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精品推薦:青銅刀建安二年永寶 鑒賞
當人類步入原始社會末期時,部落戰爭頻繁發生。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這幾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刀告訴我們,隨著社會的進步,刀的用途越來越多,不僅是戰鬥的武器,也是捕殺獵物的工具。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刃格鬥冷兵器,是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周代重劍,不喜佩刀。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
刀是一種用於劈砍的單面側刃格鬥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狹長,薄刃原脊。刀柄有短柄和長柄之分。短柄刀多單手執握,又常與盾牌配合使用;長柄刀則需雙手握執,劈砍所及範圍較大。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和青銅時代早期的青銅小刀可以看作是刀的雛形。商代的青銅大刀刀身較寬、刀尖翹起,是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可供作戰用的刀。當時也使用一種小型的青銅刀,配合戈和弓矢裝備士卒,以供近身防衛之用,全長僅為300毫米左右,柄端以馬、羊等動物頭像作為裝飾,或做成環形。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刀身得到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做工精良。在當時的諸國戰爭中,兵車已經漸漸退出戰場,騎兵成為作戰主力,馳騁千里疆場。因此,單純的刺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越來越成為熱門兵器,不僅需求量急劇增加,而且對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當時軍隊中大量裝備的刀要數環首刀了。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約一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如西漢時期大將李廣之子李敢便是「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大顯身手。三國時期,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她曾手挺長標,背插5把飛刀,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在戰場上名聲顯赫,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上自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刀,並以佩刀的種類、形制的不同來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其工藝之精細、裝飾之華麗令人嘆為觀止。當時的文官武將都極為推崇寶刀,甚至視「好馬快刀」為寵物。
三國時期,上至國君下至群臣,莫不看重佩刀。那時有名的刀匠有阮師,據說他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常」,堪稱稀世寶刀。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奉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鋒利無比,被稱為「神刀」。魏王曹操有5把「百辟」寶刀,刀身分別鐫刻龍、虎、熊、馬、雀形花紋圖案作為標誌。吳王孫權也曾親自督造寶刀3把,分別取名曰「百鍊」、「青犢」、「漏景」。從這富有詩意韻味的名字中,足以看出孫權是何等珍愛這3把寶刀。


TAG:小明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