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金剛經中的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金剛經》短短五千言,當中有很多處地方提到這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裡,我自不量力,大發妄語,來嘗試著談談,這四相到底是什麼?
我相:
我相與「我」關聯是非常密切的。
什麼是我呢?
佛經有無數的地方提到要修無我。不僅要解脫「人無我」,還需要解脫「法無我」。
但仔細看佛經,就會發現很奇怪的事情。佛祖他老人家都在經典中說到「我」。
要理解這個問題,看《金剛經》就能明白。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如是說: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我,每時每刻意識到的我,加上無意識之時的我。都是不一樣的。
說「我」之時,要分三種情況:
1、說我,代表法身。
2、說我,代表報身。
3、說我、代表化身。
我們凡人時時刻刻說的「我」,代表的是平時日常使用的這個報身。
而法身、化身時刻都在,也都時刻都在用,不曾遠離,只是我們凡人不知而已。
眾生同體,法身同一。所有人、包括凡人、菩薩、十方三世所有佛、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
所以,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有在談報身的時候才有。
談法身之時,不會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說,只有我相。我相即是非相。
談化身之時,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需要有,就能有。無需有,即變無。
所以菩薩、如來化身為人,而人不知。
說到這裡,應該很明白了。雖然佛經到處談無我,但這是為了讓人理解什麼法身本體,讓人能夠修證體悟法身而設的話語。
至於日常生活當中,需要有我,還是需要無我呢?
若是未理解為什麼會有「有我無我」之說,而直接單選其一,那就真的執著了。這是法執。
相當於未解脫肉身障礙前,另外給自己加了一層法執。禪宗說這叫:頭上安頭。
若是完全理解之後,再單選其一,那就是菩薩行。
若是理解有我無我,並且在處世應對當中運用自如,毫無粘滯。那就是如來行。
人相:
眾生都是法身的化身。
若化身明識法身,這是菩薩如來行願,願力所化身。
若化身不識法身,便會起我相,這就是報身。
然而,報身也是法身所化,如何會不識法身呢?佛說識也空,法也空。眾生本來是佛。
報身起我相之別,有我相就有非我相。這就是人相。
眾生相:
法身起用,法身無相,是為法相。
有相即是眾生相,化身、報身皆是法身所化。
所以,眾生相,人相,也是我相。這個我相是法身相。
我相、人相,也是眾生相。這裡說的我相,是報身所執的我相。
壽者相:
每本佛經開頭,都是「一時」,在佛學眼裡,世間哪來時間之說。
有我相的執著,才有時間。才有壽者相。
壽者相就是連續的識別,然後把多個相執著識別為一相。
上面這話,有些難懂。其實也很好懂。這一刻我的身心,不完全是下一刻我的身心,兩者有微細的肉體差異,有極大的心念差異。
為什麼還要認為兩個時刻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呢?這就是壽者相!
若是有人執著時間與連續識別誰先誰後。嘿嘿!要把同一個東西拆成兩個來比較嘛?
為什麼法身無相呢?
凡是相,皆有空間,有空間,才有執著。
若是法身有相,那麼先有空間時間呢?還是先有法身呢?
但法身存在於所有空間時間當中,法身又包括所有空間,時間。所有相都是法身所化,所有眾生都有法身。
所以法身無相。
這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解釋。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已無為法而有差別!
不僅僅佛經有這四相,其他文化也有類似的說法。
比如論語當中的這一段: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儒學當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
若是修身有所得, 要出來做事。那就如上句孔子的答話,走君子之路。
這是四相最簡單直白的表述:我就是我相、他人就是人相、百姓就是眾生相、做事要時間就是壽者相。
若是修身有所得,走教化之路,那就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理念。
如論語先進篇的曾點: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TAG:無功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