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了「雙一流」建設,北大從美國「移植」了一套制度!

為了「雙一流」建設,北大從美國「移植」了一套制度!

這是一讀EDU推送的第363篇文章

全文2445,預計閱讀3分鐘

都說從招聘通告里,能看出一個組織的未來戰略和決策部署,一讀君也經常查看高校的招聘通告,希望能從中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線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最新發現吧!

北大希望通過集群聘任等工作推動學校繼續在醫學領域保持引領地位(來源:pixabay網)

歲末年初是各大高校競相對外招聘的時候。最近,《自然》雜誌、科學網等渠道就集中發布了北京大學的一則招聘通告。

透過招聘通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北大正準備將已在美國公立研究型名校實踐成功的跨學科科研隊伍聘任模式「移植」到國內,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

在跨學科建設已成研究型大學基本共識的今天,北大的這一動向值得其他高校管理者重視。至於實施效果如何,我們也將保持關注。

北大在科學網上發布的「臨床醫學+X」集群聘任公告截圖(來源:一讀EDU編輯部)

01

北大引入美國先進位度的背景

醫學已被北京大學確定為學校新一輪發展中最具潛力的學科領域,但面對臨床醫學領域的眾多難題和挑戰,北大又要如何解決呢?

北大的辦法之一是,利用學校多學科優勢,加強臨床醫學和校內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發揮各自優勢,攻克臨床醫學難以獨自解決的難題。

為此,北大提出了「臨床醫學+X」的理念(X是指與臨床醫學密切相關、能夠促進醫學發展的基礎學科,包括北大校本部的信息、化學、工學、物理、數學、生物學等,及醫學部基礎醫學、藥學、公共衛生等基礎研究學科與方向)。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北大已將「臨床醫學+X」確立為學校層面在「雙一流」建設中,重點布局的兩個方向之一,並專門建立了「臨床醫學+X」委員會。

該委員會主要負責協助校學科建設委員會,開展醫學為核心與牽引的相關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規劃工作,研究、審議醫學領域交叉學科建設相關事項的議案。

在搭建好跨學科的規劃、議事決策架構後,北大也已明確了推動「臨床醫學+X」建設的若干舉措。

其中,除資助聯合科研項目、共建新體制研究中心(含屠呦呦創新藥物研究院)、人員互聘等傳統跨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手段外,還有一項值得注意的新舉措,那就是集群聘任。

北大希望能重點布局和建設若干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集群」,而「臨床醫學+X」集群聘任工作就承擔了試點探索的使命

如果效果符合預期,筆者相信,北大將像集群聘任的創立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下稱「UWM」)一樣,在學校鋪開集群聘任工作。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表示,醫學是北京大學最具潛力的發展領域,是大學學科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臨床醫學+X」是一種理念,也是北京大學未來重點發展和建設的戰略性方向之一。(來源:北京大學醫學部新聞網)

02

美國高校的集群聘任實踐

同北大一樣,UWM也是一所知名公立綜合研究型大學。已有文獻顯示,集群聘任(Cluster Hiring)由正是由該校創造性提出,並逐步在美國推廣實施的。

背景資料

1998年,適逢UWM 150周年校慶,校方提出了「麥迪遜計劃」(Madison Initiative),倡議在校級層面,確定一批跨學科知識領域,通過由教務長直接領導的競爭程序,優先聘任一定名額的集群教師(Cluster Faculty),從事跨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研究。

由於教師被直接聘任到某個「集群」,「麥迪遜計劃」也被稱為「集群聘任計劃」。

乍看上去,集群可能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據已有文獻顯示,「集群」是指獨立於任何學術機構或行政組織的虛體組織,而「集群聘任」則是指基於集群,聘任不同學科的教師。

為了確保教師順利聘任到集群,並為集群及校內其他跨學科研究提出建議和政策指導,UWM教務長專門設立、任命了集群聘任/跨學科諮詢委員會,由主管師資事務的副教務長主持。

學校批准設立某一集群後,需要進行遴選、聘任教師和管理集群等工作。這些工作由每個集群的領導院長(Lead Dean)負責,他們一般是某一專業學院的院長,負責至少1個與其所在學院研究領域有一定關聯的集群。

儘管形式上,教師是被聘任到集群中,每個集群一般擁有3-5名集群教師,但集群教師的行政歸屬還是在校內相關院系(只有極個別的教師行政歸屬並不在UWM校內),因此,教師所在院系的領導也會發揮一定輔助作用。

作為院系的一名教師,「集群教師」也要接受同其他「非集群教師」一樣的考核。此外,集群也會評價他們的跨學科成果。

不過,如果集群教師崗位出現空缺,相應崗位就不再歸屬原有院系,而是歸還給教務長的集群資助庫,再行分配

在集群內部,集群協調員(Cluster Coordinator)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他們由領導院長直接任命,一般每個集群會有1-2人,主要負責溝通協調,包括向集群教師傳達校內交流信息、機會和政策,向教務長辦公室提供與集群有關的相關事宜,等等。

UWM集群聘任計劃的實施基本情況(來源:一讀EDU編輯部製作)

03

北大的創新

在大學內部,現有院系壁壘經常阻礙研究人員實現跨學科、交叉學科領域的靈活合作,促進他們有效解決科學難題,但集群聘任計劃通過「集群」這一虛體架構,打破了院系之間的原有壁壘,改善了研究網路

藉助集群聘任工作,UWM不僅扭轉了學校可能面臨的持續10年教師崗位都要減少的困局,還獲得了不少校外研究基金資助,大力發展了跨學科教學和社會服務項目。

集群聘任在UWM的階段性成功,令其相繼被倫斯勒理工學院、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等美國高校效仿

而在我國,北大應是率先引入這一制度的高校之一,今年恰逢北大120周年校慶,在校慶之際開啟集群聘任工作,倒與UWM當時創立這一制度的背景有些相似。

然而,在借鑒UWM經驗的過程中,北大顯然會依據校情、國情,進行適當調整。

案例

例如,UWM集群中有領導院長和教師所在院系的概念,而在北大臨床醫學+X委員會討論過程中,則區分了「主聘單位」「輔聘單位」這兩個概念。

筆者認為,主聘單位應對應集群的領導院系單位,而輔聘單位則對應聘任集群教師的有關院系。

此外,由於北大是在「臨床醫學+X」領域先行試點集群聘任工作,北大又擁有實力不俗的附屬醫院,所以醫院也參與了此次集群聘任工作,使得具有中國大陸行醫資格的臨床醫生,也能參與此次集群聘任工作,應聘到北大有關附屬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薪酬保障方面,北大相關醫院也會給集群聘任科研人員發放附加津貼

關於北大此次集群聘任工作,礙於北大已披露的信息比較有限,筆者暫時無法獲悉更多細節,想要了解詳情的老師們不妨向北大同行私下探詢。

2017年6月14日,北京大學臨床醫學+X委員會2017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專門討論了集群聘任議題。(來源:北京大學醫學部新聞網)

04

小結

實際上,美國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成功教師聘任模式不只有UWM的集群聘任,至少還包括密西根大學的「雙聘制」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共同資助聘任」

有興趣藉助教師聘任模式改進學校跨學科人才隊伍的高校管理者不妨根據自身情況,在上述3種聘任模式中比選出適合校情的模式,加以借鑒、引入。

如果您希望參考本文著重介紹的集群聘任模式,筆者建議,可在實施之初就吸取UWM的經驗教訓,對集群基礎設施進行完善

委託第三方建立集群的專門網站,公布已批准集群的最新動態、研究成果和人員結構,並公示集群遴選和聘任的詳細時間安排,以增強集群聘任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讀EDU 的精彩文章:

博雅教育成了「放養式「教育?他們在改革!

TAG:一讀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