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機上互聯網能否使衛星通信「重煥生機」?

機上互聯網能否使衛星通信「重煥生機」?

近日

多家航空公司競相開放在飛行時使用手機的許可權,空中上網也成為了航司新的服務內容。但從乘客體驗看,WiFi上網速度並不給力,「卡、慢」等成為硬傷。

華訊方舟集團衛星通信運營事業部總經理楊岳接受採訪時表示,機上互聯網開放後,直接打開了衛星通信運用的新市場,能夠提升與地面通信競爭的能力。但目前衛星資源有限、帶寬窄等問題依舊需要解決。

在地面通信網路基本覆蓋的情況下,衛星通信的應用有些「邊緣化」,衛星通信經常被視作地面通信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存在。對於機上市場,衛星通信更有競爭力。

一位來自衛星相關行業協會的人士表示,僅僅開闢飛機後艙市場可能還不足以支撐衛星通信「鹹魚翻身」,未來真正實現成本的下降和一體化系統才有更多機會。而且,即使是高通量衛星,也難以承載數億人同時接入的壓力,不能與地面網路相提並論。

剛需

「剛需」競爭力

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通信網路構成天地互聯網路實現全球無縫覆蓋。在一般通信方面,以地面骨幹通信網路為主,衛星通信為輔。作為地面通信網路的補充和備份,衛星通信主要覆蓋地面網路難以覆蓋的低密度地區和偏遠地區,在一些特殊領域應用衛星通信具有優勢,如遠洋通信、應急通信、軍用通信、防汛救災、科考勘探等,應用空間巨大。

儘管衛星移動通信號稱能覆蓋地球上所有地區,但因費用高昂、用戶難尋等原因,需求被極大壓縮。另外,因為系統接入相對複雜,對於直接消費者來說有距離。

機上互聯網給衛星通信打開了直接連通用戶的市場,而且是地面網路無法超越的「剛需」。由於航空後艙市場對衛星移動通信的需求主要來源於乘客對話音和網路數據的服務。大部分航空公司的機上WiFi是藉助通信衛星網路實現的。

雖然也有基於地面通信基站的ATG模式,但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是跨洋航線或者飛機變換航路這種模式就無法應對。衛星通信是民航上網的最佳解決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電信採用Ku衛星通信技術為乘客提供上網服務,並將加快推進高通量衛星(HTS)網路部署和綜合業務運營平台升級。東航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航空WiFi服務利用衛星的Ku波段建立網路連接,理論上網速最高可達到50Mbps。中國聯通的飛機上網解決方案則採用Ku和Ka雙頻段模式。國航與中國移動則是通過飛機與地面的4G基站相互連接,從而為乘客提供網速為30-60Mbps的航空WiFi服務。

Ku是傳統衛星使用頻段,而Ka則是現在國際主流的高通量衛星(HTS)使用的頻段。Ka頻段比Ku頻段有著更大的帶寬和更快的速度,也是解決目前機上聯網速度較慢的技術關鍵。

我國在2017年4月12日發射了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它使用了Ka波段多波束寬頻通信系統,也搭載了先進的激光通信系統,使用了電推進長期維持軌道。通信總容量達到20 Gbit/s,超過了中國以往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總和。目前實踐十三號已經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並更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

上述行業協會人士指出,機上互聯網路的機載系統與地面系統之間要相互對應,需要採用一致的空中介面技術系統,所以在商業化方向的選擇上,航司需要提前考慮。「目前的方向都是Ka,特別是高通量衛星,雖然高通量衛星在 Ka和Ku頻段都有,但Ka頻段更加豐富。」

除了帶寬增加外,Ka衛星帶來的帶寬成本下降為其提供了更大的「翻盤」機會。據全球已經提供的Ka高通量衛星運營商數據,Ka衛星帶寬成本已經快速下降為200萬美元/Gbps,為傳統Ku的1/100、Ku-HTS的1/10。從長期來看,更加有利於航空公司機上網路的持續運營和商業模式的建立。

軌道

緊缺的軌道資源

顯然,頻段資源將在未來機上互聯網乃至衛星通信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Ka還是Ku頻段,都需要衛星和軌道資源支撐。和商業地產開發很像,有了土地,才有了競爭的資本。

楊岳介紹,目前通信衛星都是高軌同步軌道衛星,雖然從技術系統看有一些流派,如谷歌等力推由上千個小衛星組成的低軌系統,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能夠開展運營的都是同步軌道衛星,其運動周期恰好和地球自轉完全同步。

所以,僅有的軌道成為了需要爭奪的資源。如果在相同的頻率、同樣的軌道位置、覆蓋區域一樣的話,不同衛星信號會相互干擾。這時候就需要由國際電聯負責協調管理全球無線電資源,包括對軌道位置的協調。

「競奪最早的是美國和前蘇聯,佔據了最多的早期軌道位資源。數十年後,C波段和Ku波段已經太擁擠,基本被俄羅斯、美國以及歐洲國家佔據。這時候,更高頻率、帶寬資源更豐富的Ka頻段開放出來。」楊岳說。

從國際電聯的角度說,軌道位置的最終擁有者是主權國家,但實際使用者都是商業公司,各商業公司通過主權國家的無線電或通信管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國際電聯作為最終的協調者存在。軌位申請和頻率協調過程非常複雜,要同時獲得想要的軌道位置、頻率、輻射客戶的區域,會有很多競爭。

擁有軌道資源和衛星資源後,真正的創收環節在服務收費,地面市場用戶是最直接的收入來源。

但在目前普遍的商業模式下,衛星運營商難以直接接觸到用戶。衛星通信主要採用中國移動等通信運營商通過向衛星運營商批量租用帶寬,再將服務提供給消費者的方式。「中間商賺差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衛星通信的使用費用,使其難於對接消費者。

楊岳指出,包括華訊方舟在內的一些企業正在打造衛星通信系統的新模式,即垂直整合型的衛星電信運營商,囊括衛星資源以及地面個人、家庭以及企事業單位等用戶資源實現「天地一體」。

「傳統的租賃模式已經比較老,競爭激烈,價格沒有優勢。」楊岳說,「新的模式契機也是Ka高通量衛星。其使用成本是傳統衛星的幾十分之一,和光纖基本持平。」

據了解,美國衛訊公司(ViaSat)以及休斯通信公司已經在採用這種模式。楊岳評價稱,ViaSat能夠保持較高的市盈率,且在地面設施完善的美國都能開闢出一片市場,擁有百萬級用戶足以證明模式的可行性以及衛星通信未來的前景。

「但目前亞洲上空尚沒有這樣的運營商。特別是在中國,政策限制了衛星通信的應用和市場的活躍度,影響技術發展。」楊岳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投入使用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