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8歲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劇情反轉?這是我看過的最理性的分析文

「18歲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劇情反轉?這是我看過的最理性的分析文

@一個失業父親等待女兒歸 的用戶爆料

最近「中國女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登上微博熱搜,刷屏朋友圈。

為避免有些人不清楚事件,現貼圖如下:

文章中,父親大罵女兒「白眼狼」,列出女兒斑斑劣跡,使得網友普遍一邊同情這位丟了女兒又賠錢的老父親,一方面唾罵不孝女兒的薄情。嫌貧愛富,拜金,自戀,吹噓自己家裡是巨富等等等等,一時間所有的道德攻擊、人身詛咒詞語撲面而來...

根據這位父親此前的微博來看,他曾經試圖通過微信、微博等多種方式聯繫女兒,但一直沒有等到女兒的回復。在微信被拉黑後,這名父親也通過女兒的好友試圖聯繫女兒,沒想到沒過多久,這名好友也被女兒拉黑了。

有網友在網上論壇坐實了此事,並稱這個女孩從小就非常拜金,自稱富二代,家裡住「好幾層樓的別墅」。如今已經從學校退學,每天只顧著和男朋友秀恩愛及炫富。女孩還對外界宣稱自己的父親患有精神疾病,而且家庭破碎,父親對自己非常不好。

事件曝光後,或許是輿論的壓力太大,之後該父親刪除掉之前的微博,並發文稱「到此為止」。

那麼,會出現反轉嗎?真的出現了!

有少數冷靜的網友拋出了質疑:

300萬說轉就轉了?

一個生於60年代的父親為何能玩轉微博,發的消息風格也似乎與年齡不相符。

更戲劇的是,媒體、微博里貼出了很多「女兒柴薇」的照片,結果照片本人微博@CV洛凰來認領了,但她並不是這位父親的女兒!而父親卻說「你就是柴薇!」

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相關知情者也開始補充事件細節:

一時間,眾說紛紜。

23日,紅星新聞記者幾經波折聯繫到了這位發帖的「父親」——柴明森,對於網上的種種猜測,他回應「我說的都是事實,哪有一個父親造女兒的謠,我以我的人格擔保,我說的都是事實,如果有不實之詞,我願面對法律裁決。」

至此,事件的演變比電視里的家庭倫理劇更複雜。看來真實的世界與人性永遠比一個爆款標題「18歲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所透露的邏輯複雜得多。

在未得到女兒的正面回應之前,我們過多的猜測都只是徒勞,不過是在藉機滿足自己的情感和道德想像。

既然真真假假,我們到底在關心什麼

最近,與「18歲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並拉黑全家」同在網上流傳的,還有類似的

「兒子國外開瑪莎拉蒂撩妹

父親國內開滴滴拉客」

「中國留學生海外宿醉

開趴撒錢炫富

類似的新聞,根本不需要內文,一個標題,就精準地撩撥到了貧富差距給很多人帶來的痛楚感,強化了「中國的留學生在海外花天酒地,終日派對,夜夜笙歌,買限量版的衣服和鞋子,用大牌和高級餐廳包裝自己,假裝「低調」地抓著開豪車方向盤拍照的群體想像。

甚至當留學生在國外慘遭不幸,一些新聞媒體和個人的自媒體也赤裸裸地把「寶馬車」、「紈絝子弟」這樣刺激人神經的大字放進標題。

免不了有人迅速地捕捉到死者「有錢」的信息,開始犯下一系列的推理謬誤:

留學生+有錢的=不好好學習、私生活混亂、金錢來源不明的官二代、富二代= 一句「活該」。

以偏概全,建立刻板印象、污名化,這非常符合我們愛簡化事物的思維習慣。提到「教師」要麼就是愛生如子、犧牲無悔,要麼就是收禮斂財、大肆補習;提到留學生,要麼就是勤工儉學、刻苦有加,要麼就是揮霍無度、素質極差。

可近年來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坊間流傳的「留學生亂象」,似乎越來越多,何解?

留學生墮落了嗎?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留學精英印象」的破碎。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留學生大多是公派留學,所選之人大多是棟樑之才,他們奔赴出國,是抱著「留學報國」的理念,歸來之後也多是「功成名就」。

1985年,自費留學開放。最開始出去的都是經濟實力優越的家庭,但是他們也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獲得有限的名額。

「我們那批自費留學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努力學習,勤儉生活,休閑時間到餐館或酒吧打工,即使領取國家獎學金的公派留學生也都是半工半讀,很少有人揮霍無度,虛度光陰。」(宋群,來源《新商報》)

但是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家庭經濟實力的累積,留學這件事的門檻越來越低。

今天的留學,「有點錢就可以送孩子出國讀書」已經成真,即使是經濟不富裕的一般工薪家庭,咬咬牙幾口人供一個孩子出國讀書也是有可能的。

「留學生=精英」以及「留學回來就是精英」的想像開始破碎,隨之而來是一些亂象。

出國留學,本該最重視學業,也有很多人荒廢時間,找人代寫論文、考試抄襲。

據統計,2015年,有8000名中國留學生因學術表現差、學術不誠實等「不好好學習」的原因被美國大學退學。

聯想起十幾年前的大學生與擴招後的大學生學術能力和群體素質差距,我們便知道這就是門檻降低的後果,「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現象。

越發壯大的留學生群體,不再是高端、精英的代名詞,留學生群體在某種程度上越來越像整個社會的縮影——有精英,有庸才;有人勤工儉學,有人揮霍無度;勤奮自強、貪婪虛榮都是人性。

這些,放在國內的年輕人身上,也同樣適用。

可能存在的區別就是,當一群經濟實力普遍好於國內水平的年輕人靠著父母的資金遠在異鄉,他們會更接近「慾望的都市」。

慾望都市裡迷失的小靈魂

海外留學生的世界裡,階層感要更加強烈點,孤獨又自卑也更重。

初來乍到,大家看到的是你穿什麼牌子的衣服、吃什麼層次餐廳、交家底多厚的男朋友、消費在哪一個階層。人以群分,想進入一個圈子,就得有一個圈子的通行證。

一個人遠在異國他鄉,離開了家長的監管,熟悉的文化環境,年輕人第一次獲得了大解放,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都市裡充滿了慾望的氣息。在一些富人區和高級商圈裡,豪車超跑隨處可見,各種高級的俱樂部和餐廳在召喚著年輕人。

相比之下,國外大學超出想像的學業壓力、圖書館的靜坐學習,讓人焦慮、不適。

有人感覺來到了一個加強版的中國高中,每天就是學習,學習,拿A,刷簡歷;有人付出了很多,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找不到可以收回投資的高薪工作,得了焦慮症;有人一頭扎進了中國留學生的圈子,抱團取暖;有人,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下「忍不住」地迷失在花花綠綠的美麗新世界裡。

父母在大洋彼岸,同樣焦慮

很多留學生的父母,可能還沒搞清楚為啥留學,就急急忙忙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大半輩子的錢和養了幾十年的兒女送出了國。

一把年紀了,還要研究「美國教育」,研究國情,研究世界經濟形勢走向,為的是——給兒女盤算一條順暢的路。

拼搏半生了,還要不斷為兒女提供大額的資金來源,心裡卻忍不住想「留學這樁買賣,能回本嗎?」

留學是鍍一層金回來呢還是鍍一層金屬呢?還是會在國外寬鬆自由的環境,強烈不適,直接「報廢」?未來誰也不確定。

一篇伴隨熱點爆紅的文章《你在洛杉磯開瑪莎拉蒂,老子供你上學跑滴滴》不小心暴露了我們真正的痛點。

不管有沒有送兒女出國念書,就這一句標題,都能在瞬間刺痛大多數父母的心。

不管「18歲留學生騙走父親300萬並拉黑全家」是真是假,這世上真的有:

父母用著磚頭機,

孩子手拿iPhone X;

父母抽空跑滴滴,

孩子顯擺瑪莎拉蒂...

父母辛苦賺錢,

孩子詩和遠方;

等等一系列的故事。

可憐天下父母心。

憑良心講,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好呢?看到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父母多少是欣慰的。

然而當孩子們想起來回頭看的時候,才會發現:

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歸根結底,家長這種選擇也是一種無奈——當國內的中小學教育始終在應試的泥潭裡無法掙脫出來、當國內的高等教育始終質量堪憂,這兩個前提問題不破解,望子成龍的中國人就會不斷用自己的血汗錢把子女送到異國他鄉。雖然更多的是學成歸國或者留在當地工作,但本文中列舉的悲劇故事會伴隨著留學熱潮不斷誕生新的情節。

【《當代教育家》最新刊物】

2018年,歡迎征訂!歡迎來稿。

【好禮相送】即日起,訂閱2018年度《當代教育家》雜誌(12期),可贈送第十一屆「新經典大講壇」精品演講光碟一張(可根據目錄自選,需在微店完成訂閱)

定價:15元/期,月刊,全年訂閱180元。

刊物被知網全文收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教育家 的精彩文章:

TAG:當代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