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法點燃一盞燈,改變自己改變人生

佛法點燃一盞燈,改變自己改變人生

文:菩提心(youputi)

人的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點亮了,即使看不見佛,但佛會看到我的。只有為別人點燃一盞燈,才能照亮我們自己。

點亮屬於你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先照亮別人,就能夠照亮我們自己。

為別人點燃我們自己的生命之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里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1

聽過一個故事,講一個寒冷冬天,一個賣包子的和一個賣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廟裡躲避風雪。天晚了,賣包子的很冷,賣被子的很餓,但他們都相信對方會有求於自己,所以誰也不先開口。過了一會,賣包子的說,吃一個包子。賣被子的說,蓋一條被子。又過了一會,賣包子的又說;再吃一個包子。賣被子的也說:再蓋一條被子。就這樣,賣包子的一個一個吃包子,賣被子的一條一條蓋被子,誰也不願向對方求助。到最後,賣包子的凍死了,賣被子的餓死了......

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愛我,我便愛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賣包子的和賣被子的所奉行的,就正是這樣一種人生哲學。

自我欣賞的結果,必然是自我封閉。

給別人一條路,也等於給自己一條路;

給別人一個機會,也等於給自己一個機會。

有句歌詞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誰先獻出一點愛?第一個人獻出的愛,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愛。

「飢餓」並不單指食物,也是指對愛與溫暖的渴求;

「赤身」並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

「無家可歸」並不單指需要一個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擯棄。

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

孤獨也是一種飢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飢餓。給別人溫暖,也就化解了自己的飢餓。

2

漆黑夜晚,一個苦行僧走進一個荒僻的村落中,漆黑街道上,絡繹的村民們在默默往來。苦行僧轉過一條巷道,他看到一團暈黃的燈從巷道的深處靜靜亮過來,身旁的一位村民說:「孫瞎子過來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鳥語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的,他挑一盞燈籠豈不可笑?那燈籠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道:「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嗎?」

那挑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眼混沌。」

僧人問:「既然你什麼都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呢?」

盲者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裡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若有所悟:「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了?」

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緩緩問僧人:「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過?」

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還被兩個人不留心碰撞過。」

盲人說:「但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也更讓別人看到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

人的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點亮了,即使看不見佛,但佛會看到我的。只有為別人點燃一盞燈,才能照亮我們自己。

點亮屬於你自己的那盞生命之燈,既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先照亮別人,就能夠照亮我們自己。

為別人點燃我們自己的生命之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里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3

過去,西藏有一位高僧叫潘公傑,每天打坐,在面前放黑白兩堆小石子,來辯識善念、惡念。善念出現時,拿一顆白石子放在一邊,惡念出現時,取黑石子。

佛法中的善念即利益大眾,惡念則不簡單指殺人越貨,在腦中轉瞬即逝的享樂之念,以及貪慕、忌妒、嗔惱等都可以稱之惡念,而欺詐偷盜已是罪惡了。

以現在的角度闡述,善念即仁愛,而惡念不過是慾望。

慾望是什麼?「是我們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盧梭)。

由於慾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種種困難走向滿足。「

因此,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我們必須看自己、愛自己要勝過看其他一切東西」(盧梭)。可見自私的本性已經深植人性之中,所謂慾望實為生存之道,不應有善惡之分。

然而,愛自己須有一個限度,超過此限,就可能變成惡,甚至罪。而人的慾望恰恰是永無止境的。因此,為了共同的利益,愛自己還應該愛我們生存的環境,注意到別人也需要愛。不能推及他人與環境的愛,叫做冷酷,這就是惡的生成。

一個人把愛兼及他人與環境,包括植物、動物,佛法稱之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貧兒老婦,心中深出一點點同情心,則是另一種大善。這種情懷,即所謂「悲」。

慈悲兩字,聽起來有些蒼老,有人甚至會覺得它陳腐,實際它穿越時代,是凝注蒼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人文關懷」以及「溫馨」,不過是它的現代版,內涵如一。

善念其實是小小的火苗,倘若不精心護佑,它在心中也就旋生旋滅了。並非說,只有造福萬代才叫善。古人有詩:「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雖然瑣細,讀後感覺心中暖暖的,大過印度洋的暖流。

潘公傑大師在黑白石子中辨別善惡二念,到晚上檢點,開始時黑石子多。他摑自己的耳光,甚至痛苦、自責:你在苦海里輪迴,還不知悔過嗎?三十多年之後,他手下全變成白石子了,大師修成菩提道。

我們如果達不到高僧那種至純之境,愛自己原本也沒有錯,我們是凡人,然而無論「利己心」走得多遠,有為他人著想的善念相伴,你都會是一個好人。

04

人,真的是有命運高懸頭上的。所謂的「命運」,就是人生生世世所積的德、所造的業這些福禍因果在此一世的展現而已。

但是,所謂的「性格即是命運」,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德與業這兩種物質在人身上是有特性表現的,比如,德大的人經常會表現得品行端正,寬容善良等,具有這些美德的人,在具體面對很多問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善的、符合道的方式去處理,當然結果也都是好運;然而業力大的人,心境、心態、心性都會不夠圓融,因為業力在身上表現的狹隘、自私、恐懼、嫉恨等等個性,也會讓人在具體面對很多境況時難以表現出自身品性之外的更高境界,自然也就沒有好的結果。

正所謂「福禍自招」。

但是,我們的確可以通過不斷修行心性,重視品德,改變自己的性格,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樣,即使那件業力輪報之事依舊發生,可由於心性能把握得住,能善待情境,乃至以德抱怨,就可能轉逆境為順境,從而讓生命的質量得以大幅提升。

所以,一定要在內心深處堅定的讓自己習慣善良,習慣真誠,習慣美德,習慣美好,習慣一切普世的美德,哪怕暫時吃苦、吃虧,也一定要從心裡牢固的堅持去習慣真誠、善良、忍耐這些美德,因為,你的命運歸根結底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算不得不「隨緣消舊業」,也可「勿再造新殃」,以後的人生才有轉機,才有美好未來。

習慣了真誠,也許會被人欺騙,但是「人欺人,天不欺人」,習慣了真誠才能積累美好的福分和德性,真誠乃是通向自由空氣和明亮未來的必由之「門」!

習慣了善良,也許會被人傷害,但唯有善的力量才能撫平這個世界的傷痛,包括你的心上之痛。有了善,心裡才會有光明;有了善,世界才會有溫暖,有美好,有希望。

習慣了寬容,也許會被人利用,但是,如果心靈真的能寬闊到足以容下整個世界,那點黑暗,也許恰可作為襯托這片光明世界的最好背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語悟道 的精彩文章:

TAG:佛語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