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江:天梯山石窟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

曾江:天梯山石窟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

甘肅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佛教傳播的重要區域,擁有豐富的佛教文化遺存。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有一組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堪稱精品,特別引人注目。

據博物館資料介紹,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出自甘肅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第三號窟,為唐代彩塑。正中為坐佛,高130厘米,身著袈裟,結跏趺坐,施禪定印,圓髻廣頤,面部圓潤,體態雍容,神情安詳,禪定靜謐。塑像曾施彩繪,雖已斑駁,遺韻尚存。同窟的左右兩側脅侍菩薩立像,身姿優雅,神情超脫,氣度不凡,頭髮、面容、服飾等細節都刻畫細膩入微。這組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雕塑技藝高超,是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重要文物。

我國現存唐代彩塑多位於較為僻遠的石窟或寺廟,通常博物館展出的唐代彩塑都是複製品,而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這組出自天梯山石窟第三號窟唐代彩塑的來歷較為曲折傳奇。

據介紹,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市東南50公里的張義堡,因山勢層疊、狀如懸梯而得名。天梯山石窟是我國開鑿較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最早是由北涼王沮渠蒙遜於412年至439年之間開鑿,史稱沮渠蒙遜「博涉群史,頗曉天文,雄傑有英略,滑稽善權變」,在歷史上有一定作為。他過世後,天梯山石窟在北魏、唐代延續開鑿,但歷代戰亂也使得石窟及塑像毀損較多。

1927年5月,甘肅省古浪縣的水峽口一帶發生了8級大地震,史稱「古浪地震」,據說震中烈度高達11度。經歷這次8級地震之後,天梯山石窟僅存洞窟18個,整體狀況頗為殘破。1959年修建黃羊水庫時,天梯山面臨著被淹的危險,有關部門為了保護文物,在經過詳細調查、清理、記錄、拍照、臨摹等工作之後,將天梯山石窟大部分文物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現在展出的這組彩塑坐佛與脅侍菩薩就是天梯山石窟現存文物的代表作之一,劫後重光,彌足珍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蔣俊:推進非洲國家族際政治研究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