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關於東北韻,還有這些知識你不了解

關於東北韻,還有這些知識你不了解

「東北韻」,又稱「東北新韻」,是在嶗山韻的基礎上所創造的,嶗山韻在清道光年以前非常普及,今日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東北新韻」創造者為清乾、嘉年間闞氏二兄弟,闞氏祖師是在老韻的基礎上吸取了東北地方戲、二人轉與奉派大鼓等曲牌創立並沿用至今,因而東北韻無論從音樂基本節奏形態,還是唱腔及演唱,無不顯現出東北地方特色和風格。

東北新韻之所以東北地方戲曲色彩非常濃厚,與創韻祖師闞氏二兄弟京劇與二人轉藝人的出身背景不無關係。雖然在此之前嶗山韻在東北道教非常普及,自從「東北新韻」出現之後嶗山韻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故此嶗山韻也被稱為「老韻」、東北韻被稱為「新韻」。同十方韻一樣,東北韻音樂也分「陽韻」與「陰韻」。瀋陽太清宮道場音樂運用東北韻具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因年代久遠,東北韻原有曲子三十九首,現今流傳下唱誦經調只有二十一首。

東北新韻的韻腔大體分為五類,即大韻、小韻、懺悔韻、走馬韻、以及誦經韻

一、大韻:其中共有十多首,即《大慈仁者》、《大五灑》、《大骷髏》、《三清贊》、《三炷香》、《三寶贊》、《豐都山》、《白鶴飛》、《柳含煙》、《鬼哭引》、《返魂香》、《梅花引》、《柳枝雨》。因為這些韻子的篇幅比較長,故稱「大韻」。大韻拖腔很長,節奏大多是四四拍,也有少數四三拍與四二拍。

二、小韻:曲有六首。即《弔掛韻》、《小道場》、《腰弔掛》、《步虛韻》、《六句贊》、《天尊韻》。因結構短小,故稱「小韻」。小韻拖腔也很長,多用於陰陽道場的開頭或者最後結尾處。

三、懺悔韻:曲有兩首,分別是《禮懺朝韻》與《三皈依》。兩首曲子旋律大致一樣,多用於每日早晚功課的上殿朝拜時,多用引磬作為伴奏樂器。

四、走馬韻:曲共有十一首,分別是:《六節贊》、《開壇》、《小骷髏》、《懺悔文》、《刀兵偈》、《破十方獄》、《四句打》、《小五灑》、《信禮》、《五獻》、《十陣》。因走馬韻節奏較快,每分鐘140拍左右,故稱走馬韻。道人們通常在唱誦經文的頭拍處敲打法器作為伴奏。

五、誦經韻:分別是《九幽拔罪大天尊》、《水懺》、《吟香偈》、《掛金鎖》、《三才及萬物》、《二十四靈官》、《律大文》、《搖帝鍾》。誦經調速度最快,熟悉經韻的道人可以達到平均每分鐘250個字,也被道人稱為「魚子經」。主要分為流水板與散板,流水板用木魚伴奏,散板不用。

十方正韻道曲節奏多為四分之二拍,而東北新韻道曲則多為四分之四拍。略通音樂常識的人知道,四二拍為:強弱、強弱、強弱,而四四拍為強、弱、次強、弱。由此可見,東北新韻比十方正韻歌唱性更強,更具有戲曲色彩。東北道教經韻的創始人闞氏兄弟本身為京戲演員出身,又精通東北地方戲二人轉與北方大鼓等,所以在對於東北經韻的創作時,相比十方正韻,難免上、下滑音與裝飾音過多,有著十足的戲曲效果。據道教界內人士說,闞氏二位祖師在創作東北新韻之時,二人可以同時隔著岩石演唱而旋律節奏不差絲毫,後因積勞成疾二位祖師雙雙羽化登真,其用功程度可見一斑。

東北新韻分為「唱誦」與「器樂」兩種,以法器伴奏,以演唱經文為主,韻腔橫接連貫的節奏,以過渡性曲調填充,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的支配下可謂調式複雜多樣。

流傳至今的二十一首東北新韻均使用傳統五聲調式,其中宮調式最多為十首、商調式三首、角調式一首、徽調式三首、羽調式四首。東北新韻的音調變化也比較多,例如東北新韻中大韻中徽調式的《鬼哭引》就是上方二度音開始,緊接著又回到主音。之後的三、四小節均在主音上下方循環進行。該曲子是以徽調式開始的,以主音為中心,並且有五、六度大跳音程出現。這些五度音程與裝飾音的出現,使得與二人轉有關聯的東北韻相比十方韻更加具有歌唱性。

值得一提的是,道人們在學習經韻的時候,無論十方韻還是東北新韻,都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學習,為了避免經師之間嗓音差異,道人們大多習慣以宮調記譜。這也是道教音樂傳承與現代音樂教育之間的不同,是好是壞,則是見仁見智了。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不必為了錯過而嘆息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