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先生

專訪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先生

劉恆,字樹恆,1959年生,北京人。

現任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雜誌特約編審、西泠印社社員、滄浪書社社員。

作品先後參加第二、三、七、八、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第一、三屆全國篆刻藝術展、中國美術館篆刻藝術邀請展等重大展覽。擔任第三至八屆全國中青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一、三、四、五屆全國楹聯書法展、第三至七屆全國書學討論會、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評審委員。

訪談實錄

劉恆老師 口述 書童 採訪整理

1

記者:歡迎劉老師蒞臨十千房,首先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今天討論的主題分別包含三個關鍵詞:美,傳承,文化。

劉恆:好的,那我們開始。

2

記者: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學形態源遠流長,時至當今社會對於書法之美的認識共識減少,您怎麼看待書法美學?

劉恆:專門研究美學的人關於書法之美有很多說法,我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就我的理解,中國書法主要從實用發展而來,每個字都有標準的結構,書法之美還是需要自然流暢的書寫,其中包含對毛筆的控制、運用技巧寫出不同的點畫、還有對漢字字形的處理方式。

每個書法家書寫時都有自己的姿態,有的收緊一些、有的放開一些,字的重心有偏轉,部首的配合也有不同方式,在這個過程體現書家審美的追求,有的人追求均勻、平正、有秩序的美感,有的人追尋運動、不平衡,然後在其他地方做一些補救,通過姿態變化達到整體上的平衡。

書法的審美離不開這些書寫的技巧,每個人面目也很不一樣,那麼觀賞者就可以感受到作者不同的審美。

3

記者:蔡元培曾提出「美育」,您先後研究中國書法史多年,大多著述供專業人士閱讀,對於普通人的書法美學您是如何理解?

劉恆:美育不單書法,她包含很廣,像繪畫、音樂都是美育的一部分。就書法而言,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象形的、表意的,與自然和生活都有聯繫,很多漢字最初造字的方法,就是反應生活中身邊的事物,那麼學習書法、欣賞書法首先需要對漢字和源流發展有正確的認識。

漢字本身結構使得書寫特點、造型能力有固定方式,整個造字過程從一開始寫一兩筆的字到後來筆畫多了,不同部首配合組成一個字形,書寫時自然而然就有一個如何均衡安排筆畫,如何通過造型手法使這個字形能夠達到勻稱、平正,這裡面就有造型的訓練。學習的整個過程就是一種美育,不論是自己寫字,還是欣賞書法作品這些都是基礎。

因此,書法的美育和學習需要熟悉、了解書法源流、提高鑒賞能力,畢竟書法藝術有著自身的標準和法則,不是簡單地把字寫漂亮、有個人特點就是完全的書法藝術。

4

記者:現在互聯網發展迅猛,您先後主編過《中國書法》等刊物,在未來書法的推廣,書法如何通過互聯網+影響更多人?

劉恆:互聯網我不太擅長,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工具,比傳統的媒介更快、傳播得面更廣,接受或者使用互聯網學習也更方便,這是現代的大趨勢。

現在有書法家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通過互聯網來宣傳書法的傳統,讓更多的人了解藝術本身的規則、標準對於整個社會和大眾欣賞書法藝術非常重要,欣賞其他藝術,比如音樂也有了解歌曲,作者、產生的背景、其中所包含的技巧特點,都需要專門的學習,不是光聽著好聽就覺得對這個東西有所了解。

書法也是類似,為什麼許多不練書法的人看不懂書家的作品或者展覽,甚至有的字也不認得,什麼內容也不熟悉,有的人可能就把書法看的很簡單,認為就是拿毛筆在宣紙上寫字的簡單行為,這個對書法理解比較淺。

光看一個視覺效果,這是很淺層次的欣賞,要真正深入了解書法就一定要具備相關的書法知識和文化背景,這種知識的傳播互聯網應該是方便的,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大家都拿著手機、電腦在學習、娛樂學習都要靠這些工具,對書法也很有幫助。

5

記者:您是從北大歷史系畢業,這麼多年對書法脈絡的梳理和研究,您最大的感悟都有哪些?

劉恆:首先應該看到書法和日常應用的漢字緊密結合,書法藝術本身是從實用的生活中發展出來的一門藝術,所以說對於學習或者欣賞書法很重要的就是了解書法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她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緊密的聯繫,這個不能忽視的。

其實這麼多年,書法藝術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大家在學習傳統技巧方面有很大的成績和進步,我們回過頭來看幾十年前的書法作品和現在的書法作品,顯然整個書壇水平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但是說到書法和傳統文化的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全面準確的認識。

作為一個書法家,如果要深入了解書法,同時希望走得更遠、水平更高,文化修養這塊是不可或缺的,凡是能夠有大的成就的書法家都不是簡單只有寫字的技巧等簡單的層面,一定是有相應文化的作為和成就,包括學術、文學、美術等等各行各業跟文化有關的技能,對書法都有幫助。

所以,作為一個書家除了練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積累文化素養,提高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發現美的能力,不斷調整藝術審美方向等等。獲得這樣自我提高和調整就需要文化素養和相應的知識結構,通過不斷的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追求,一個藝術家要具備自我選擇、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真正創造自己風格。

所以我們一直提倡書法家要讀讀書、關注學術研究成果、充實豐富修養積累。這樣對於一個書法家的成長才是更有力量和支撐,才能走得更遠。

6

記者:您對篆刻鑽研了這麼多年,也有不少的著述,對於篆刻的歷史流變有什麼理解?

劉恆:篆刻和書法很相像,最早也是從實用的印章發展而來,像早期的印章如戰國的古璽、秦漢的印章,無論是官印和私印,實際上都是取信,代表權力的一種器物和標誌。

回顧中國藝術史,書法和篆刻發展路徑基本一致,書法最初都是從實用轉成專門的藝術創作,當然印章可能更晚一些,印章轉變為審美可能到宋代以後,文人介入印章的製作設計等活動。

根源還在古代官私璽印,所以明清以來文人篆刻很多流派,這麼多風格面目,事實上都與古代印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論是浙派的切刀法,還是鄧派(鄧石如到吳讓之)的沖刀技巧,都與古代秦漢印中的某種風格聯繫在一塊,只不過有的人強調用刀刻來強調古代印章古樸、甚至斑駁、殘破這種美感。

比如鄧派,從吳讓之到後來的趙之謙、吳昌碩都是把這些結合起來,一方面是表現篆書的書寫美感,用石頭、刀刻,吸收了很多古代的文字遺迹的審美特點。

除了圖章意外還有封泥,蓋在泥上再拓下來的封泥,或者陶文、錢幣文字,碑刻碑額,這些都是用篆書書寫,這些審美的特點都在印章裡面有所體現,所以形成不同的流派。

7

記者:通過了解中國書法和篆刻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您對整個中國藝術有哪些思考和認識?

劉恆:篆刻與書法的演變差不多,都體現了中國人審美的愛好。中國人第一擅長的就是從生活發現審美價值,提煉出來專門的藝術活動;第二中國歷代都有一個尚古情結。

從儒家文化來看,孔子一直崇尚周公,認為三代質樸的生活是理想的境界,返回古代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部分,包括老子提及的大朴不雕、大器晚成、大音希聲都是推崇古樸的審美理想。

中國人一直覺得古代的東西是好的,完全拋開古人傳統不是說不能成功,很難獲得大家普遍的認可,然後再有自己發揮,這才是書法篆刻發展的正確途徑。在當代書法篆刻展上,大家取法多樣,有工穩一路,也有刻古璽風格,佔比基本對半。

現在工穩類好像流行,但這種工穩也不是從現代開始,從清末、民國就有一批這樣的篆刻家,比如說陳巨來、方介堪,有一批印人專門刻圓朱文,或者像璽印一樣的滿白文風格,同時其實直接學習戰國古璽和秦漢印也有很多。

8

記者:您先後對中國書法的發展進行過整理研究,站在歷史的角度未來書法將會怎麼發展,您未來研究方向有哪些內容?

劉恆:未來我還是重點研究書法古代書法史,書法的未來方向現在很難說,當今書壇主流的還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感受、個人的理解表達出來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發展和進步,以後怎麼發展那得看以後的人他有什麼新的認識或者新的突破。

不過,我想總的來說書法有一個基本的底線就是藝術性的書寫漢字,這一點恐怕不能突破,如果我們不寫漢字那就變成抽象畫或者其他什麼藝術,那就很難說它是書法了。如果強調她是書法,那麼漢字這個底線是要守著了。在書法內部來說,古人總結出來的審美原則我們基本上是要遵守。

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發展、突破、新的理解,但是一些基本原則,比如各種書體的書寫原則、他本身固有的一些筆法,比如:隸書有隸書的筆法、篆書有篆書的筆法、楷書唐楷也好魏碑也好都有他特點的筆法技巧。

我想這些還會延續下去,不可能把這些東西都拋棄開自由書寫,那東西很難被人家認為是書法,這個發展趨勢是可以預見的。至於風格上有什麼新的突破和發展那可能將來會有,但是我們現在沒法預測。

9

記者:十九大之後,現在整個中國都說要建立「文化自信」,書法在實現中國夢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劉恆:文化自信是肯定的,現在從中央到整個文化界大家也都有共鳴,也都認可,因為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來說比較獨特並且很有價值。

從明清以來特別是到清末我們受列強欺負、文化逐漸衰弱,從民國時期有一批文人就認為國家的衰弱與文化有關,他們接受西方思想,甚至也有說漢字也要廢除,去學拉丁字母的語言,這在當時是認識的一種偏差。

經過一百年的發展證明,中國文化本身並沒有大的毛病,當然科技需要進步,很多方面需要借鑒國外的成果以洋為中用,但是我們自身文化中的一些優勢還是要堅持發展,你看世界幾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都斷層,現在埃及、印度、兩河流域現在的文明和以前歷史古老文明完全不同,只有中國一直延續下來,這一點就在世界很自豪。

幾千年從文字、語言到國家體制是一直延續下來,儘管中間有中原被外邊少數民族統治,但是整個中華文化沒有中斷,清朝從關外打進來馬上被中國文化同化,他們喜歡漢文化,清朝皇帝學習作詩、書法、繪畫等,比原本的漢人還強,說明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而且從歷史來看,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文化興起,從整個國家都局部經濟都是如此。比如古代的揚州、今天的深圳,剛開始是搞經濟,慢慢文化方面的人才也會集中到這裡,生存的條件比其他要方便,也會吸引各個領域的人才,文化也會隨之發展。

10

記者:再次感謝劉老師接受本次採訪。。

劉恆:不客氣!

GIF

記者手記

很多人對劉恆老師都不陌生,在中國眾多書展評選中總不難發現他的身影。

我對劉老師早就如雷貫耳,幾年前,當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書法論述,劉老師編著的諸多書法史便映入我的眼帘。

從這方面而言,劉老師於我雖無教學之名,卻有教導之實。通過啃一系列大部頭的書法專著,從而建立了對書法脈絡相對清晰地認識。

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有兩個問題始終盤桓腦中不得其解,第一、書法的美到底是什麼?第二、書法家怎麼形成自我風格?

關於美的理解,我先後看過朱光潛、李澤厚以及宗白華等知名或非知名的見解,但由於這些學者沒有很好的書法基礎,只是講出了形而上的「美」,書法本體的認識卻比較凌亂。

有人肯定會說,好好臨帖就行,想那麼多幹啥?這句話很對,但是就算把帖臨像,即便如田蘊章所言「重影」或者複印機一般又如何。

藝術的本源是創造自我,而不是摹刻自然,因此寫得再像,如果沒有建立書法之美的理解,肯定難以有所建樹,自然也就難以形成自我風格。

客觀而言,中國書法可以說是最不像藝術的一門藝術,說她不像是因為書法必須以漢字為基礎,那麼不懂漢字的外國人自然難以理解,便失去了世界意義的通識性;說她是藝術,是因為上千年中國歷史無數精英為之耗盡生命,通過筆墨的語言表達感情,用黑白兩色渲染出最炫彩的人生。

於是,探求書法中的「美、文化、傳承」或許能夠為這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通過和劉老師的一些談話對於這些疑問顯然是有啟迪的,比如他倡導書法家應該多讀書的一席話讓人受益匪淺。

雖然很多人明白這個方向,但是不少人為了參展、獲獎始終沉浸於技法的訓練,而忘記了這一切的訓練是為了「找到自己」,而不是複製古人。

那麼讀書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我想這至少是一條能抓住的路徑,因為就書法風格而言都是一種審美意識的表現,如果沒有這種審美思想的形成,不論多麼努力的臨摹最終失去的就是——永遠不知道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通過讀書,無論是了解藝術的變遷,還是完成知識的迭代,從本質而言都是感知生命的流淌,任何藝術形式如果感動不了眾人肯定都是窮途末路。

在當今書法之美共識越來越少,沒有筆墨基礎的普通人無法欣賞,懂書法的人各有各的偏見,這時探尋書法的歷史或許把握未來的走向。

這是第19篇文章

圖片十千房

文字書童

編輯書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千房 的精彩文章:

青年書法才俊陳祥林

TAG:十千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