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錫惠山蘊藏多少善的故事?

無錫惠山蘊藏多少善的故事?

「惟惠山幽雅嫻靜」——清乾隆帝

「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巍然廟貌宗以教孝祠教忠」——無錫、金匱縣令廖倫,惠山祠廟聯

金石聲:無錫市園林專家,現任惠山古鎮文物管理科科長、錫惠園林文物名勝區管理處文化總監,兼任惠山古鎮建設與申遺工程指揮部申遺推進辦業務主管

陳:早就聽聞惠山古鎮文化底蘊深厚,特來請教惠山有哪些地方跟慈善文化有關。

金:惠山祠堂群里有李金鏞祠,最近修繕完畢,不久後開放。清代的李金鏞早期做慈善,主要在蘇北、淮安、安徽等地開展義賑,做了很多善事,後來去了東北開金礦,他的事迹比較多。民國時期,唐桐卿是無錫很有成就的慈善家,可能受李金鏞影響,他以民間實業家的身份到全國十幾個省賑災,他的善舉受到北洋政府表彰。

無錫有慈善的傳統,跟經濟發達有關,也跟地方文化的基因有關。無錫人好善、慈悲,自發去救助弱者,這就是博愛的精神,這也是儒家的文化,今天我們往往做不到。

陳:書院跟慈善文化關係很深,您能講講惠山的書院情況嗎?

金:無錫自古有崇文、重教、興學的傳統,所以書院很多,惠山就有六七家,大多是民間辦的,比較有名的是二泉書院。邵寶先生是先辦尚德書院,後辦二泉書院。惠山也有紫陽書院,目前還沒修好。還有錫山書院、遂初書院都是尤袤辦的,他是南宋初年四大詩人之一,也是東林書院創辦人、北宋碩儒楊時先生的弟子。另有薇山書院,是元朝儒學教官虞薇山先生創辦。此外,民國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創辦的無錫國立專修學校(即無錫國專)也曾在惠山存在過一段時期。

東林書院和二泉書院有淵源。北宋1111年,楊時先生創辦東林書院,他走後逐漸荒廢。元朝虞薇山先生呼籲復建東林書院,沒能成功,自己創辦薇山書院。明代名臣邵寶(號二泉)力圖恢復,於明正德年間在原址城南保安寺建東林書院,王陽明曾寫過《城南東林書院記》。所以關於位置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東林書院在南門,一派認為在東門(現今遺址)。1516年,邵寶在惠山建二泉書院,講學11年,不坐轎子,堅持步行。為人清正廉潔,受世人尊敬。他培養了許多學生,比較有名的有文學家、書法家王問。顧憲成怎麼會提議復建東林書院?是邵寶先生啟發了顧憲成。顧憲成46歲罷官回家,受邵寶先生影響,尋找固定場所講學,所以就想到了東林書院。1604年,顧憲成跟弟弟顧允成、高攀龍等人共同倡議捐資,重興東林書院,即現在的東林書院所在地。所以二泉書院被稱為東林先聲。

從書院看無錫的文脈,北宋的東林書院,到南宋的錫山書院、遂初書院,到元朝的薇山書院,再到明朝的南東林書院、尚德書院、二泉書院和再度興盛的東林書院。

陳:您覺得無錫跟蘇州的慈善文化有什麼不同?

金:無錫跟蘇州不一樣的地方是,這邊工商業比較發達,無錫人比較務實,不像蘇州園林多,蘇州有崑曲,比較風雅。無錫當時是縣,蘇州是高一級的府,但無錫的官是配到府一級。

陳:您比較欣賞的無錫慈善人物或家族是?

金:我比較欣賞華氏家族,華氏義莊很有名,是農村自治的典範。華家跟惠山也有關係,據族譜記載,他們是從陝西過來,一開始是在惠山,當時叫華坡,華家住的山坡,那是還不叫惠山,叫華山,現在還有個「古華山門」牌坊。相傳晉朝,西域僧人慧照來到無錫秀麗的西神山麓駐錫開叢林,傳道,建惠山寺,從此就有了惠山之名。五代時,錢鏐開創吳越國,為保一方平安,後向趙匡胤納土歸順,華家隨之遷到開封。後來南宋時期,華家遷到無錫東亭,華幼武自幼喪父,母親靠紡織縫洗衣物養家,在燈下一邊縫衣,一邊教子念書。由於過度操勞,他母親患上了消渴症(糖尿病),到了晚年,雙目失明,行走不便。華幼武陪伴母親,侍奉湯藥。1342年,華幼武籌建了「專事奉母之所——春草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家庭養老院」。華氏一族孝老愛親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很多文人為此寫詩歌頌,成就了許多佳話。明洪武三年(1370年),華貞固遵從父命,舉家從隆亭遷至盪口。在盪口,華貞固購置了一塊空地蓋房屋,開墾鵝湖的荒灘,家族慢慢興旺起來。後來華家開始辦義莊,家族的人生老病死,家裡有困難,義莊出錢。義莊也辦學校,華氏子弟免費來上學。明弘治年間,華貞固的曾孫華守吉曾經創辦了無錫歷史上的第一所義莊。到了清代,華氏家族的老義莊、新義莊、春義莊、襄義莊、永喜義莊先後在盪口北倉河沿岸落成。這些義莊本著「崇善孝義」的廉義精神,在當地濟貧扶困、贍老扶幼。如同華氏治家有家規一樣,這些義莊也都有著嚴格的庄義莊規。

陳:在挖掘惠山古鎮文化名人的時候,您有沒有研究一些做善事的名人?或遇到相關的學者?

金:義莊研究就是袁博士袁燦興,他寫過華氏義莊。國外有一位學者叫鄧爾麟。他有一年專門來找我就是研究義莊。他是個美國人,但中文很好。他以前在台灣工作學習過一段時間,受到很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後來他回到美國的一個私立學院,創辦了一個研究東亞文化的專業,他對無錫華氏義莊的史料比較感興趣,鄧爾林也幾次到無錫圖書館找資料,當時還沒改革開放,圖書館的人一看他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還以為他是特務,盯著他,不讓他看。後來他就在輕工學院、無錫圖書館查到了很多東西,寫了很多的論文在美國發表。

為什麼華仲厚老先生兄弟三個要修華孝子祠?跟鄧爾麟有關係。華仲厚弟弟讓他的女兒從小學中文,她覺得中文難,不肯學,因為她從小講英文。她上大學,不知哪一天對中文發生興趣,就選修了中文,就在那個美國人鄧爾林手下,聽了一門課,然後聽到鄧爾林講中國華氏的事情。她就回家問他父親說,他講的這個無錫華家是不是我們家?他父親說,我不懂,你就問你伯伯。華仲厚就很驚訝,說那個鄧先生怎麼知道我們華家這麼多事情?就想回到美國的時候跟他見個面。有一年他回到美國就跟鄧爾林見到了,他就問鄧先生,你怎麼會對華氏這麼了解?對義莊這麼專業?他說在美國耶魯大學看到的,耶魯大學有很多華氏的資料。華先生就很感慨,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華氏的後代,對自己家族的了解都很淺薄,而一個美國人竟然有這麼大的學問。後來華先生修這個祠堂也是受他的啟發,覺得他有這個責任。人家一個老外都對華氏的歷史、無錫的歷史這麼專業,他覺得作為一個華氏的後代說不過去。

華仲厚先生比較愛國,他從十六七歲就到美國去了,家裡比較有錢。當時為了方便他們幾個孩子讀書,專門在中山路弄了一個房子。他畢業之後就考上了美國在中國的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他跟榮毅仁是同學。後來因為日本人打過來了,他父親決定送他去麻省留學,他最後一次祭祖就是在1936年。他父親跟他說現在兵荒馬亂,以後就要靠你們了。他是個孝子,他父親的話,他一直記著。後來飛機轟炸,他父親冒著危險把家裡藏著的古畫全部都運到上海去了,因為他們住在上海的租界裡面,安全。愛國是他一直記在心裡的,後來去美國的船在日本停了一下,他們不願意上日本的岸。他後來到了麻省讀到碩士畢業,之後他的任務是幫飛虎隊採購零件,在貴陽搞了個飛機工廠,加工飛機零件。後來在美國工作了十年,國民黨創辦了中國航空公司,他是第一批僱員。再後來,他就跑到泰國做生意。七十年代的時候,他回到無錫看到華孝子祠破敗不堪,跟無錫的僑聯僑辦統戰部聯繫,因為他是有成就的華僑,比較有錢。第二次來的時候,是九七年和九八年,我就跟他接觸。祠堂到2006年修好,花了八年時間。他就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他父親的一句話,他是孝子,一直把父親的話記在心裡,就是要修祠堂,還有就是鄧爾林的影響。後來他就一個人在台灣、美國、泰國、無錫來回跑。這個祠堂他投入一百多萬,他說這個錢也不是我的,是我父親的遺產。後來他又捐了兩批東西給博物院,是他父親藏的畫,有一副是宋代的畫。宋畫無錫不多,只有一兩副。他為什麼要捐呢?他家裡所有的親戚都已經西化了,都是美國人。他的後代都講英文了,對這個不感興趣。

陳:除了李金鏞祠,惠山還有哪些跟慈善有關祠堂?

金:跟慈善文化、孝文化有關的,還有一個張義莊祠,本身叫張義莊。張義莊祠就是施子祠裡面看到的,有一位姓張、一位姓過,一位姓張,一位姓施。這個祠堂裡面有一個長弄堂,一百多米長的,建築很有特點,在惠山很有名。這個義莊也是做好事的,收留窮人、給錢給米等。有一位姓王的人在北京工作的,是交通大學畢業的。他聽說無錫在恢復祠堂,因為這個張義莊祠在308部隊進駐以後拆掉了,他就根據回憶做了模型,因為他本身是搞導彈的,做了這個房子的模型。他希望政府能根據他這個模型把祠堂恢復起來。他說,他是受到了這個祠堂的好處。當時他家裡是看守這個祠堂的祠丁。家裡很窮,是這個張義莊祠的老闆給他錢讓他讀到高中,然後他1949年還是1950年就考取交通大學,他讀大學的錢也是張老闆給的。是這個義莊養活了他、成就了他。後來他在交通大學讀到兩三年的時候,國家要搞導彈,錢學森回來,就把他挑去。他是搞飛行器控制的,現在年紀蠻大,是兩彈一星中很重要的工程師。他是感受到了義莊的這個好處,是受益者,所以他希望把它修復出來。

我們這邊還有一個祠堂跟慈善文化有關。同治四年,李鴻章在惠山建了一個祠堂叫昭忠祠(昭忠祠是我國古代為紀念衛國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而建的廟宇或祠堂,以昭示忠良將士之意而起名。)李鴻章所部湘淮軍忠於清廷,在無錫、江南諸地鎮壓太平軍,死傷慘重,陣亡將士入祀惠山昭忠祠,他當時有一個制度,就是五十個人一個牌位。祠堂里牌位密密麻麻放滿,好幾萬人啊。同時,與之相對還有一個祠堂叫忠節祠,是民間集資建的,裡面有六千六百個牌位,是紀念在戰爭中無辜死亡的的無錫老百姓。當時收錄到有名有姓的人有六千六百多個,有的是戰爭中間被人殺掉的,有的人是餓死的,有的是淹死的。當時無錫的鄉紳認為這些人死了不能讓他白死,不能讓他成為孤魂野鬼,必須把他們的牌位收到祠堂里,派人看著、供著。全國沒有其他祠堂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就缺乏這樣一種文化,一種慈悲。生死都一樣。死了,大家都平等。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死後軀體是在墳墓里,但精神在那個牌位上。這也是慈悲的一種,也是慈善文化的一種。不要只說救活人是一種,救死人也是一種。戰爭帶來了慘痛的損失,無論是軍人還是老百姓,他們都應該得到善待。

古代禮法規定,有五種人可以進祠堂。一種為公務而死,第二種保境安民,第三種是讓老百姓離苦得樂,第四種抵禦各種災害,挺身而出賑災,第五種是有功於民。祠堂有三種,第一是家祠,大戶人家名門望族一代代傳下來的。第二是專祠,就是供奉剛講的五種人。簡稱為賢良忠節。現在惠山有個祠堂叫尊賢祠。它是怎麼發展演變的呢?它以前叫「三賢祠」,後來叫「五賢祠」,又叫「七賢祠」,「十賢祠」,後來人太多了,就改叫「尊賢祠」。 所謂什麼叫「賢」也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例如考取狀元。例如蔣重珍是無錫第一個狀元,雖然他對國家沒什麼大功績,但他就有祠堂。古代如果有污點思想不好也不能進祠堂,秦檜就沒祠堂,他是奸臣。例如造吳橋的是位安徽人。也進尊賢祠的。無錫人沒有忘記他,屬於五種人之一的「有功於民」。還有一種祠堂就是神廟,比如東嶽廟是個神廟,比如我們無錫以前說的十大神廟。還有一種是自然神,比如說花神廟。

陳:祠堂涉及的慈善人物的後人聯繫得到嗎?

金:後人還有,有的聯繫得到。要到老家去,通過熟人去找的,一般人找不到的。有的後人會過來到惠山的祠堂來看。還有從外地、海外過來。有一次有人從日本打電話來找他家的祠堂,激動得不得了,老淚縱橫。祠堂就是有根的感覺。

陳:您認為古人、今人為什麼要做善事?

金:是人的善心,這是根本。人心本善,不要認為人生出來對他人是威脅、社會是損害。

陳:有些人做慈善是為了得到些好名聲、積陰德、福報等等,不也是為自己嗎?

金:這是小愛和大愛的關係。小愛一開始會這樣考慮的,等到一定程度就不會這麼想。想到人間還有很多需要救助的人,他們的苦就是我的苦,在做好事當中得到樂趣,覺得資金吃點苦省點錢資助別人,激發了更多的善。

陳:您參與捐助嗎?

金:我有的時候一感動就會捐助的。我做善事的時候不太會考慮個人得失和錢多錢少。所以只要儘力了,獻出愛心也會快樂一點。

有的時候,將心比心想想,如果萬一我也是這樣,在網上求救,如果別人不獻愛心也會很絕望,所以希望社會多一些民間互助的社會組織。

榮德生是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幾百年才出這樣的善人,一般人沒有他的境界。他很懂人,他有自己的體系。他是很成功的一個人,我們國家很需要這樣的人。

陳:我們這次來是想了解惠山古鎮的慈善文化。金老師說到一些祠堂、書院和一些人物,非常詳細。我們做傳統公益研究,希望從古代先賢裡面學習一些慈善精神和實際做法,探索它對現在的公益慈善有些什麼啟示,希望能找到古今相通脈絡,更好傳承和發揚。我們會繼續關注惠山慈善文化。謝謝金老師和我們分享這麼多。希望下次有機會請教惠山寺和施子祠的慈善思想和事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益識流 的精彩文章:

TAG:古今益識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