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學而」第七上——「君子」多重方能「威"?

《論語》「學而」第七上——「君子」多重方能「威"?

素素之思,朴朴之知」——不惑中年的礪己告白;秉持「文以拙進,道以拙成「,正本清源,為傳播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心力。

壹曲古韻——驚醒夢中之夢;

素心明月——窺見身外之身。

館主說:自古及今,歷來此段的解釋多望文生義,難以自圓其說,讀來令人嘆息。

《論語》「學而」第七【上】—— 「君子」多重方能「威"?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近賢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延用宋代朱熹先生的解釋,將本句中的「重」解釋為「厚重」;「無友不如己者」解釋為「莫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將「重」解釋為「自信心,重視自己」,將「無友不如己者」解釋為「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南懷瑾先生對「主忠信」則沒有給予解釋。

對於上面的解釋我們不僅要問,什麼叫厚重?多重方叫厚重?多厚重才能威?每個人都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誰能交到朋友?每個人都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儒家怎麼教化天下?「三人行,必有吾師」如何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何解?老子講的「和其光,同其塵」如何解?孟子講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何解?佛教講的修菩薩行,觀世音,普度眾生又如何解?

我們講,《論語》乃至「四書五經」是一個整體,共同維護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並互相滲透闡釋。「儒家」的根本是先做好自己——「修身」,然後「齊家」,直至「平天下」。必須也應該將儒家經典融匯貫通,維護它論述的統一性和實踐性,不可以斷章取義,不能以解釋「語文,辭彙」的態度來解釋它,閱讀它;不可以望文生義。否則,就禍害了老祖宗的東西,禍害了傳統文化。

這句話我們讀起來很輕巧,一晃而過。但是孔子將生活中、為人處事、乃至治國平天下的很多為人的原則,用這個「重」字來概括。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重」的物品我們不容易移動,譬如一座山,我們靠人力是無法移動的。那麼君子的「重」是指什麼呢?為什麼君子「重「了就能「威」呢?

這裡的「重」是指做人有自己的中心點,一個人的見識和修養到了一定高度,能守住自己做人的原則和目標。就像一座山,不容易被左右,不輕意改變。這裡的「重」我們把它解釋為「不遷變」。

那麼「威」呢?「威」者畏也,讓人感到畏懼。黑社會拿刀砍人也讓人害怕畏懼,是「君子之威」嘛?魏忠賢操弄權術,謀害忠良,讓人害怕畏懼,是「君子之威」嘛?當然不是。這裡的「威」是敬畏,怕的情緒里有佩服、景仰、心服口服。黑社會和魏忠賢的「威」讓人畏懼中帶著憎恨,必欲除之而後快。

譬如在生活中,為人父母,答應小孩做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隨意答應,隨意反悔,主意隨意「遷變」,就是「不重」,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做父母的在小孩子眼裡不可能有威信。一個公司的老闆、一個單位的領導也是如此,不能隨性、隨意而為,不能朝令夕改,才會「重」起來,才能贏得下屬的信任和敬威。

有的人性格乖張,喜怒無常,情緒和態度容易「遷變」,讓人琢磨不透,也是「不重」。這樣的人在哪裡都不會受到敬重,不可能豎立起自己的威信。

生活中有一類人,我們管他叫「耳朵根軟」,一會覺得甲說的對,一會覺得乙說的對,自己沒有主見,對待事情的看法和態度容易「遷變」,也是「不重」,不可能立「威」。

還有一類人,做事不能持之以恆,虎頭蛇尾, 不能從一而終,今天要做這樣,明天要做那樣,目標容易「遷變」,也是「不重」,不可能立「威」。

上升一點講,這裡的「重」是指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堅守做人的根本和底線,不隨波逐流;不做牆頭草、順風倒。有自己的信仰和做人準則。也就是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具體到儒家,就是「堅守仁義之道」,不惜以生命來悍衛,即後面孔子所講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為了「仁、義」這個根本不論遇到何等艱難險陰,遇到何等考驗都能如山不動,矢志不渝,不改變自己的信仰和行為準則,這就是君子之「重」。

中華民族乃至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屹立數千年不倒,正是無數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時刻,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整個民族的利益,始終「不遷變」,初衷不改。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慷慨赴死,從容就義,這就是君子之「重」。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了自己做人的原則,不惜殺入重圍,臨死也不忘老師的教誨,將自己的帽子衣冠扶正,從容赴死;文天祥雖然被俘,敵人屢勸不降,堅守民族大義,從容赴死;近代以來鄧世昌、楊靖宇、張自忠、戴安瀾為代表的抗日英雄更是以堅定的意志,不屈的信念從容赴死。他們以一如既往,永不「遷變」的信念,不僅贏得了國人的景仰,而且敵人也恭敬以禮,這就是君子之「重」。

具有這種堅定信仰和行為準則的人,會讓自己人敬佩,也會讓敵人畏懼,這就是敬畏,這就是君子因其「不遷變」、因其「重」而具有的「威」。

今天,我們在這裡第一次提出「重」意為「不遷變」,別無它處,如有雷同,純屬抄襲。

為什麼緊跟著會「學則不固」呢?我們放在下篇講。

主自述:

幼蒙家學。少長,求學理工,所專者化學,其它涵蓋者為理工科所通識,尤以自控及數字電路為機巧。後又習國際經濟及貿易,金融及結算。嘆現代科技之先進,文化之發達;悲我國近代之落後,文化之腐朽。

然近十餘年,重溫舊學。深感「國學」之儒、道,實為窮盡天地之根本、世間之人情。為人所不識者,實因宮牆之高「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得其門者或寡也。」 遂以此公眾號拋磚引玉,略述心得。

其或有同道而識者,實為「有朋自遠方來;」 或有異論而非者,當為「人不知而不慍;」 其或有過者,實為己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善。

《聲律啟蒙》

九 佳

河對海,漢對淮,

赤岸對朱崖。

鷺飛對魚躍,寶鈿對金釵。

魚圉圉,鳥喈喈,

草履對芒鞋。

古賢嘗篤厚,時輩喜詼諧。

孟訓文公談性善,顏師孔子問心齋。

緩撫琴弦,像流鶯而並語;

斜排箏柱。類過雁之相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閱文館 的精彩文章:

TAG:國學閱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