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傳統《老匠人》正在逐漸消失

那些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傳統《老匠人》正在逐漸消失

你記憶中的鄉村是否有這麼一群人,偶爾點亮我們的記憶。

他們或帶著簡單的行頭,走街串巷、扯嗓吆喝,或安靜坐在小作坊中,沉醉於手裡的活兒……他們看起來樸實無華卻個個身懷絕技——他們是鄉村手藝人。

傳統的老匠人快被社會遺忘,手工技藝正在指尖慢慢消失,要留住手藝,留住文明的記憶

扎笤帚

一種古老的手藝縛笤帚。小時候家裡清潔工具都是這樣純手工製作的,材料嘛,純天然的,無公害,低碳,村裡的人都知道,就用黍子秸稈,先將秸稈用水打濕,以增加韌性,那時候時不時會有這樣的手藝人來村裡製作笤帚,一般一待就是一兩天,村裡人需要笤帚的都集中做一次!現在村裡這樣的手藝人也不多見了!都開始用塑料和機制的笤帚了!

貨郎擔

貨郎擔,讓我記憶猶新啊,那時候聽見撥浪鼓聲音就往外跑,總是要在貨郎擔那裡淘買點心愛的玩具之類的,那時,貨郎擔走遍了農村的每個角落,給我的童年留下了無限的回憶,也使大人們難以忘懷。貨郎擔的東西不多,卻深受農村男女老少的青睞和歡迎。雖是一些針線、糖果、紐扣、紅頭繩、髮夾、指甲刀、衛生球、雪花膏等農村人常用的東西,但對當時落後的農村來說已經是足夠豐富的了。那時候貨郎擔的商品不僅可以用錢買,還可以用破爛兒(塑料鞋底子,破鍋破盆等)換購。

磨刀匠

他們的行頭簡樸之極,一條扁擔,一頭是一張上面綁了磨刀石的條凳,一頭是其他零碎的物什。如果有人家裡的菜刀鈍了,拿到家門口,磨刀匠就會利索地把凳子解下來往門口一停,扎穩步弓起腰哧哧地磨將起來……你對這個古老的手藝是否還留存著記憶:在某個清晨的迷夢中聽到磨刀匠山高水長、帶著濃重鄉音的吆喝聲。

鋦匠

專門「鋦鍋鋦碗鋦大缸」的人被稱為鋦匠,就是把瓷器、陶器等破損的地方鋦合在一起。農村資源匱乏,人們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一些鍋碗瓢盆破了就拿去修修補補將就著用。而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過去碗破了不捨得扔、補補繼續用的日子已經遠去,「鋦匠」這個古老的行當也漸成絕唱。

篾匠

俗語有言:「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曾幾何時,製作竹器就是個鐵飯碗。因為經過手藝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子就能夠演化成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諸如圓圓的篩子、小巧的竹籃、結實的籮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塑料製品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所幸,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

納鞋底——媽媽的千層底最難忘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鞋底製作工藝。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納鞋底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人們渴望時尚,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面對大工業時代,無懼冰冷機械,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每一件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之中。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於心,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畫糖人——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這樣精緻且帶著餘溫的「藝術品」,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彈棉花——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造老秤——憑心而論,公正嚴謹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的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鐘錶匠——從小很佩服這眼皮的功夫

修鐘錶的手藝,就像繡花那樣,得靜心,得細心,才能讓時間不快不慢。修鐘錶的手藝人懂得時間的意義,準時出攤,準時收工,他的靜心細心,不緊不慢。

他手中碰觸與撫摸的物件,是呼吸的,是有生命的。就像那些鐘錶,之所以能夠不快不慢地行走,肯定得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是它揭示了時間的奧秘與價值。前段時間很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紀錄片中就講到了師傅修理鐘錶。

剃頭匠——溫柔的一刀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還有一些人,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總有一種整個人都煥然一新的感覺。

老裁縫——難忘的縫紉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曾經是中國尋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能夠擁有一台縫紉機,絕對是一種體面和榮耀,絕對是富有的象徵。

穿針引線、縫衣織布原本是中國婦女的本職,一手好的針線活曾經是家庭婦女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女孩們出嫁,如果能夠向男方要到一台縫紉機做彩禮,那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身價了。

修鞋——修修補補的記憶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修拉鎖、修鞋子、補雨傘,老匠人所做的工作,跟她們掛在嘴邊的話一樣,「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現在的年輕人又能體會多少?

曾幾何時,這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家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這些手藝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而手藝人則憑著自己的絕藝和行走江湖的一聲聲吆喝,走千家,串萬戶,為人們帶來方便。這種溫情、儉省、慢速的生活在今天來看,似乎已不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都熱事 的精彩文章:

TAG:古都熱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