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胡椒幣」

如果可以來一次時間旅行,最划算的是去哪個時代?去哪裡?

答案是去中世紀的歐洲。因為你什麼都不用帶,只要花幾文錢買一袋胡椒帶在身上就行了。這樣你在中世紀歐洲會大受歡迎,而且也算是巨富了。每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是太有面子了。

因為當時的一枚胡椒等值於一枚金幣,簡直就是「胡椒幣」。歐洲是不出產胡椒的,都是阿拉伯人從印度弄到了埃及,再批發給在那做生意的威尼斯商人,然後被威尼斯再次批發,批發接著批發,因為層層批發和關山萬里,所以零售時自然就貴到了黃金的高度。

其實歐洲人一開始是不知道胡椒的,直到羅馬軍團在歐洲大陸上橫衝直撞之時,才把食用胡椒的嗜好帶給歐洲人民。想那第一批嘗到胡椒味道的歐洲人也不過覺得味蕾「艷遇」了一把罷,也不值為了這味覺付出黃金的代價。但是,有幸吃到胡椒的是貴族,他們的習俗總是社會流行趨勢的風向標,所以當他們往菜里加胡椒時,下層的人們便認為那是非常貴族的高雅的吃法,於是不約而同:往菜里加胡椒。加胡椒的人越多,加的胡椒越多, 胡椒就越貴,越貴就越有人去吃,越吃就越貴……如此循環之下,胡椒就成了「胡椒幣」。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胡椒滅了羅馬城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的首領阿拉里向羅馬人索取黃金與胡椒,但羅馬人沒答應他,於是阿拉裡帶兵圍攻羅馬城,然後攻陷了羅馬。

羅馬人傻眼了,怎麼辦呢?總不能無家可歸吧,胡椒雖貴,但家園更寶貴,想了想講和吧,於是湊了5000磅金子、30000磅銀子、4000套絲綢長袍禾口3000磅胡椒送到哥特人手裡,哥特人拿了金銀和香料,滿意而歸,羅馬人方嘆了一口氣,重建家園。

羅馬人不可惜金子,只可惜胡椒,因為控制胡椒生意的阿拉伯人曾對羅馬人說,胡椒只能生長在由龍看守著的瀑布下面;而威尼斯的商人曾編造出胡椒是從天上摘下來的神話,將胡椒稱作「天堂的種子」。

到了公元476年,羅馬淪陷,西羅馬帝國玩完了,於是胡椒更加珍貴與昂貴:戰亂讓海上貿易成為危險之事。然後是伊斯蘭世界興起,歐洲人去東方找香料的路被切斷,讓胡椒差點兒在歐洲絕跡了。

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沒有胡椒的日子裡,他們用洋蔥、大蒜等來代替胡椒,但仍然找不到胡椒的那種魅力。對歐洲人來說這太難受了,尤其是習慣於大量吃肉的上層人士更不能忍受,當時保存肉食的方法只能是晒乾或用鹽腌,這種肉食如果沒有胡椒調味,簡直是難以下咽的東西。

於是著急的歐洲人一方面想方設法多方發展商業貿易,增加運到歐洲的胡椒數量;另一方面則在用武力征服其他國家的過程中拚命地尋找胡椒的新產地。於是,在歐洲的歷史上,羅馬的淪陷、十字軍東征、美洲的發現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瀰漫著胡椒的嗆人氣息。歐洲人會為一小袋胡椒互相殘殺,甚至不惜拋棄生命和靈魂。

所以「他沒有胡椒」這句話在中世紀的歐洲常用來形容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胡椒貪官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就在歐洲人為胡椒拼死拼活的時候,東邊的大唐帝國卻是胡椒非常充裕的「天堂」。對於當時胡椒的計算重量,用的是「石」而不是「克」,這區別太大了,唐朝的1石相當於今天公制的 79320克,也就是說近80公斤。以後的中國人在胡椒上再也沒有這樣牛氣過, 都是以「克」或者『兩」為計量單位, 由此可想中國盛唐是什麼樣的氣度!

到了公元777年,也就是唐大曆十二年,這年三月份,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權奸、頂尖等級的貪污犯、官居一品而權力勝於帝王的宰相元載,終於被從人生的巔峰揪下來了,在萬年縣,臭襪子塞進嘴裡,將他生生地絞殺一一他喜歡的胡椒在此時沒派上中和襪子臭味的用場。他的妻子、兒子、身邊的心腹和在宮中的內線都被誅殺。然後,抄家。在長安城裡元載的豪宅大寧坊和安仁坊,以及祖廟的長壽坊中,抄出的財物數不勝數,其中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擺滿了最高法院大理寺院中的800石胡椒!

按唐時一石的重量來算,800石胡椒總重應為63456000克,也就是差不多64噸!可能即便像今天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超市,一個會計年份里的胡椒採購量大約也不會有元載的多。真是成了世界貪污史中一個極具黑色幽默意味的無人打破的歷史記錄。

所以宋代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如是嘲諷:臭襪終須來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這種貪污,因為胡椒是奇貨可居的壟斷商品,它耐儲存,也不會貶值(當然不能放到今天),所以他從經濟角度考慮,便囤積了這批「奇貨」,事實上如果當時這批貨在歐洲,他早就成了全球首富了!

所以有論者這樣調侃道:「元載,這個自以為精明,自以為幹練,卻是天底下最傻帽兒、最弱智的貪污犯,其所貪的六十四噸胡椒,就成了千秋萬代沒完沒了的話柄。只要中國有貪污犯和貪污現象,就得把他從胡椒瓶里拎出來示眾。如果他活著,這傻瓢會連腸子都悔青了的。」

但這事兒也說明了當時胡椒改變了中國人的財富觀念,把胡椒與財富等同起來了。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胡椒成為十字軍東征的動力之一

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十字軍東征的動員大會。他用上帝代言人的口氣鼓動說:

「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遠征吧!」「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予以色列後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樂的天堂。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抱著孩子的屍體,悲痛欲絕。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

烏爾班二世還信誓旦旦地承諾,如果參加遠征者死在途中或戰場上,那麼生前所有的罪愆都可以獲得上帝與教庭的赦免。

儘管在烏爾班二世演說時風雪悄悄地從天而降,並且越—廠越大,在場的人員卻隨著教皇激動人心的鼓動而熱淚盈眶,或熱血沸騰,全體沉浸在向東方進軍之後靈魂得到救贖和大撈一把的幻想之中,他們彷彿在灰濛濛的天空里看到縷縷陽光,彷彿聞到了胡椒衝天的香氣。難怪當教皇煽動性的演說話音剛落,在場者異口同聲地爆發出「如主所願」的呼喊。然後爭先恐後地向神職人員領取一方綉有紅色十字的布制徽標掛在自己的臂上或胸前,作為「走上主的道路」的標誌。

第二年春,第一支「十字軍」出征了……

只恨胡椒不能當飯吃

胡椒的神話一直在歐洲上演,到了公元1124年,蘇格蘭國王去拜訪英格蘭國王時,每天都要吃下去至少兩磅胡椒,菜肴里有胡椒,湯汁里有胡椒,連上帝也不能容忍的是:連葡萄酒都用胡椒粉重熬一遍。不吃可不行,因為是國王嘛,所以得講品位。什麼是品位?胡椒就是品位!

胡椒性熱,一旦吃多了難免會上火,這麼不要命地猛吃調料當然免不了會上火,相信當時時尚人士與國王、貴族們滿臉痘痘、一嘴口瘡。只不過大家都上火,只有你不上火,要多丟人有多丟人哪。

胡椒太貴了,所以民間甚至用它代替金銀來記賬,它也可以用來置土地、辦嫁妝,甚至用來買下一座城市。許多君主以胡椒粉的重量來估定其稅收。所以在中世紀,一般用「胡椒粉袋」來形容肥胖的大財主。

更有意思的是,那時候胡椒粉、生薑、桂皮和樟腦都用藥劑師的天平來稱量,稱時還要緊閉門窗,戴上口罩,以防止昂貴的顆粒會被風吹走或被自己的噴嚏噴掉。

麥哲倫與胡椒

當大航海家麥哲倫穿過棉蘭老島與萊特島間的海峽之後,在香料群島泊錨的第一個島嶼叫利馬薩瓦,這個國家的國王接見了他。有個叫皮加費塔的記錄者描述了國王和王后穿著中國絲綢,用埋藏了50年價值愈加昂貴的中國瓷器吃飯的場景。他們房子中掛著絲織的窗帘,擺設著瓷器裝飾晶。他們用正孔的中國錢幣作為交易貨幣。

皮加費塔也描述了麥哲倫與利馬薩瓦國王見面的情景:麥哲倫向他展現了航海圖和指南針,告訴他自己是怎樣發現他穿過的海峽的和到達這兒用了多長的時間。國王大為佩服。麥哲倫向國王展現了描繪海峽和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的海圖。

麥哲倫的收穫是什麼呢?胡椒!當麥哲倫回國時,他的船上裝載的可動用的胡椒接近26噸。當胡椒出售時,價格是他在香料群島購置時所付價值的l萬倍,產生的利潤足夠支付整個航行,這不能不讓人驚嘆。

像愛情人一樣愛胡椒

發現了美洲,發現了香料群島,歐洲那廂又為胡椒大打起來了,1499年,荷蘭人為了搶奪西班牙人從印度帶回的胡椒,曾發生一場大海戰,數以千計的人在爭奪胡椒的戰鬥中喪生。

而到了十七世紀,歐洲人還在為胡椒殺來殺去。野心勃勃而希望能掌握海上霸權的克倫威爾為了建成強有力的海軍而使出全力,終於在l 6 51年讓英國發布了所謂「航海條例」:凡是進入英國的貨品,必須由該產品生產國或英國的船來運送!

眾所周知,荷蘭這塊巴掌大的「世界的屁股」不是製造商品的生產國,而是從他國運來商品再轉手倒賣出的「貿易國」,尤其是東方的胡椒幾乎都是由荷蘭的船運送。

英國原本一直是這些產品的重要市場,對歐洲人必備的胡椒來說,如果按照航海條例應該是由生產者印度尼西亞的船來運送,荷蘭的船只能運送荷蘭生產的物品。事實上這是要堵住荷蘭生意人的財路,等於跟向荷蘭宣戰沒什麼本質區別。

荷蘭吞不下這口氣,英國發布航海條例之後,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戰爭終於爆發了!這就是英荷戰爭。中世紀歐洲的歷史簡直是一部胡椒史!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76年訪問美國時,在紐約的一家教堂里接受了279顆胡椒,以此來象徵償還自英王威廉三世以來美國所欠的租金——這意味著胡椒終於徹底地退出人類財富與戰爭的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