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緒與明治:為啥同一時期的兩國皇帝命運卻大相徑庭?

光緒與明治:為啥同一時期的兩國皇帝命運卻大相徑庭?

原標題:光緒與明治:為啥同一時期的兩國皇帝命運卻大相徑庭?


光緒與明治:為啥同一時期的兩國皇帝命運卻大相徑庭?


在中日兩國近代史上,當日本的明治天皇以「民族之神」的光輝形象,蜚聲東瀛並被日本人不斷神話之時;清朝的光緒皇帝卻以「瀛台之囚」的屈辱身份,獨嘗生命最後的悲涼時光。在同樣歷史的十字路口,同樣身為一國之君,為何他們的歷史命運卻會如此大相徑庭?反思這段歷史和歷史中的人物命運,會給人以良多的啟示。


光緒與明治,兩人都接受了嚴格的宮廷教育,都博學勤思,志存高遠。光緒雖然比明治晚生十九年,但光緒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與明治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清代的十位帝王中,光緒的勤學不怠可直追其先祖康熙,他們對中學、西學都有廣泛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光緒自幼便養成了勤學的良好習慣,他的師傅翁同龢,在記載光緒學習狀況的日記中經常寫道:「讀極佳,一切皆順利。」「讀甚佳,膳前竟無片刻之停。」「讀甚發奮,功課雖未照常,亦復八九矣。」每逢宮中節日慶典,慈禧偏愛看戲,而光緒卻對此不感興趣,經常一人躲到書房讀書寫字。他說:「隨從人皆願聽戲,余不願也。」連慈禧也這樣說:「(皇帝)實在好學,坐、立、卧皆誦書及詩。」


在日本,擁護明治天皇登基的維新派,也特別重視加強對明治進行思想文化的教育。他們先後任命平田鐵胤、加滕弘之、西村茂樹等名流學者為明治「侍講」,向他講授中國傳統經典《大學》、《詩經》、《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等,輝煌博大的中國文化對明治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對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也醉心不己,他善使中國毛筆;在他的居所,長期懸掛著中國水墨畫-松、竹、蘭「歲寒三友圖」。

眾所周知,日本自隋唐以來,就向中國的先進文化學習。無論日本如何發達,其文化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和影響;都難以超越中國璀璨發達的文明和悠久的歷史。連「明治」這個年號也取自中國《易經》中:「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之意。


因此,明治天皇在飽受儒學熏陶的光緒皇帝面前,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小學生」而已。可歷史卻是如此的殘酷無情:明治維新演奏了一曲氣勢恢宏的驚天交響樂,使日本的國家變革獲得了巨大成功,從而一躍成為近代列強,雄心勃勃地「與萬國對峙」;而光緒變法僅歷一百零三天就慘遭失敗,使「百日維新」譜成了一曲企盼「圖強」的國脈悲歌,繪出了一幅大清帝國的死亡拼圖。是什麼原因使身為「學生」輩的明治,遠遠超越了「先生」輩的光緒,而帶領日本遠遠跑到了中國前面去的呢?!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日本人是把「外來的東西當飯吃」,積極消化,強壯了自身;而中國人卻把「外來的東西當衣穿」,雖然抵禦了一時的寒冷,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體質。為了使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效貫徹,日本掀起了爭學歐美,開啟民智的熱潮。文明開化首先是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思想觀念的變革。維新派專門為明治開設了講解國際知識以及介紹當時先進的德國和法國的文化課程,講授德國法學和法國政治典章,介紹歐美資產階級的治國經驗,並且把如《法國政典》等啟蒙思想名著作為明治必不可少的閱讀教材。深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的明治,不但頒布了廢除武士們佩帶雙刀以顯示身份的《斷髮脫刀令》,果敢地廢除了日本人剃眉染齒的千年舊俗,還把西式禮服確定為官員的正式禮服,明治率先垂範,從衣食住行入手,建立起近代日本的文明體系。


而光緒對西方科技和思想也並非沒有了解,他幼年時就喜愛西洋玩具,像西洋鐘錶,火輪車,留聲機等都會令他愛不釋手。一位外國玩具商喜出望外,沒想到他最大的一位買主竟是中國的皇帝。在西洋玩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光緒從喜愛西洋玩具發展到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其他先進科技都產生了興趣。因此,他對洋務運動懷有天然的好感,並給予積極的支持,他甚至還發布過一道聖諭,公開支持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等到康有為接連向光緒呈上《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列國變通興盛記》,並向他介紹了俄、日等國變法圖強的成功經驗後,光緒無異於被注射了雞血,打了興奮劑一樣,決心力挽狂瀾,積極向西方學習,尋求治國圖強之道。在變法的高潮中,為了使具有新學識、新思想的通達人才進入中樞機構,參與謀劃新政,光緒頂著巨大的壓力,令各省督撫推薦優秀人才,然後加以考核任用。其中,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被任用為「軍機四卿」,一時引人關注。

然而,不同的制度觀念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光緒與明治不同的知識結構、性格特點及治國眼光。


日本的仁人志士提倡「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正如明治初年的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評價改革派武士:「這些人歷來對中國的文學道義鑽研不深,從儒學的深奧角度來看,這些人不能不說都是些不學無術之輩。而正是這些不學無術之輩完成了維新大業……他們以一片武士道精神而重報國之大義,凡事一聽是國家的利益,他們就會自動去做。」由是,「東洋道德」的含義被縮小了,而「西洋藝術」的範圍被擴大了,目標都聚集到維新變法的國家利益上來了。


這一點,遠非清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比擬。因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在清朝專制體制己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其目的就是以「中學」為幌子,以便維持清王朝的封建專制地位。所謂中、西學之爭,其實爭的是清王朝統治集團背後的現實利益,而不是真正學術上的真理,富國強兵的策略。公元1862年,日本倒幕維新(倒幕即推翻封建專制的幕府)志士高衫晉作旅居上海兩個多月的所見所聞,使他大為感嘆中國人:「口雖唱聖人之言,身己為夷狄所奴役。」


錢穆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清代所有制度的創立,都是從滿洲人的「部族政權」的私心出發的「康有為的理論,也不能說他全不對。他說一個國家只要能立憲,皇帝有無有是無緊要的……但康有為只知道皇帝無害於立憲,卻不知道滿洲皇帝的後面是一個部族政權在撐腰。部族政權是絕不容有所謂立憲的。」


近代化是普適於世界各國的唯一道路,無所謂東方或西方的專利。儘管各國各有特色,但這條道路必然包括近代科學、近代工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政治社會體制。沒有這個體制,就不能保證科學的不斷進步,國家的持續強盛,人民的平等幸福。不可否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光緒和明治的認識水平或許還達不到時下的識認程度。但客觀事實卻是:清朝的滿洲貴族和士大夫既得利益集團就像大海中的無數礁石甚至風暴,當光緒駕駛著大清這艘維新巨船在礁石和風暴中蹣跚穿行時,由於觸碰了部族政權以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航船就在驟風暴雨中觸礁沉沒了。而脫胎換骨的日本政府這艘航船,卻能安然地航行在遼闊的大海上,只要明治下定決心改變航向,它就可以改變航程,而不會像光緒一樣遭遇如此之多的礁石與風暴。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詞海尋源:「打白條」的來歷與「皇帝」為何自稱「朕」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