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潭這個村落有600多年歷史,還是公鐵大橋入島第一站,迎來一個重大典禮!

平潭這個村落有600多年歷史,還是公鐵大橋入島第一站,迎來一個重大典禮!

燈籠高掛、鑼鼓喧天、舞獅點睛……

22日,陽光普照,

如久違的晴暖天氣一樣,

蘇澳鎮斗魁村迎來了難得一見的熱鬧場面。

這一天,

與村莊相生相伴的斗興寺舉行重光大典,

1500多名信眾和各界賢達到場參加,

廟會活動精彩紛呈。

斗興寺,坐落於斗魁村村頭,歷史上幾經興廢,但一直未斷傳承。據《平潭宮廟寺院概覽》記載,斗興寺,清乾隆十年(1745)建後殿,咸豐年間(1815—1861)增建前殿、戲台及前後廡堂。1950年,斗興寺改為小學校舍,1988年恢復香火。2011年3月開始改擴建,2018年1月重光。歷經幾百年風雨,它一直矗立村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鄉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依賴。

傳說

北斗七星陣繞村 斗興寺神靈佑民

斗興寺前,舞獅表演吸引許多觀眾

斗魁村是一個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相傳,它和斗興寺的名字來源都與「星宿」有關。

這個位於蘇澳鎮最北端的海邊村落,被七座奇特的山巒圍繞,當地人稱之為——金山、銀山、燕山、對面山、出蘆山、葫蘆山、大石斗山,狀若天上「北斗七星」排列。傳說,肇始先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確址北斗魁位結村以居,以圖昌盛萬代,造福子孫後裔。於是,就有「斗魁村」的名號。

「我們斗魁村可謂占天時地利,是風水寶地。」斗興寺管委會負責人鄭華敏,是土生土長的斗魁村人。他告訴記者,中國風水學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格局,斗魁村就是擁有這樣的風水格局。斗魁村被七座山圍繞——金山、銀山、燕山、對面山、出蘆山、葫蘆山、大石斗山,金山前面就是大海,傳統建築風水認為環環相抱,形成花苞類型,才利於「聚氣」、富貴。同時,要求在朱雀周圍要有水流環繞,這樣又增加了風水寶地的景緻,在這樣一個山環水抱的中央,並且地勢平坦,還要有一定的坡度,就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了。

平潭古老風格的石頭房

「斗興寺的名字也是因這七座山的陣法而得名。」鄭華敏說,斗興寺主祀神明以村結緣,為星宿崇拜文化中主管萬星之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化生群星之祖斗姆元君,並祀保海護舟媽祖娘娘、送子保胎三宮皇母、八閩道姑臨水夫人、本境大王與列班諸神。

斗魁村位於蘇澳港邊上,村裡人都以漁為主。漁民出海免不了會遇到風浪,自然而然就會祈願神靈保佑,而斗興寺供奉的「天皇大帝」,可以說是當地的保護神。「聽我的爺爺說,大概1949年,當時斗魁村有一種船叫『麻纜』,那時候到福安運柴火回平潭販賣。十幾艘船到了福清高山,遇到了風暴看不到航標,船上的船員對著村子的方向,並在船頭的香爐點燃香,向『天皇大帝』許願。而家中的婦女老孺因為等不到預期的船兒靠岸,也都集中到斗興寺去祈禱,果然在船隊的前頭出現了一盞紅燈,成為航標燈,船從福清順利駛出到了蘇澳港。」斗興寺理事長鄭禎生說,回來後,村民邀請戲班子在廟前的連演了三天三夜的戲,這是漁民還願給「天皇大帝」。

在斗興寺天皇大殿左側,有一口木蓋子半掩著的水井。如果說這口井在院子的天井裡,也不足奇,但在大殿里有一口井確實有點奇特。「這口井一直都有,重建廟宇時,工人們都用這口井的水煮飯飲用呢。」鄭華敏說,這口井也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新中國成立前平潭遇到乾旱年,斗魁村周邊水井都枯了,唯有斗興寺里這口水井,晝夜都有水飲用。「傳說這是『天皇大帝』顯靈,所以在重建寺觀時,這口井依然保留著,這也是斗魁村的源泉呢。」鄭華敏說。

留存

清嘉慶年間老物件 見證寺觀滄桑歲月

斗興寺的飛檐翹角

這座與村莊歷史緊密相連的寺觀,是村民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依賴。2011年3月,在鄉賢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斗興寺開始進行改擴建。重修後的斗興寺,廊廓巍峨,檐柱玲瓏,樓閣生輝。走進寺里,站在天井,藍天如同幕布從頭頂上投射進來,襯著飛檐上的龍頭雕飾,栩栩如生。

新建的斗興寺,不論是屋頂層層的雕花還是廟裡的兩根承重的柱子,都採用木頭為原料,而且許多的工藝都採用榫卯結構。談到為何選用榫卯結構來重建斗興寺時,鄭華敏說,他雖然離開家鄉近二十年,但一心想把家鄉的民俗風情傳承下去。「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用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斗興寺前的游神祈福活動

在重修過程中,村民們發現了一批鬥興寺老物件,見證了寺觀的過往和傳統工藝。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張供桌,中間刻有「洋洋乎」三個字。桌子寬約80公分左右,長約1米,桌面塗著朱紅的油漆。桌子的前沿,底色是黑色油漆,前面擋板畫有精緻的花紋,兩邊各刻有一朵惟妙惟肖的花,右側落款為:在壬辰仲秋嘉慶歲,左側落款是:下斗魁鏡弟子叩謝。

鄭禎生說,他曾經請教過當地學校的語文老師,關於「洋洋乎」的寓意。老師認為這裡的「洋洋乎」取義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文章中「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是歷代文人常常引用的句子。也有人指出,「洋洋乎」三個字是不是也指位於蘇澳鎮看澳村的「石牌洋」,即平潭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半洋石帆。

來自全國各地的斗魁村鄉賢觀看民俗表演

從落款可以看出,這桌子距今已有200年歷史,算是真正的文物了,是承載斗興寺歷史的老物件之一。

還有一張圈椅就更令人稱奇了,外觀上看有些明代的樣式,一根完整的木頭圈成椅子的扶手,中間一根橫樑把椅子圈起來了,左邊的扶手有一個雕像,這個雕像頭有些像龍,後面是鱗甲,而雕像的材質是純銅的,經過歲月的沉澱,變成了青綠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栩栩如生。

此外,斗興寺還發掘出許多刻有精美花紋的石墩和對聯的石柱。

新貌

佑民護國功勛燦 毓秀鍾靈氣象新

寺廟的興盛,離不開山水之毓秀。繞過斗興寺,眼前就是一片藍色的大海。大海的對面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正在施工。海灘近處,是一艘艘靠港的小漁船,各種色彩的漁船系纜於小小的斗魁漁港,如同一幅油畫鋪展開來。

鄭楨生從小就會討小海,跟著父輩學了一點兒平潭當地的「盤詩」:伊是水上討漁婆,母女二人下江海,天晴是儂好日子,拍風逖雨沒奈何。伊今使力來拔篷,一篷能轉八面風,篷轉風順船駛進,看著前面好地方……

這些漁歌調子提醒我們這裡曾經是繁華的漁村。「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深水港,村裡人又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漁船,和其他地方相比,這裡遠洋捕撈有多年基礎。」鄭華敏說。

蘇澳鎮海岸線曲折蜿蜒,形成許多天然澳口,較大的有蘇澳、鍾門下澳、看澳等。據民國平潭縣誌《方輿紀要》載,蘇澳、鍾門、連街自宋初就與外地通商,漸成集市,被稱為「船舶三都會」,「入口以柴米為大宗,出口以魚鹽為大宗」。「斗魁村位於蘇澳港邊上,村裡人都以漁為主,海上運輸業發達。自古就是海上貿易集散地。」鄭華敏說。

而現今,在平潭開放開發的大背景下,給斗魁村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連接福平鐵路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就在斗魁村北邊的蘇澳港區旁建設著,打開了連接外界又一通道。

「作為公鐵大橋進島的第一站,斗魁村起到門面作用。」鄭華敏說,斗魁村是平潭五個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融入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斗魁村的民間信仰與傳說,就是一個非常值得發掘的素材。未來,斗興寺在文化交流和宗教游將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在斗魁村,

斗興寺香火鼎盛,傳統氛圍濃厚,

村人勤奮樸素,竣才賢人輩出。

在傳承的過程中,

形成本地重要的精神信仰力量和團結核心紐帶。

寺觀信仰文化,

已與當地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結合在一起,

呈現美好安逸的中國式祥寧景緻。

正如寺觀遺留的一副石刻對聯所載:

護國佑民功勛爛

毓秀鍾靈氣象新

來源:平潭時報

文字:記者 李序拓 余小燕

圖片:記者 江信恆 李序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潭麒麟島網 的精彩文章:

平潭916附近一老人躺在四輪車前不起,疑似碰瓷!

TAG:平潭麒麟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