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說這些都是外來詞?

聽說這些都是外來詞?

曐槎

山青花欲燃

NO°/92

Friday,January 26,2018

「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

——薩丕爾

一種語言吸收另一種語言的成分和結構,包括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通常,在辭彙上的借用最常見。

關鍵詞:3

漢語外來詞的歷史進程在我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大規模吸收外來詞有三次:

一是漢唐時期;

二是晚清到"五四"前後的近百年時間;

三是改革開放至今約30年時間。

漢唐時期(公元前206年一907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社會生產力發達,科學文化興盛,國內政局安定,國勢大振。因此,這一時期對外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期間發生了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兩件事:

一是通西域,二是求佛經。

正是這兩件事影響併產生了漢語史上第一批外來詞。公元前138年,張騫受命首次出使西域,「西北國始通漢矣」。這樣,中國邁開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張騫出使西域後,在西漢至東漢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國商隊開始攜帶中國的主要商品西行,開闢了中國古代與世界的"絲綢之路"。

這條道路是古代中國聯結東西方經濟、文化的紐帶。不僅中國的商品如絲綢、蠶絲、鐵器、鑿井技術等傳人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傳人中國,傳人中國的這些物品的名稱,就成為古漢語史上引入最豐富的一批外來詞。如葡萄、苜蓿、明月珠、珊蝴、牡丹、石榴、菠菜、茉莉、胭脂、瑪瑙、紅寶石、綠寶石、封牛、大象、胡桐、胡椒、胡楊、朱丹、駝鳥等等,這些物品的名稱早已成為漢語辭彙的基本辭彙。

玄奘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八月,從長安出發,歷經秦州、涼州、玉門關、過五烽,穿越莫賀延磧大沙漠,進入中亞,經過碾轉,來到了古印度,行程十萬八千里,走過了三十多個國家,還有一些地區不知道隸屬哪個國家。

GIF

駱駝 匈奴語

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脊椎動物。身形高大,背上有駝峰,依駝峰可分單峰和雙峰兩種。雙重眼瞼,可擋風沙。腳下有肉墊,適於沙漠行走。能反芻,有高度耐飢渴的能力。可供騎乘及載貨,是沙漠中的主要負重動物,故亦稱為「沙漠之舟」。原產地在北非、阿拉伯、伊朗、中亞和西班牙等地。

秦漢時期外來詞尤以匈奴語居多,如「猩猩」、「獅子」、「胭脂」、「胡」。隨著語言的發展,漢語出現了大量的帶「胡」字的描寫詞,如「胡豆、胡麻、胡餅、胡姬、胡說」等。

學界對於「胡」字詞是否屬於外來詞尚存在爭議。學界公認語素「胡」是外來語素,但對「胡鬧」、「胡豆」、「胡床」、「胡桃」等「胡」字詞及「胡攪蠻纏」、「胡言亂語」等成語是否屬於外來詞尚不明確。

琵琶 古波斯語

樂器名。古波斯語為Barbut,秦代人民根據鞀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亦稱為「鼙婆」。

GIF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儒家禮樂崩壞,西北胡樂東來。繼之,魏晉南北朝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大融合時期:一方面,西北少數民族仰慕中原儒家文化,學習其詩書禮儀,嚮往儒化;另一方面,中原民族卻喜好西北少數民族的舞樂服飾,渴望豪邁奔放,釋放儒家禮儀的束縛,崇尚胡化。

《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通典》卷一四二記載,自北魏宣武帝(500—516年在位)開始,琵琶、箜篌等胡樂「鏗鏘鏜鎝……洪心駭耳」,成為宮廷音樂主流,「琵琶及當路,琴瑟殆絕音。」而琴瑟古箏類的華夏絲樂,因其柔美,聽起來「歌響全似吟哭,聽之者無不凄愴」,風騷漸逝。

芒果 馬來語

植物名。漆樹科檬果屬,常綠大喬木。葉在小枝上為螺旋排列,嫩時帶暗紫色,老則呈暗綠色,長橢圓形或長披針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形,黃色。果實亦稱為「芒果」,長橢圓形,熟時黃色,五月下旬開始成熟。或稱為「檬果」。

在《大唐西域記》中有「庵波羅果,見珍於世」這樣的記載。

說到芒果了,你們知道什麼是rojak嗎?

馬來西亞的美食文化裡面,rojak【若架】羅惹算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部分了。

把rojak從馬來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不拘一格的混合」。好吧,菜如其名~ rojak也是一個大雜燴,混合新鮮塊狀的菠蘿、青蘋果、芒果、番石榴、黃瓜、辣椒、花生、酸角、蜂蜜、蝦醬和黑豆漿的一種食物(每一家的食材可能略微有所不同)。

喏~~它就長這樣,黑暗料理的潛力無限啊!說不出來是什麼味道,反正很多人只是把rojak作為嘗鮮,吃過一次後,就不會再吃第二次了。

新加坡人講話,通常習慣英語、馬來語、華語甚至福建、廣東方言等,一起飆出來。這也是一種「羅惹」。

衚衕 蒙古語

寬度只可步行的小巷;寬度只可通行一輛車的小街。也曾寫作「衚衕」。

衚衕,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衚衕浩繁有幾千條,它們圍繞在紫禁城周圍,大部分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衚衕」最初並非北京的土產。「衚衕」是蒙古語「城鎮」的音譯或是蒙古語「huddug」的借詞,意為「水井」或「居民聚落」。因為凡有居民聚落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區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由來已久。

薩其馬 滿語

北平一種滿洲點心。將細麵條油炸,並以蜜及奶油黏合,然後再切成長方條塊,味道甜美。亦譯作「沙其馬」。

它是滿語「糖纏」的音譯,是滿族古老食品中糕點的一種。乾隆三十六年敕修了一部《御制增訂清文鑒》,在食物部餑餑類條目中,有「糖纏」一詞,其滿語詞標註讀音即「薩利瑪」。釋義是,白面用麻油炸後,拌上糖稀,再加入芝麻製成。由於當時糖料來源擴大,飴糖中已經加入蜂蜜改善甜味。除了薩其馬之外,一些老北京人的常用語;驢打滾、糖火燒、薩其馬等小吃都來自滿族日常飲食;跳皮筋兒、踢鍵子、「抽漢奸」等遊戲也是來自滿族格格們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

小結

在這三個外來詞傳入的鼎盛時期里,本篇著重於漢唐時期的特例詞進行介紹~~外來詞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伴隨著新鮮事物產生的。這些新事物在本土沒有名字,故入鄉隨俗,為它取一個漢語名字,音還是沿用原音。現在細數過來,看一看他們流傳入中國的奇妙旅程,確實很有浪漫色彩和異域風情。

其實,漢唐時期的外來詞中有很特殊的一部分詞,它們披著宗教的外衣,潤物無聲。這一部分詞來自佛教,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大多數詞經過長期使用,幾乎察覺不到它的外來痕迹,而與漢語辭彙大家庭的「土著人員」別無二致了。有機會曐槎一定會開一期專題來介紹有關佛教的外來詞。

那麼,今天的曐槎就先到這裡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曐槎 的精彩文章:

一點殘紅欲盡時

TAG:曐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