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洛陽博物館一游

洛陽博物館一游

昨日臘八節,在洛陽出差之餘,參觀了一下洛陽博物館,實在不虛此行。司馬光曾說:「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今天就由我帶大家看看這裡的寶貝。

01

遊覽前的「碎碎念」

在這裡要提醒一下大家,該博物館是免費的,只需要拿身份證去現場領取門票。因為法律規定公益性的城市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等,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珍貴文物收藏單位外,應當逐步免費開放。

02

文化地標之洛陽博物館

洛陽位於華夏腹地,歷史上曾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在洛河沿岸留下了「五都」薈洛的歷史景觀和豐富的人文勝跡。而該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洛陽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博物館造型如方鼎屹立,挹取「定鼎洛邑」、「鼎立天下」的理念。

這裡的館藏文物有40多萬餘件,展出文物1.1萬餘件。展館內有上下兩層,包括河洛文明展一個基本陳列和珍寶館、漢唐陶俑館、唐三彩館、石刻館、書畫館、王綉牡丹藝術館、牡丹花都特產展七個專題陳列。

03

我看到的「奇珍異寶」

上圖是更新世(距今200萬年-1萬年)的古菱齒象化石,1994年在南昌路中亞大飯店出土,恰巧同為94年出生的我還是個無名小輩,而它已作為文明的進化標誌被世人永遠珍藏。

上圖右邊的展品,大家覺得是什麼?

我甚是好奇,便問了徐律師,他說這是古人用來做手擀麵的,我有些懷疑,因為想到古裝劇里,女子們好像就是用這種石板和棒槌在河邊洗衣服的啊!

不開玩笑了,這組石器是磨盤和磨棒,古代人平時都配套使用,以碾碎放在盤面上的穀物,其實也就是他們做飯用的。

上圖為陶鬲(lì),我國古代陶制炊器。我是被它的腿形所吸引的,像三個口袋一樣,十分可愛。

陶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商周時期繼續流行,至春秋戰國時期消失。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它與鼎相近,區別在鼎有實足,鬲是袋形足。從其相似的功能與形狀來看,鼎應該是由鬲發展而來。後來,隨著灶台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為鍋釜,也就是所謂「破釜沉舟」的「釜」。

(陶狗)

下面一組照片,讓我們感受下古人的智慧和愛美之心(多圖預警):

(西周:玉柄形器)

(戰國:玉韘、玉龍、瑪瑙環)

(戰國:鑲嵌玻璃珠山字紋銅鏡)

(戰國:錯金銀銅鼎)

(東漢:蟠龍玉佩、龍首玉帶鉤、雙龍玉劍首、玉勺)

(曹魏:白玉杯)

(西晉:夔龍瑪瑙璧)

(唐:金鐲、金梳)

(唐:銀簪)

(唐:瓷枕)

(唐:珍珠地「德福」花葉紋瓷枕,不是巧克力哦)

(五代瓷器)

此為宋代的瓷胎象棋,古人也玩象棋?

其實象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記載了,而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中也寫道:「……鼓應投壺馬,兵沖象戲車」,詩里的「兵沖象戲車」指的就是象棋,看來我們玩的是古人的象棋,而不是古人玩我們的象棋才對。

(唐代女子襦裙穿戴示意圖)

服飾是一個社會政治氣候、經濟基礎的晴雨表。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唐朝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其服飾更加鮮艷奪目。

(發冠對比示意圖)

(唐代婦女化妝示意圖)

此為石刻館入口,它位於展館一層。洛陽地區歷代石刻遺存眾多,時代跨越漢唐直至明清,展覽分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誌兩部分。剛走進,引入眼帘的是四五個石刻,面朝入口,姿態巍峨,表情嚴肅,(好吧,我想說陰氣有點重)所以只是簡單看了一眼。

王綉牡丹藝術館:

奇珍異寶太多,但是在這裡一一介紹的有限,最後來看看唐三彩:

(作者本人)

上圖為唐代的三彩駱駝,頸上曲,頭昂揚,張口嘶鳴,背上墊花毯,雙峰間搭獸面托囊,囊的前後有絲絹,絲絹兩頭分別系有小口瓶、雞頭壺、乾糧袋和肉塊,非常形象地再現我國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情形。

上圖為三彩缽、三彩盒、三彩盤等。顏色飽滿和光澤感十足,特別是前排下方的三彩盒,乍一看像一份做好的點心。

差不多就介紹到這裡吧,手機拍不出現場的美,看文的各位有機會也去博物館遊覽一番,感受我們自己的文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聲讀物:夢在青春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