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獨」欲塑造「台灣民族」?台教授:不可能成功

「台獨」欲塑造「台灣民族」?台教授:不可能成功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據港媒1月30日報道,針對民調台灣人認同度走低,20到29歲年輕世代認為是中國人比率提高,「天然獨」不再是鐵板一塊。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藍美華對此表示,年輕人只要走出去打開眼界,就會改變想法,因此「台獨」根本不可能成功,想藉此塑造「台灣民族」也是不可能的。

藍美華表示,其實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理論,學界一直有在討論,如果用後現代的講法,就是認同一個民族,其實是和主觀意識比較有關,例如某個人很喜歡某個民族,就會去找出他與這個民族很多的共同點,如果他不喜歡某一個民族,自然會找很多不同點來加以否定,所以主張「台獨」的人會找很多理由去否定自己是中國人。

她分析,文化是有助主觀認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家有相同的文化,就會比較傾向認同是同一民族,一旦主觀上也認為是同一族,兩邊就會是同一民族,其他像是語言、血源等方面的因素,多半是比例上的變化,所以算是動態變化,所以一個人去大陸工作5到10年,甚至落地生根、結婚生子,小孩也在當地就學的話,是會改變想法的。

藍美華說,「台灣民族」最早是許信良提出來的,但當時並不是指血源上的「台灣民族」,現在主張「台獨」的人都會想從血源上切割開,所以會說台灣有很多平埔族、原住民、日本或南亞等血源關係,但這些獨派也沒很喜歡東南亞人,否則應該要趕快大量引進東南亞民族大混血,才會更有說服力。事實上並沒有,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血源主要都是漢民族。

她指出,現在持「血統論」的人很少,就連綠營在政治上講「台獨」的也愈來愈少,因為民進黨蔡英文執政這一年多來做的不好,民眾原本有期待的,如果做的好或許還會有點認同,但真的做不好,就會有反「台獨」的情緒,甚至會認為兩岸統一沒什麼不好,所以「台獨」根本不可能成功,想藉此塑造「台灣民族」也是不可能的。

藍美華一直覺得,「天然獨」這個用詞形容台灣現在的年輕人並不精確,現在的年輕人因為教科書與遇到的環境和上一代確實不一樣,所以會很自然的把大陸與台灣視為兩個不同的地方,但並不認為或同意要進一步主張獨立,或是採取獨立的作為。

她說,這群年輕國民並沒有認為「中華民國」不行,所以去年世大運比賽期間,他們高舉「中華民國」國旗、喊「中華隊」加油,而非堅持要舉綠色的「台灣旗」,也沒喊「台灣隊」加油,所以「天然獨」並非可以當成政治「意識形態」的解釋。

藍美華指出,過去台灣大學生主張兩岸「維持現狀」,不見得會認為兩岸未來統一,可是最近一、兩年接觸到學生的想法,認為未來可能會統一的人確實變多了, 因為他們覺得大陸在經濟各方面都不斷發展,在國際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反觀台灣的經濟愈來愈差,所以認為兩岸可能趨向統一。

她指出,她最近與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很難去講「統獨」問題,因為他們比較在乎、關心生存發展,也就是找工作、謀生活的問題,完全不喜歡談政治,或許可以改稱以台灣為主的「台派」和主張統一但非急統的「華派」比較客觀,而非帶有「統獨」的政治意涵。

她說,其實現在很多學生多少都有身邊的親朋好友在大陸工作,而且這個數量愈來愈多,因為台灣找不到好工作,大陸又提供很好的機會、待遇大力吸引台灣年輕人才留下來,只要大陸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年輕人當然就會繼續留在大陸,自然就會有好感,未來在政治上的態度就有可能改變。

藍美華表示,去過大陸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幾乎都對大陸印象大為改觀,認為大陸在各方面都很進步。

對於兩岸關係的性質,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表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曾就「台獨」表態,任何在國際上搞「台獨」分裂活動的圖謀,結果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註定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台媒:島內的統一和「台獨」論者 誰真愛台灣?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