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鄧,百世因緣,百世因「鹽」

諾鄧,百世因緣,百世因「鹽」

多年前在西雙版納聽說這樣一個故事。約三十年前,中國境內的野生大象僅剩二三十隻,已到滅絕的邊緣。幾千年來,大象從黃河流域到西雙版納,一路狂奔,終於要到了960萬平方公里看不到大象的地步了嗎?動物保護工作者立刻行動起來,採取了一招穩准狠的絕殺,終於成功將大象從隔壁的寮國境內以合法入境的方式引入,從此,中國的大象群體開始逐步壯大,到了今天,中國大象已經快接近1000頭,部分地區甚至開始與人爭食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絕殺?我聽說的方法是(不保證真實):工作人員在邊境上投放鹽巴,在叢林中活活灑出一條鹽道,生命中離不開鹽的大象,於是被這吃不完的日用品深深吸引,一路跟著、舔著鹽道,一群一群,回到了偉大祖國....

故事告訴我們:鹽對動物而言,是一種多麼無法迴避的誘惑,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所有動物都離不開鹽。包括人類。

作為一個內陸山地省份,雲南不缺綠色,不缺水,不缺土地,但生命存續的必需品——鹽,在哪裡?

感謝上蒼,讓雲南在擁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之後,還給了鹽。只不過,上蒼給的不是直接白花花的鹽,而是以所謂「滷水」的形式,進行了慷慨的饋贈。這些滷水,星星點點,分布在雲南東南西北各地,大約有幾十上百處之多,它不但保證了雲南自有人類以來生命繁衍的基本需要,甚至還讓六百年來大量屯墾移民安心紮根邊疆,在某個角度保證了雲南成為「自古以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雲南的茶馬古道,準確講,其主要功能應該是鹽馬古道。人可以不喝茶,但不可以不吃鹽。雲南所有的、所謂的茶馬古道,99.99%都主要拿來運鹽。包括在普洱地區保存完好的古道,其當年重心,也必定是以磨黑(滇南著名鹽井)為主要始發地。茶畢竟只是某幾個特定時期有所消長罷了。試想一下,茶和鹽,在古代誰更值錢?

這些鹽馬古道,就像當年科研工作者從寮國邊境灑回來的鹽道一樣,吸引著嗅覺靈敏的商人們簇擁而去——那場面,就好比大象群的集體行動。

於是,圍繞著各種鹽井,大量集鎮形成了。比如,拉井、黑井、磨黑、石羊......以及我扯了半天才提到的諾鄧古鎮。

按唐朝樊綽《蠻書》記載,諾鄧歷史,已超過千年。蠻書說:劍川有細諾鄧井。當時諾鄧尚屬劍川節度使管轄範疇。這是完全可信的。諾鄧既有鹽水,那麼有人類居住可能還不止千年。但這一千年來,諾鄧因地處深山,幾無平地,受地理限制,其居民到現在竟不到2000人(極盛時期也不會超過萬人)。這些居民,約20個姓氏,其來源相當複雜,包括江西、福建、湖南、四川、江蘇等省,以及雲南大理、洱源、鶴慶等地,不一而足,來來往往全部與鹽的開採與貿易相關。

比如諾鄧最「顯赫」的黃氏家族第一代黃孟通,便來自福建仙游。不過,黃孟通身份並非商人,而是來管理商人的。作為「提舉」,黃家世代在此,商、文並重,繁衍成諾鄧名門望族,今日諾鄧大青樹附近的「滇西第一牌坊」,能很清楚地表明這個家族在諾鄧的地位。

今日,諾鄧居民基本都為白族。為什麼先祖來自內地漢人,後代卻演變成了白族?這不難理解。諾鄧本土,本為僰人世居之地,(有關僰白淵源,可自查)。幾百年來彼此通婚,文化上彼此同化,很自然就隨了本地。(作為法定民族,白族於1956年才正式定名)。

諾鄧的鹽井位於山谷底部。這座鹽井至今仍流淌「滷水」,當地製鹽業也從未間斷過。著名的諾鄧火腿,之所以備受推崇,與諾鄧鹽的品質直接相關。諾鄧火腿在最近十年名揚四海,其原因當然首先與其優良品質分不開。但作為雲南人,理應明白,從古至今,雲南凡產鹽的地方,火腿一定不差。相比之下,諾鄧火腿之所以廣為流傳,乃是現代傳媒的功勞,並不意味著雲南的火腿以諾鄧為第一。同理,雲南宣威火腿,貴為雲腿的代名詞,品質當然也相當不錯,但其盛名卻不完全來自品質的自帶屬性,而要歸功於推廣它的人——浦在廷家族。我還曾在哀牢山耀南、師宗龍慶,也見識過非常美味的火腿,這些火腿雖在本地極其有名,外界卻鮮有人曉。它們的品質,不見得會在雲腿、諾鄧之下。

殊為難得的是,諾鄧因其邊遠,且行路難,反而在當代保留了相當完整的文物古迹。比如剛剛提到的黃氏提舉司衙門(也是黃家大院),古牌坊(據信是滇西最大的古牌坊,其他地方重建的不在此列)。2000人的村子,竟建有規模不小的文廟,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玉皇閣大殿,等等。這些造型巨大而張揚的古代建築,如果不是生在如此偏僻而「落後」的諾鄧,恐怕早已在五千年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被開腸破肚,破了四舊,化為齏粉了吧。真是萬幸。

諾鄧的清晨,空氣是清涼的,山林是寂靜的。隨著機器大工業時代鹽業的升級換代,以及大交通時代的到來,這些雲南山裡的鹽井,早已繁華落盡,逐漸回歸到普通「村莊」的狀態。哪怕是千年重鎮如石羊、諾鄧,輝煌如昔,也終究化為時光大道上的一塊蹭亮光滑的台階而已。這塊台階,被無數馬匹踏過,被四方商旅磨過,早已成為山地雲南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

所以,一個人,在諾鄧的旅行,你不但要有欣賞村落之美的興趣,還必須有進入歷史不能自拔的興緻。否則旅行是殘缺不堪的。

在諾鄧不遠處,雨後,雲霧從山中升起,白雲生處,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扭著身軀在群山中穿行。它扭曲的姿態是那麼的與眾不同,竟扭成了中國最形象的文化圖騰的模樣,這也是大地的恩賜——「雲龍太極圖」。

這一切,難道不是註定的。

普通諾鄧人家的院落

諾鄧龍王廟內。左側泥柱為當年熬鹽作坊的煙囪

黃氏家族牌坊的背後,可清楚看到「科貢傳家」字樣。黃家原非科貢出身,但後世卻出了進士(兩名),一舉成為當地最有名望的家族。

諾鄧附近的藤橋。(此類橋樑雲南已所剩不多)

諾鄧北部的一座風雨橋(彩鳳橋)

諾鄧附近,雲龍天然太極圖。

文圖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見識雲南 見識不一樣的雲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雲南 的精彩文章:

TAG:光影雲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