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都這個小村莊英才輩出,能考取那麼多功名的原因竟是……

花都這個小村莊英才輩出,能考取那麼多功名的原因竟是……

在花都區西隅的赤坭鎮,有一個東倚丫髻嶺、西靠劍嶺,被翠綠青山環抱的小村莊。這個有濃郁耕讀氣息、民風樸實,立村只有200多年,卻英才輩出的村子,就是錦山村。

這個小山村孕育了先後參與甲午戰爭和二戰抗日的父子兩代英傑——抗日名將宋士台將軍和他的父親。宋士台和他的父親、祖父的墓地,是花都區唯一的一門三代文物保護單位。

從立村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製度時止的169年間,錦山村平均不到3年便有一個秀才出現,每18年多出現一個舉人,每56年多出現一個進士。

宋氏家族從梅州到花都錦山村的遷徙之路

宋氏自周封宋後,遂以國為姓,因族大而遠。其所可考據的是,自新恩公由江西入粵後,世居長樂(今五華縣)、程鄉(今梅縣),傳二十世鞠軒公生鳳德公兄弟四人,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梅縣程鄉遷居於花縣。宋氏始祖鳳字輩四兄弟來花縣(花都區的前身)定居時,正好是花縣立縣(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不久,清政府經過平息「花山寨」義眾之後,社會超於安定,在花縣實行「招撫流士、獎掖墾荒」政策。他們便從今梅縣白渡鎮沙坪村遷來花縣購地建祠,乾隆九年甲子即1744年,入籍花縣立宋開興戶。

當時一些肥沃的平地基本有人居住,他們想著自己是外來戶,不要與本地人爭利,於是選擇了較為偏僻、尚無人煙的丫髻山腳落戶,在錦山立業。其時草昧初開、民風淳樸。1764年,19歲的鏡齋公宋希智來到花縣入戶,相繼在村裡建起了左邊書屋、右邊書屋。此後開枝散葉,宋氏族姓日繁。在這樣一個人口不多、立村時間不長、較為偏僻的小山村,培育出宋士台祖孫一門三傑並不是偶然的,與其耕讀傳世的家風,以及教孝勸學、崇德尚書的祖訓密不可分。

錦山村裡功名多

在翻閱民國13年(1924年)重修的《花縣誌》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立村時間不長、人口不多、又地處赤坭丫髻嶺山麓的錦山村客家宋姓族人,在清代考取的進士、舉人之多,竟為全縣多姓之冠。其教孝勸學、崇德尚書的祖訓,成為睦族之規,正家之典,也讓這個有耕讀文化的小鄉村英才輩出。

錦山村抗日名將宋士台

又查該村《宋氏族譜》得知:宋氏始祖鳳字輩四兄弟入籍花縣後第16年就有1人(第二代)考中秀才。1760--1771年的11年間,又有5人考中秀才。再過9年(1780年)開始有人中舉。此後錦山村(包括飛庄出去的宋氏後裔)中秀才、舉人、進士的人不斷出現。據統計,從乾隆元年宋氏來花縣定居,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製度時止的169年間,錦山村宋氏考取進士的有3名,占同期全縣進士8名的37.5%;考取舉人的有9名,占同期全縣舉人42名的21.4%;考中秀才的有57名,因舊《花縣誌》入志秀才人數不全,無法求出比例。如以時間平均計算,錦山村不到3年便有一個秀才出現,每18年多出現一個舉人,每56年多出現一個進士,這應該說是不簡單的了。

再從宋氏人數同花縣各姓比較,錦山宋氏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的比例這是非常突出的。本族宋氏從定居至清末男丁人數最多不足1000人,與本阜有一萬幾千人的江、黃、湯、王、劉、徐、畢等大姓比較,可以說是「人單姓小」。但他們中的舉人進士人數卻是這些大姓不能比擬的。如全縣同期8名進士中錦山宋氏佔了3名,其它5名分別是駱、任、鍾、朱、陳各姓一名;全縣同期42名舉人中,宋姓佔9名,其它姓氏占最多的黃姓4名,朱、謝各三名,其它姓氏僅一、二名。這在花縣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該村宋延楨、宋蔚謙父子兩進士,宋鑒秋、宋維釗父子秀才均為五品官員的事情,更成為統領一時的佳話。

直至今日,錦山村上了年紀的宋氏後人,在讀及上輩功名時一直引以為榮、津津樂道。他們雖然說不出功名的具體情況,但有兩句俚語基本是隨後而出的「我們村旗杆多過筷子,頭鑼多過鍋蓋!」這兩句話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宋氏祖祠門口中了功名樹旗杆和報喜的頭鑼之多。

崇尚耕讀文化

為什麼錦山村會產生這麼多功名?同樣耐人尋味。採訪該村幹部時,他們說了一種傳說的原因;那是代代相傳的,他們村在烏石山麓有一架始祖母墓葬,稱「烏鴉落澤」。當時的堪輿師曾斷言這架風水是出功名的,後來這應驗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錦山村歷史上之所以出那麼多有功名的讀書人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佳錦山村宋氏是從今梅縣白渡鎮遷來的,把梅縣濃厚的讀書風氣也帶過來,村裡耕讀文化成風(清乾隆年間廣東解元後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的名人宋湘也是白渡人)。

其次,宋氏始祖遷來花縣時,已是花縣建縣初提出的「招撫流亡,獎掖農桑」政策50年後的事,水肥條件較好的土地已為先到者佔有,他們來遲了只能在丫髻山麓建房立村,開荒種地。這裡缺水,只能種植旱地作物和果樹,糊口都不易,想富更加難,只要孩子好讀肯學,十指磨穿也心甘情願。

此外,宋氏公曾千方百計為讀書人提供學習條件:在村後的錦山山坡築有「雙峰書樓」,書樓有豐富的藏書,嚴格的塾師。宋氏族譜還錄有書樓的對聯,可以看出書樓的氣概、情操和對學子的殷切期望。如:

藏書萬卷;

樓對雙峰。

(書樓面對丫髻山的兩個山峰,乃建縣初八景之一「雙峰朝旭」。)

滿架詩書皆古墨;

一家風景是儒冠。

幾層樓,幾層山,每當月夕風晨,獨得乾坤清氣;

一張床,一張席,閑對聖經賢傳,便成今古奇觀。

據說,每當村民經過書樓時,都能聽到朗朗讀書聲,寒暑不停。農民勞作雖辛苦,書聲陣陣入心甜。學子們也在書山路上競攀,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惜書樓現在已經湮沒,只留舊址讓人憑弔。

現在,錦山村三和庄還保當有宋延楨進士第中座三進祠堂,成為花都區僅見的進士第古迹。據民國13年重修的《花縣誌·人物誌》記載,這座進士第是宋延楨中了嘉慶己巳(1809年)恩科進士,分發四川任富順知縣期間不久,歷時6年建就的。這進士第原為三座三進建築群,這座建築經歷了180多年的風雨侵蝕,仍能讓人想見當年顯赫宏偉。在宋延楨中進士後43年,其子宋蔚謙亦中咸豐壬子恩科進士。父子進士不僅傳為一時佳話,亦成為後輩宋氏學子的楷模。

文化花都編輯部

來源丨文化花都、今日花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都早晨 的精彩文章:

走進花都古村落,進入另一個時空,遇見文藝的閑適

TAG:花都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