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消失的少數民族影響力超過1000年,至今許多國家都以他們的族名稱呼中國!

這個消失的少數民族影響力超過1000年,至今許多國家都以他們的族名稱呼中國!

原標題:這個消失的少數民族影響力超過1000年,至今許多國家都以他們的族名稱呼中國!


契丹人對中國的三大影響,超過了大多數少數民族,影響延續至今。


一、給了中國一個名字


契丹人從兒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即包括北京在內的河北大部和山西的一部分,圓了他們脫離漠北苦寒之地、入主中原的夢想。


但可害苦了大漢民族了,在此前漢人王朝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無休止的劫掠殺伐,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始終是最好的天然屏障,燕雲十六州恰好就處在這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上,長城最重要的關口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都在這一帶。

燕雲十六州一失,北部邊界無險可守,胡人鐵騎可以縱馬千里大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正因為如此,此後四百餘年中,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



契丹在北方建立了大遼後,官場制度、人文典籍都模仿中原王朝,國勢日熾,影響愈大,領土最大時等於兩個北宋。就這樣,古老的絲綢之路被廢斷,漢人與西方世界建立聯繫的傳統通道全被堵死。


中世紀的西方似乎漸漸忘了波斯和突厥之東有一個中國存在。五代十國的後周皇帝柴榮,一上位後就蓄志收復漢人的幽燕,他有勇有謀,膽大心細,在遼國勢力正熾之時就敢親征打對攻,一點沒有後來漢人的恐遼症,結果輕易就收復了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契丹大震,一片驚恐。遼穆宗皇帝都準備放棄燕雲十六州了。


但天不假年,這時柴榮忽然重病,不得不退兵。憑周朝的實力和柴榮的雄才大略,不出一年,便可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後滅掉大遼也未可知,可惜他39歲就逝世,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實在讓人遺憾。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隨後,宋太祖宋太宗兩個皇帝收拾了南邊的亂局,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於是兵鋒一轉,北上攻遼,意圖恢復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兩次大敗。第一次最慘,在北京高梁河附近,北宋十多萬大軍被全殲,宋太宗右大腿中兩箭,坐驢車逃亡。


楊業、潘美斷後才保住性命。18年後,太宗還是腿傷複發,暴斃。兩次收復之戰失利後,漢人王朝的意志沒了,再也不談對北方遼人用兵之事了。但契丹人不善罷甘休,他們還時時想著被周世宗柴榮奪回的寧州、益津關、瓦橋關等「失地」之恥。


1004年,遼國皇帝遼聖宗和其母親蕭太后率大軍親征北宋,借口就是收回失地。宋人一片驚慌,宋真宗也想南逃,唯有宰相寇準擺明道理,力勸迎敵。遼軍圍攻瀛洲和澶州(今濮陽)兩城,宋軍死守,遼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在澶州城下,遼軍主帥蕭撻凜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用專門毀城拔寨的大型弓箭(八牛弩),從6百多米外射中,登時斃命。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聞訊痛哭不已,五日閉門不出。


契丹武士


遼國不得已只能議和,與宋朝締結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這個盟約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當時交戰雙方基本遵守了條約,以至宋遼之間以後大約一百多年無戰事,邊關開放,互通有無……


百年和平對宋朝非常重要,保障了宋代文明達到了世界之最。宋遼和平之後,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開放,宋朝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通過契丹,向西通過中亞而到達東歐和西歐。


契丹人同外國人做生意時總說自己是中國人(契丹久有此中國情結),久而久之,歐洲人就認為契丹就是中國,於是把中國稱為了契丹。現在東歐各國和俄羅斯語言中,中國還叫契丹。契丹(大遼)給了世界一個稱呼,這個稱呼叫中國。


二、北京今天的首都地位,最早是契丹人確立


北京的地理重要性和皇家風水的妙好,是契丹人第一個發現的。是他們第一個把北京定位為正統王朝的首都的。春秋戰國時的燕國雖然定都為薊,但畢竟是一個諸侯之城,還不能算是號令海內的王朝都城。


而把北京正式定位一個王朝之都的是契丹人,雖然有五個都城,北京只是其中的燕都「南京」,但在五個都城中,北京最大最繁華。


當然,北京在遼朝之前就已經有了較高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但其重要性卻在遼朝發生了質變。自遼朝開始,金、元、明、清,所有的正統王朝皆定都北京。這恐怕是契丹人給我們今天所帶來的最大的影響。



三、半島脫離中國,契丹人是要負責的

自箕子朝鮮開始,朝鮮與中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箕子是商末的王族,帶領5千人到朝鮮建國,可以說是商末華夏的一個諸侯國。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後,周天子認為箕子德高望重,承認並公開把朝鮮分封給箕子。周武王封召公奭(音「是」)於燕。燕國強盛的時候,疆域範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的全部,還包括朝鮮、韓國的大部分,箕子朝鮮一部分領土也為燕所有。


在秦末戰亂中,有一個名叫衛滿的燕人,率領1千多名部屬來到了朝鮮半島,滅了已經衰落的箕氏王朝,建立了「衛氏朝鮮」。



總之,先秦近千年時光中,一直是華夏「漢人」在統治左右著朝鮮半島。後來,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在遼東及朝鮮設置郡縣,將朝鮮半島核心地區劃入直接統治區,此時的朝鮮故地,毫無疑問更是「中國」的一部分。


由於漢末魏晉南北朝中原的戰亂,中原王朝逐漸失去了對半島的控制,遼東及朝鮮半島進入了獨立的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時期」。但是,在統治者的心理層面上,朝鮮半島卻始終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因此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統治者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


隋朝因為長年征勞,因此覆滅了。而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又是堅持不懈地征討朝鮮半島,直到唐高宗時才達到了目的,滅了高句麗、百濟,(計劃是把新羅一起滅了,但失敗了)並設置安東都護府、雞林州都督府,重新將朝鮮半島歸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唐末五代戰亂,中原王朝再次失去對朝鮮半島的控制。隨後統治北方的契丹人,雖然統治範圍曾經到達庫頁島和中亞地區,半個東亞和北亞都在她的勢力範圍,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沒有繼承前代王對朝鮮半島的態度,默認了王氏高麗的獨立發展。


可能還是忌諱漢人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收復,所以把華北中原地區視為重點防禦之地,資源有所偏重。就像蘇聯時代,雖然在世界上與美國、中國等多有衝突,但始終把歐洲地區看為她最重要的命門所在,華約的坦克集群等各種重武器資源都布置在東歐平原上。


契丹人的統治心態,被金、元、明、清繼承了,此後中原王朝僅滿足於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臣服,沒有進一步將其劃入直接統治(元雖設征東行省,但也沒有真正統治朝鮮半島。讓半島慢慢發展成了朝鮮、韓國兩個獨立國家。



今天的中國,不得不面對半島空前複雜的外交環境。這一切,契丹人是要負相當大在責任的。說得有點遠,但不是空談。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投稿信箱:t@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詩經

古文觀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明朝後期軍隊,靠什麼抗衡彪悍的後金鐵騎?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