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代修長城的真正用途:史書都不敢說 我們都被騙了上千年!

古代修長城的真正用途:史書都不敢說 我們都被騙了上千年!

原標題:古代修長城的真正用途:史書都不敢說 我們都被騙了上千年!



歷來大一統的漢人王朝都會大興土木修建長城。從秦朝一直建到明朝,甚至到了清朝還都在對長城修修補補。可游牧民族還是一次次像年末掃貨一樣到中原打秋風。進攻不是最好的防禦么?耗費這麼多人力物力就為了坐等游牧民族打過來,這樣的事情真的划算么?首先,進攻不能根除來自草原的威脅,反而對維護統治很危險。


中原王朝即便將游牧民族消滅了,在草原上建立不了農業經濟,也就持續不了中原王朝對草原的統治。打完之後撤回來,一代人的功夫另一撥游牧民族就重新在草原上崛起了。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勞民傷財。像漢武帝為了打匈奴,征伐過度,把國本都掏空了。史書對漢武帝的評價不是很好,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但無亡秦之禍,幾乎是和秦二世一個待遇了。



游牧民族人那麼少,為什麼會在極短的時間戰勝人口提量是自己幾倍甚至十幾倍的中原王朝呢?從軍事上講,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天然的受限於水,要聚集大部隊南下,必須沿著大河才能前進,不然牲畜沒草、沒水全得餓死渴死在路上。那時候草原上可沒有什麼井,補充水基本全靠河流。


而長城便把這些草原上這些南北向的河流鎖住,把「水草豐美」的地方圍了起來,比如河套、寧夏。游牧民族要想獲得補給或者南下就必須先要攻克這些關卡,不然就得渴死餓死。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來講,在自己裝備、後勤都佔優勢且有完備防禦工事的地帶消滅對手,要比自己向草原主動出擊效率要高得多。



歷史上出兵草原,卻找不到游牧民族主力無功而返的例子太多了。我們再來看長城。長城不僅僅是一堵牆,而是綿延千里的防禦體系,有城牆、兵站、糧倉,有通訊用的驛站、烽火台,還有配套的軍屯經濟。用長城圈出來一大片適合農耕的土地或者水草豐美的草場。軍戶平時耕作,戰時就去充實部隊。你可以將長城沿線的邊軍理解為古代中國的生產建設兵團。


除了擔任軍事上的防禦任務外,它在經濟上是有產出的,不是賠本買賣。長城更重要的功效其實在於用經濟手段遏制游牧民族的發展。游牧民族本身的生產能力是落後的。游牧經濟並沒有多少手工業生產能力。中原王朝的長城把河套、寧夏、河西走廊這幾個地方都圈了起來,對游牧民族進行封鎖,在經濟上限制了北方從這幾個地區獲得武器、糧食的能力。



明朝的時候,甚至還禁止向草原售賣鐵鍋,就是怕游牧民族把鍋砸了去鑄造兵器。沒有鐵器,沒有工匠,大部隊就很難獲得裝備。武器什麼的都是有損耗的,封鎖幾年,裝備有消耗沒補充,游牧民族的戰鬥力就下來了。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對北方的經濟封鎖也不是一刀切,在某些關卡進行「互市」,現在的一些城市,比如張家口就是靠「互市」興起的。



通過貿易中原一手向游牧民族購買馬匹,再一手通過控制輸出鹽、茶、布匹這些生活必須品來培植「帶路黨」。中原王朝會有意選擇一些親近自己的部族進行貿易,由於物資的稀缺,獲得貿易特許的游牧部落會獲得巨大的利益,因此他們會很樂意和中原王朝合作,中原王朝也藉此機會培植自己在草原上的代理人或者僕從軍,玩平衡,扶弱鋤強,挑動內部鬥爭,讓草原無法統一強大,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


比如明朝讓蒙古中的察哈爾部壟斷了張家口的邊貿,在明朝晚期,察哈爾就成為中原王朝用來對付女真的最強盟友。忠於明朝的察哈爾讓清朝很是頭疼,直到多爾袞把察哈爾從遼東一直攆到青海,招降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徹底消除了右翼的威脅,才敢於放心大膽的越過長城,日後方能入主中原。貿易是「懷柔」「羈縻」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長城進行封鎖,特許貿易對游牧民族的籠絡作用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長城起到的作用並不僅僅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的作用也很大,是對游牧民族戰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西方古代王朝同樣也修過不少長城,比如英國哈德良長城,德國日耳曼長城等等。長城是農耕民族的有效法寶,不是咱們老祖先拍腦袋想出來的,更不是什麼落後的象徵,落後的政權也無力修的起長城,還能修上萬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軍事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為什麼不給士兵配手槍?這回老兵終於說了實話

TAG:迷彩虎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