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桃花深處翰墨香

桃花深處翰墨香

平谷書法之鄉

平谷區夏各庄鎮書法培訓班學員在上課馬春江攝

白水

2017年7月26日一大早,北京東郊平谷區的金海湖還蒙著一層薄薄曉霧。沿湖周邊道路上,來自郭家屯、靠山集等10餘個村的60餘位農民,憑藉著公交車、摩托車、自行車、農用車等去往同一個方向——位於金海湖西岸大壩下方「北京山水文園旅遊開發公司」的一間寬大會議室。主席台上方的會標已經掛好——「金海湖鎮書法培訓班開班儀式」。

這是平谷區開辦的第一個農村書法培訓班。此後半年時間,全區有4萬多人次普通民眾拿起了毛筆,在平谷區民眾間,在廣電報刊等媒體上,在文化幹部及廣大書畫人群的微信上,有一個出現率極高的熱詞:書法!尤其是微信公眾號,有關書法培訓、書法活動的信息,幾乎天天刷屏!

1

上元雅集

「上元雅集」在平谷本地,亦影響並帶動了100餘位篆書愛好者。基本實現了「全國篆書看京東,京東篆書看平谷」的預期目標。

2011年正月十五這天,位於平谷區檔案局二層會議大廳的第三屆「上元雅集」活動正在舉辦之中。「上元雅集」即每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所舉辦的書法集會活動。由平谷籍中國篆書名家王友誼於2009年發起,以平谷區書法家協會為組織平台,以篆書為核心,以王友誼遍及全國的90餘位弟子為參與者主體,以培訓、交流、展示、臨帖、創作、頒獎、拜師為主要活動內容。

「中國書法之鄉」創建成功之後,2013年,平谷區委區政府為「上元雅集」增設了「友誼獎·篆書十佳」評選活動,同時舉辦篆書藝術展。2014年,第六屆「上元雅集」活動首次跨出平谷,《大美平谷:中國書法之鄉——第六屆「上元雅集」·「友誼獎」書法作品展》的巨大展標第一次懸掛於中國美術館,從而實現了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辦展的宿願。此次活動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平谷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其作品的精良和盛大的規模引起中國書界廣泛關注。

截至2017年第九屆「上元雅集」舉辦結束,這項活動向中國書壇培養並推舉了70餘位篆書新生力量,在平谷本地,亦影響並帶動了100餘位篆書愛好者。基本實現了「全國篆書看京東,京東篆書看平谷」的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平谷區的書法事業蓬勃發展,「中國書法之鄉」頒牌之後的5年間,平谷書法愛好者加入北京書法家協會的會員由原有的54人,增加到102人,平均每年新入會近10人。其中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由原有的17人增加到25人;全區書法培訓、展覽、交流、講學等相關活動舉辦60餘次,平均每年12次以上;出版「上元雅集」作品集、會員個人作品集等40餘部,其中王友誼出版了36卷本的《四書——王友誼大篆寫本》、15卷本的《契文齋藏印》等10餘部。2012年底,王友誼榮獲中國書法領域最高獎——蘭亭藝術獎,平谷籍書法家劉建豐亦榮獲全國第四屆蘭亭展佳作獎。

「上元雅集」是一股清澈的活泉,雖有激湍之勢,也清清如許,而當流入了「中國書法之鄉」的這道闊大河床,卻終歸細流。這條河,到底還缺著波浪,缺著奔流哇。

2

大河歡歌

老張臨的帖是隸書《曹全碑》,這天從早上八點開始,一直寫到了次日凌晨兩點,整整18個小時!寫滿了字的長74厘米寬47厘米的毛邊紙在桌上堆了一尺高。

2017年11月21日,家住平谷海關西園社區的張建軍早早地起床了。老伴昨天去了京城閨女家,這天,家裡只有他一個人。要擱以往,他早該穿戴整齊去河邊遛彎兒了,今兒卻壓根沒這個念頭。匆匆地吃了幾口昨晚的剩飯,老張便徑直走進了西側的小房間。那原本是個堆放雜物的地方,給他騰乾淨了,擺上了一張長條桌,桌面上鋪上了氈子,氈子上又擺上了字帖、毛筆、硯台、墨汁和毛邊紙。老張退休前在平谷建委上班,偶爾也拿毛筆寫過字,但都是按鋼筆字的套路去寫的。退休後,在家裡閑了六七年,除了遛遛彎兒、聊聊天兒,再不就是看電視,擺弄手機,覺得這日子很是寡淡無味。8月初的時候,居委會貼了告示,說是平谷鎮準備開辦書法培訓班,號召大家學習書法。老張沒有一秒的猶豫,第一個去報了名。這會兒,經歷了三個多月正規臨帖學習的老張,正是癮頭最大的時候,看見毛筆就來神兒。老張臨的帖是隸書《曹全碑》,這天從早上八點開始,從一坐下,除了去幾趟洗手間,就再也沒出屋,午飯、晚飯都沒吃,一直寫到了次日凌晨兩點,整整18個小時!寫滿了字的長74厘米、寬47厘米的毛邊紙在桌上堆了一尺高。

這簡直是「瘋狂」的一天。而平常的日子,老張也基本能保證每天臨帖四五個小時。老伴時常站在旁邊看,打趣說,就這麼點燈熬油地練,也沒見你咋進步哇。老張不開玩笑,嚴肅地說,我原來是自由體兒,凈瞎寫,壞習慣太多,老師一直幫我改毛病呢,等改差不多了,進步就快嘍!

像老張這樣學書法著迷事例,還多得很呢。

金海湖鎮水峪村65歲的周繼林和64歲的肖素花老兩口得知村裡要辦書法班,不僅自己報了名,還給在幼兒園上班的女兒周東蘭也報了名,每逢周六,一家三口興緻勃勃地趕往村委會,一學就是半天。周繼林深有感觸地說:種地不讓我們拿稅了,還讓我們學書法,讓我們開心,上哪兒找這好的事呀?

水峪村還有一個從湖北嫁過來的媳婦,名叫張紅坤,35歲,男人在順義區工作。小兩口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名叫李夢襄,6歲,小女兒才5個月。每逢周六,張紅坤便手拉著大女兒,懷抱著小女兒來村委會上課,娘兒三個一張桌子,坐第一排,一邊聽課、臨帖,一邊還得哄著小女兒不哭不鬧。記者問她這麼麻煩為啥還來學書法,張紅坤笑著說:漢字兒就我們中國有哇,中國人把我們自己的漢字寫好啦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臉!丈夫李金華偶爾回家來,也與娘兒倆一起寫字,並鼓勵妻子說,你娘兒倆把字寫好了,我就獎勵你們,給你們買高級些的筆墨。為了這份理解與支持,張紅坤也真是拼了,時常半夜十一點了,還把自己和大女兒才寫完的作業拍成圖片,用微信傳給老師,請教得失。

3

翰墨薪傳

王歡學顏真卿的《多寶塔》,平時還喜歡做詩,時常把自己的詩用書法寫出來。在人們時常的讚美聲中,小王歡獲得了心靈上的慰藉。

書法培訓班還吸引了一些殘疾人。古老的傳統藝術,引發了他們的強烈興趣,驅趕了他們內心的苦悶與孤獨。黑水灣村有一個23歲雙腿殘疾的青年,名叫王歡,本在區殘聯當臨時工,每逢周五下午,都要艱難地拄單拐坐公交車回村,就為了第二天不耽誤書法課。別人是八點半到,他卻八點必須出家門,只因從家裡到村委會的1000米距離,他得走半個小時。王歡學顏真卿的《多寶塔》,平時還喜歡做詩,時常把自己的詩用書法寫出來。在人們時常的讚美聲中,小王歡獲得了心靈上的慰藉。

2017年11月22日,為檢驗教學成果,也為進一步激發廣大民眾學習書法的熱情,中國篆書名家王友誼來到平谷鎮書法班,專程看望書法教師和所有的學員。活動進行中,先生即興揮毫,寫了四個篆書大字:翰墨薪傳,以此表達了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期盼。

平谷鎮學員代表于洋是個才三十齣頭的音樂教師,在平谷步行街開了一家器樂培訓班,十幾個娃娃在她的班上學吉他、竹笛、古箏、小號、小提琴、黑管等等。日常生活本已緊鑼密鼓,聽到鎮里開辦書法班的消息,不僅自己報了名,還把媽媽趙順青拉來一塊參加了書法培訓。在發言中,她激動地講道:我們中國書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是我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尤其在當下,這個幾乎都拋棄了紙質書寫的年代,這個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幾乎代替了書寫的年代,我們學習書法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

往大了說,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往小了說,是給自己在喧囂忙碌的生活中營造一方凈土、一個安靜的空間、一個暫時遠離塵囂的機會,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感謝今天在百忙之中前來我們培訓班指導的王友誼老師及各位領導,感謝您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們倍感激動和榮幸,使我們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信念更加堅定,信心更加強大。

自2017年7月中旬開始,遍及全區的150餘個書法培訓班陸續開班。半年來,出現了大量的父親帶著兒子學,奶奶帶著孫子、孫女學,公公、婆婆帶著兒媳婦學,老兩口一塊學的感人情景。學員的基本構成有工人、有幹部、有學生、有廚師、有會計、有醫生、有教師、有個體工商戶、有出租汽車司機、有回家度周末的大學生,而更多是普通的農民。

4

順風暢行

座談會上,全體教師一致響應,每年每人至少要拿出20個學時,免費開辦書法公益課!

有多少書法班就需要多少書法教師。這麼多的師資需求量該如何解決呢?平谷,自有平谷的優勢。100多名北京書法家協會以上的會員,就是現成的師資力量。第一批培訓的40幾個班,20多名中國書協會員幾乎全部出動,每人平均負責兩個班以上;10月中旬,第二批100餘個班開班,50餘名北京書協骨幹力量也分別上崗。而在此前,平谷書法院已於7月26日在文化大廈正式掛牌成立,通過考試,錄取了47名50歲以下的中青年書法骨幹,分成篆書、行草兩個高研班,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劉建豐院長親自主講行草。這批學員亦是全區書法大培訓的後備師資力量。在前後兩次教師與培訓單位負責人對接會議上,平谷書協常務副主席袁鶴松都對教師們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主要包括按一年周期制定培訓計劃,根據教師自身特長選擇書體,根據初學者需要選擇字帖,既講書法也講藝術欣賞,學期結束讓學員基本上能進行簡單創作。

如今,全區書法培訓教師共70餘名,平均每人帶班三個以上。其中年齡最大者王連合,68歲,繫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與王友誼先生同期起步的資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主研篆書,從第7屆「上元雅集」活動開始,連續三屆榮獲「友誼獎-篆書十佳」。所教授的書體,篆書有《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白氏草堂記》;隸書有《好大王》《曹全碑》《石門頌》《乙瑛碑》《鮮於瑛碑》《張遷碑》《華山廟碑》;楷書有《多寶塔》《九成宮》《元楨墓誌》《張猛龍碑》;行草書有《書譜》《聖教序》及「二王」、「蘇黃米蔡」系列墨跡本法帖等等,俱為書學的經典,傳統的中宮!不少教師深有感觸地說,通過教學,逼迫自己對所教碑帖要進行系統地研讀,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相關知識,也使自己對浸學多年的筆法、字法、章法等有了進一步深層次的理解,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

鑒於目前全區蓬勃發展的形勢,11月26日,平谷區文化委組織相關部門領導和全體書法教師,召開「中國書法之鄉提升工程」推進工作會。會上,全體教師一致響應,每年每人至少要拿出20個學時,免費開辦書法公益課!

此次會議還就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在寒假期間,要舉辦一次為期八天的書法教師培訓班,分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由中國書協聘請專業講師,以普遍提高全區書法教學的科學化水平;二是專門開辦一個大學生書法班,讓假期回到平谷的大學生們也來接受一下家鄉的書法普及;三是各培訓班有意識地輔導學員們寫春聯,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學有所用。同時,在2018年春節到來之際,讓全區更多的家庭,貼上學員們自己親手寫的春聯;四是遵照區領導指示,一方面籌備全區農民書法大賽,一方面進一步指導學員的書法創作,為平谷農民書法展做好必要的準備。

為使全區書法培訓能夠更為健康、更為科學地發展,12月16日,平谷書法院邀請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主任高慶春一行20餘人,前來平谷進行實地考察、指導。上午,專家們興緻勃勃地參觀了金海湖鎮黑水灣村書法培訓班。不少專家坐到學員桌前,一筆一划地給他們講解、示範。高慶春激動地說:中國書協在全國評定了68個書法之鄉,而平谷,是北京市僅有的一家。頒牌五年後,平谷把書法普及工作做得如此紮實,如此深入,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書法之鄉,貴在一個廣大的群眾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水,如果沒有水,河床再大,也什麼船都走不了。藝術貴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特別是對於孩子們,必須讓傳統文化在他們的心裡生根發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建立並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中國夢」!

5

享受美好

不知有多少家庭的成員,晚飯後要拿起毛筆臨帖、寫字,有一個在書法班的,往往是一個人寫,全家圍著看。

冬日的平谷農村,如果天氣好,太陽足,在朝陽的牆根下,總有一堆一夥的老年人,坐在那慢條斯理地東家長西家短。而今,凡是開了書法班的村子,這樣的景象見不到了。

冬天的天黑得早,六點多,一般的農戶都已吃完了晚飯。擱以往,飯後的事不是看電視,就是串門兒、打牌,八九點鐘就要上床睡覺了。現在,不知有多少家庭的成員,晚飯後要拿起毛筆臨帖、寫字,有一個在書法班的,往往是一個人寫,全家圍著看,還要不時地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是爺兒倆、娘兒倆、婆媳、祖孫等多人參加的,便每人有一塊小空間,先各自寫,而後再討論、交流。

書法,一個嶄新的事物,如一縷清新的空氣,開始流連於平谷許多老百姓的心田。許多人家裡面,多了一張桌子;條件好一點的,還擺上了幾米長的案子,上邊鋪上了毛氈,擺上了字帖、毛筆、硯台和墨汁。不少喜歡喝大酒的,不喝了;不少喜歡打麻將的,不打了。大興庄鎮周莊子村有一個60多歲的老人,名叫周穩,因為一點鄰里之間的小矛盾,過去三天兩頭往鎮政府跑。如今參加了書法班,痴迷地學上了篆書。同村的書法老師周國龍問他咋不上訪去了,他嘿嘿一笑說,哪兒還有那工夫!再說,就那點屁事,啥值當的呀。

通過書法班的學習,使許多老人和各年齡段的百姓解除了鄰里之間的距離感,日常生活的單調感,以及心理上的失落感,而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充實感、喜悅感、成就感、獲得感,最後歸結為幸福感。

書法,在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平谷區文化委主任王文忠,幾乎每個書法班的開班儀式他都必到。做動員時,經常說的是這樣一段話:學習書法,調整生活方式,也影響身邊的人,體現一個家庭的文化品位,還可以表現一個家庭的審美追求,讓人們心平氣和,淡泊名利。從此在自己身上和所處的小環境里多些書卷之氣、儒雅之氣、沉靜之氣、平和之氣,減少酒氣、怒氣、怨氣、火氣,從而享受生活的美好。

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的關鍵詞之一。

對於京郊而言,美好生活,更多地已經體現在精神的層面。時下的平谷,美好天天見、周周見——星期一是聽評書,在京郊首家開辦了「北戲書館平谷分館」; 星期二有攝影知識講座;星期三是在平谷影劇院開辦的「平谷百姓音樂廳」,與北京交響樂團合作,讓平谷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雅音樂;星期四有文化大講堂,講平谷歷史人文和國學經典;星期五是平谷世紀廣場上的「桃花大舞台」和琴湖公園廣場的文藝晚會;而周六、周日則是遍布全區的書法培訓班!

平谷書法,是一條波翻浪涌的河。這條河,勢必要流向中國書法——這條遠古淌來的洶湧澎湃的大河!她的文化基因強盛,傳統的能量巨大,納眾流,過百川,必將流向偉大的中國之夢,成為一股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力量!

徵稿啟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大地電磁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