後摩爾時代微納電子引智基地獲批立項

北京大學後摩爾時代微納電子引智基地獲批立項

日前,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新建基地評審結束,62個引智基地作為2018年度新建項目獲批立項。其中,北京大學後摩爾時代微納電子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由於「通訊評審優秀」,予以直接立項。

該創新引智基地以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微電子器件與電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納米尺度集成電路新器件與新工藝研究」創新研究團隊為建設基礎,針對未來智能社會對微納電子所提出的重大挑戰以及微納電子學科發展趨勢,擬從器件、晶元、應用三個層面開展後摩爾時代微納電子國際合作研究。特別是針對便攜化、智能化載體對微納電子的需求,基地將著力開展綠色智能物聯網節點的關鍵技術研究,從核心器件、關鍵晶元和典型應用形態多層面研究綠色(低能耗)、智能(節點端信息處理)、便攜(可穿戴的多功能集成)等特質的物聯網節點技術,力求在以「便攜化與智能化融合」為核心特徵的智能硬體載體領域實現突破,為未來智能社會的核心硬體體系提供支撐。

基地引進包括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胡正明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IEEE會士馬佐平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席教授鮑哲南,以及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原系主任、IEEE會士戴聿昌教授,斯坦福大學工學院Willard R. and Inez Kerr Bell教授、IEEE會士H.-S. Philip Wong在內的十餘位微納電子學領域國際著名學者,確保一致的學術方向和良好的團隊擴展性;國內團隊由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黃如院士領銜的11位中青年學者組成,與海外引智專家在前期紮實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團隊合作研究關係。

「111計劃」始於2006年,是由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為提高高等學校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而設立的新型引智項目。該計劃以國內優勢學科為基礎,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從世界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學術大師和學術骨幹,配以一批國內優秀科研骨幹;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幹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北京大學作為國家首批重點支持的高校,此前先後在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醫學部、城市與環境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建立了生命科學、分子科學、基礎醫學、區域生態與環境、高可信軟體等創新引智基地。這五個基地設立以來,在學科建設、團隊建設、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普遍認同。

編輯:拉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物理評論快報》報道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實現高度自旋極化光電子研究中的新進展

TAG:北京大學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