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古人隱居「十六式」,真正中國式風雅

古人隱居「十六式」,真正中國式風雅

人行在世,有人積極入世,也有人仰天出門去,有逆水行舟之時,也有歸於山林之時。

現代人疲於奔命,累了會選擇「去看看世界」,古人明朝不如意,則有「隱居十六式」。

明代畫家陳洪綬,於中秋之夜,醉酒西湖邊,興起便提筆為友人沈顥作《隱居十六觀》圖冊。

自此,千百年來隱者的雅緻趣味,被悉數記錄下來。

中國文人外表儒風,但內心永遠住著一個莊子。

惠施是戰國時的著名說客,他由魏被驅逐至楚,又輾轉到宋,於人生最失意之時,和莊子游於濠梁之上。

惠施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回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左腳踩紅塵,右腳卻向空谷,在庄生身上,夢蝶知魚,至人無己。

無功無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訪庄問道,就是叩動隱逸世界的大門。

宋人劉辰翁辭官回故里,以桃釀酒,有一首《金縷曲》在世間流傳。

詩中云:「少年未解留人意。恍出山、紅塵吹斷,落花流水。天上玉堂人間改,漫欸乃聲千里。更說似、玄都君子。聞道釀桃堪為酒,待釀桃、千石成千醉。春有盡,瓮無底。」

隱者的四季是無限的,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來釀桃,復歸自然,酒是避世良藥。

古人腹中飽詩書,因此日常食飲也和書千絲萬縷。

東晉名士郝隆,年輕時無書不讀,有博學之名。七夕日,富貴人家紛紛曝晒綾羅綢緞;郝隆則坦胸露腹,仰卧在太陽地兒上。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蘇東坡甚愛茶酒,茶是午時茶,酒是卯時酒。

這一飲下肚,卻不只是滿足味蕾那麼簡單。

書讀到盡興處,痛飲半壺酒,犒勞犒勞自己,此為「澆書」。這是隱者的浪漫。

黃山虎頭岩,上行二里是鳴弦泉,有一斜立巨石。

據傳李白曾來這裡飲酒聽來,繞石三呼,把剩酒潑向石頭,醉卧其上,眠醒不分。

東晉末期,陶淵明歸園以後,以耕作賞菊賦詩為樂,閑暇之時把酒東籬。

身邊有巨石如砥、縱橫丈余,相傳他每醉輒坐卧其上,覺此石有醒腦提神之功效,便鄭重其事地名之為「醒石」,因此被奉為賞石祖師。

山石厚重而不遷,不能言語最動人,隱者有石趣。

東晉志怪小說《神仙傳》中,有個叫班孟的女仙。

班孟是道家隱士,她攤開紙張之後,不用揮毫運筆,口中含墨,吞吐之間噴於白宣紙上,即文字滿紙。

宋代吳氏的《林下偶談》有載:王勃要作詩文時,每先磨墨汁數升,將其飲下,然後蓋被而眠,待醒來即揮筆成篇。

文人飲墨,不知是為求那夢中的神來之筆,還是愛墨情深呢?

味是品味、審美、享受。

象是山水之形狀,自然之萬象。

南朝畫家宗炳,宋好山水,愛遠遊。年輕時志在踏遍千山萬水,老疾俱至,難以實現。

所以他覺得觀賞山水不過為了暢神舒心,所以應該懷著空明心境觀物,此為味象。

現代的我們,旅行是為了說走就走 ,還是為了朋友圈那些給他人看的自拍呢?

不妨澄懷味象,觀山水,空心境。

《世說新語》里有這麼個故事。

晉代有個年輕人,叫孫楚,看不慣世俗凡庸無聊,欲隱退山水之間。

他對好友王濟說,自己將「枕石漱流」,以山石為枕席,用溪流漱口。

但在表達時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濟聽後,問「水流可以枕著、石頭可以用來漱口嗎?」。

孫楚知道自己口誤,但「順水推舟」解釋說:「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 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礪牙齒。」

以石漱口,得敏捷才思,所言詞句,奇警明智。

虯杖一根,在手杖上插上菊花,隱士輕裝而行。

菊花三兩,精神寄託於盛放花姿,跋涉江川。

一枝藤杖平生事,隱者坐處詩與酒,行時便是菊與杖。

文人在池塘中洗硯,謂之浣硯台。

昔日蘇東坡的洗硯池中,傳說魚飽食墨汁化龍而去。

何以清池喚墨池,昔年臨此有羲之。書聖王羲之,幼年練字浣硯,硬是把清池洗成墨色。

浣硯是隱者清趣。

重情調,養性情,在乎山水之間,非汲汲於功利者所能為也。

寒沽

古人慎獨,寒沽是為了靜處守心,了解自己。

唐代詩人杜荀鶴曾作詩「踏雪歸來酒倍香」。

古來隱士雪夜沽酒,披夜色清輝,獨飲一杯。風雪中的山林,他迎風而行,一手扶杖,一手持酒壺,荒寒之時,酒曖腑臟。

問月

李白與月,向來是值得琢磨的組合。他對月獨酌,相邀過,醉眼嚮往,詢問過。

《把酒問月》里,李白曾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送月》一詞問得更為有趣:「可憐今夕月,問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人有千問,難尋半解。乘風問月,不過是自我消解。

譜,為排序,泉,為泉水。

譜泉就是按泉水適合煮茶的程度,給泉水排次序,做鑒定。茶聖陸羽好做此事。

陸羽品水,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羨功名唯羨水。

他的《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尋一泓上水,煎一道香茗。須得時間與心力,汲泉煮茗,是高士生活里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囊為袋,幽為琴,囊幽就是藏琴,是琴的更高一層的境界。

陶淵明有詩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白居易有「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所以彈得不好或是聽得不懂還是囊幽得好。

畫中主角是白居易,書篋在側,琴囊在手。古人追求「韻外之致、弦外之音」,無知音則隱。

縹香,同「縹緗」。

「縹」是淡青色,「緗」是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亦可指讀書文人。

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南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詩:「滴露 朱黃,拂塵靜緗縹。」

隱居向佛,以至無欲。品梵,意為品經誦偈。

陳老蓮在明末時,避難於紹興雲門寺剃度出家,後還俗,晚年時禮佛參禪。

他精神中理想的隱逸世界,有一部分便如畫中這樣,並非獨坐青燈古佛之下,而是有知己共同研讀經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句曰:「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孤往」一詞應當出於此。

唐人白居易推崇陶淵明的孤往情結,取字樂天。

《文選》載:「司馬彪曰: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也。

古來文人之獨往,必輕天下,不顧於世。

人生若行到之處,與天地蒼茫間不見共往之人,也可明朝散發扁舟,回歸山林故里,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慰藉。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解決百萬人關節痛,一貼見效!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