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安人餐桌上普普通通的一道菜,卻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近1000年……

江安人餐桌上普普通通的一道菜,卻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近1000年……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 ......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與友人書》

明麗芳鑒:

自五月遽晤一別,今半載矣!余此次來川,望在結束研討會議之閑時,能食得苦筍,以體公昔日被貶在戎酷嗜苦筍之意。且不枉此行焉!

倘能親臨戎州,得卿作伴,訪公昔年在戎之遺迹,必有所興懷,亦不負為公之裔也!先此書達,以明余意,念卿當能明吾此心,乃無所失,不甚切切!

再拜!

逸仲 頓首

丁酉冬月於南粵羊城

就是這封信件所中提到的江安之行,後雖未成行,卻因一碗苦筍,黃凱老師寫下了一篇佳作《後苦筍賦》。先不說《後苦筍賦》,也不說黃凱老師何許人也,我們必須先說《苦筍賦》,因為與江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書《苦筍賦》,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苦筍賦》,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所書,書於元符二年(1099 年),原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此帖筆勢遒勁,中宮斂結,長筆外拓,英俊洒脫,顯示出山谷縱逸豪放的雅韻,並充分發揮傾側的動向美感。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公元1045年-1105年)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分寧(今修水)人。為北宋著名詩人,開創江西詩派,著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於書法著稱,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據稱其書初學周越,後轉學王獻之、張旭、懷素、顏真卿等人。縱橫奇倔,波瀾老成是黃氏書法特徵,與傳統規範大相徑庭。宋徽宗曾說:黃書如抱道足學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鉗上下,無不自如。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山谷書法對當時及後世影響很大,受到極高的評價,為北宋四大家之一。

北宋.黃庭堅《書杜甫寄賀蘭銛詩》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黃庭堅與宜賓、江安的淵源

紹聖元年(1094年)十二月,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移黔州安置。三年後,其姨表兄張向提舉夔州路常平。膽小怕事的張向,竟然主動奏請謫徙山谷,恰中奸人下懷,遂而「為避親嫌,再移戎州安置」。元符元年六月,他與胞弟黃知命兩家人,一起來到屬於潼川路的戎州,即今四川省宜賓。宜賓美酒慰藉了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專家認為,宜賓是黃庭堅悟筆長藝的發祥地,是山谷道人書法創作的分水嶺,是黃氏詩風成熟的標誌區。自古「夷漢雜居」的宜賓,而黃庭堅的到來則為宜賓增添了文化底蘊。他回報宜賓的,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財富:10餘處至今尚存的遺迹、55首寫景狀物的詩、13篇文採風流的文、17首抒情達意的詞、6篇贊酒寄興的賦頌、200餘隨筆應酬的信札、88件有跡可尋的書法。特別是其畢生書法精品幾乎都出自宜賓,如《苦筍賦》《諸上座帖》《蘇軾寒食詩跋》《牛口庄題卷》《劉禹錫竹枝詞卷》《題龐居士寒山子詩》《題張大同卷》《花氣熏人帖》等,均屬國家一級文物。

黃庭堅之子黃相在江安娶妻

據史料記載,黃庭堅還在今天宜賓的江安娶過兒媳!而且,其至今仍在延續的血脈,全是由他的兒媳——石氏小姐一脈相傳、長盛不衰的。這個姻緣還得從頭說起。姻緣自古前身定,既是親緣,也是善緣。元符二年春,黃庭堅的表嫂——其外兄張祺的夫人史炎玉,率子張協自雅安來戎,乞作張祺墓志銘,黃相的姻緣由此生髮。

石氏小姐的父親石信道,就是瀘州轄區江安縣的知縣石諒,眉州眉山人。其時的眉山,蘇、史、石、程為四大望族,互有姻親,史炎玉與石家也是親戚。一來二去中,史氏便成了黃石二家的媒人。從代作和詩起,石諒便經常與山谷在戎州相聚,最後終成惺惺相惜的倆親家。

黃庭堅對這門親事是滿意的。這從黃庭堅35代孫黃君在上海圖書館發現的海內孤本《鳳墅帖》中的《介卿帖》可見一些消息——介卿少公十七弟:「寄惠虢石研屏、筆研匣皆雅物,愧無以為報也。庭堅比為小子相定娶江安知縣石諒通直之女,附廟後成納,便攜之歸耳。石君有文學,能官,與人有始終,家世在眉而此君無眉體者也。公見愛如兄弟,故詳及耳。庭堅頓首。鮮自源不憂饑寒,而憂齋堂之未基,此所謂措大者耶?」 這是1101年初黃庭堅收到表弟張祉贈物後的復緘,表明非常樂意與石氏聯姻——這也是黃庭堅江安娶兒媳的鐵證!不僅《黃庭堅全集》已經錄入,其他文字還可旁證。如《山谷別集·卷五》有《定石氏書》言說此事;寫給蘇轍的《與蘇子由書》也云:「小子娶石諒之女。蒙齒記,感激!感激!」

關於黃相與石家小姐完婚之時,有兩種說法:或在元符三年的七月之前,或在當年臘月至次年正月之間。因為山谷五月得知復起,隨即為子完婚喜上加喜,自有可能。但其宋代新都弟子任淵《山谷年譜》卻說:「十二月發戎州,過江安,為石信道挽留,遂作歲於此。石諒……女嫁山谷之子相,是歲十二月成親。」此條內容也見於山谷《與杜拙翁書》。

黃庭堅東歸(離開江安)

黃庭堅「東歸」是在歲尾年頭。從《諸上座帖》跋「元符三年十二月癸卯,將發戎州。舟人湯瀦賽武侯,久之不還,艤船鎖江亭下書。」黃子耕《山谷先生年譜》引《所書梁甫吟後》「是日(十一日,癸卯),天大寒,留滯追送之客廿許人在江滸。」又引《題東坡大字》雲,「元符三年十二月甲辰(十二日)夕,天下雪而大寒」等可知。山谷離戎,是在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乙巳)。

之後,「江南黃庭堅自僰道蒙恩放還,元符三年十二月道出江安,江安宰石信道以親親見留作歲」。(見山谷《瀘州中壩葛氏竹林留題》)其間,「建中初,魯直自僰道還,過邑,宰石諒同游此亭(偶住亭,在江安縣之對),書《琴操》,後改渡瀘亭。」(見《蜀中名勝記?江安縣?勝覽》)正月辛未,山谷在偶住亭再書《此君軒詩》贈追送於綿水驛的簡元。明代王禕從《此君軒詩跋》考證,時為正月初十。從山谷《與人簡》謂「十二日即行」,以及《山谷刀筆?與東川路分武皇城樂共城》九首之一「本欲初十日下瀘州,以信道至留,十二日即行矣」等判斷,山谷離開江安即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十二日。

黃庭堅離開江安之後,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

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湋護其喪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謚「文節」。

新 竹

北宋 .黃庭堅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作為花中四君子,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王子酞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樸實直白的語言,顯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宜賓人愛竹,最早追溯到北宋時期,家前屋後大多植有竹子,夏日閑庭中,翠竹依階低吟,涼風習習;秋月如霜,好風如水;寒冬時節,挺拔勁節,清翠欲滴;而春日之際,雨後春筍破土而出,成為農家餐桌上一道山筍野味。這種野菜質地脆嫩,鮮美含汁,相傳在北宋時期當地人稱這種筍吃不得,吃了精神萎靡,身體瘦弱。

黃庭堅時雖被貶戎州,卻全然不顧,並且認為,不自己親自嘗試一下,聽憑別人亂說,是下士,也就是修為、智慧最差的一等人,另外又分兩等,中士與上士。毫無疑問,黃庭堅為此事也有些許得意,認為自己非上士莫屬,他立刻又聯想到李白的詩句,「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與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有點類似,前者是故意不說,後者是難以言傳,從這道一千多年的鄉土菜中,似乎都能窺見黃庭堅的俏皮,將簡單的苦筍比喻成忠臣賢良之士,又在認識外物中得到一次感悟,真是感嘆這樣的大書法家,大詩人,在他們眼裡,無處不美,無處不詩意淋漓,因此而成就了這篇流傳百世的《苦竹賦》,也讓這道山筍野味從此得以端上百姓餐桌,成為一道美味佳肴。

《苦竹賦》

北宋.黃庭堅

余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詞曰。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鍾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玫之與夢汞。又安得與之同年。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嘗與之下。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

《苦竹賦》與《後苦竹賦》

中間相隔了918年

《後苦筍賦》

黃 凱——黃庭堅第34代孫

昔吾祖山谷公,因台諫攻訐,遭貶置黔,後徙戎州。其在此間酷嗜苦筍,感而作《苦筍賦》一文,並大書之,得以流傳後世。余嘗讀此賦,甚心喜焉,而時念先祖之德。公受讒離朝,非其不善為官之道,實乃心性使然,不欲以同污爾。較東坡之曠達,當可並驅。

歲丁酉之冬,余得閑至蜀,嗟平生初臨此地,甚奇之。雖與公昔年貶謫之處,相隔百里,猶可身心俱在焉。因公嗜食苦筍,故余未至蜀前,嘗謂友人曰:「此行吾必食苦筍,以體公當年食此物之美味也。」友答曰:「此易事爾!」至蓉日,友親為烹筍以待。席間,問余曰:「筍味如何耶?可得見汝祖山谷公食此物之情景乎?」余曰:「甚妙!想公初食此筍,亦必拍手稱讚矣!」友笑曰:「汝祖山谷公食此筍後,而作《苦筍賦》。兄或亦有所感而賦耶?」余惶然,曰:「公之神筆,非吾等後輩所能企及也!」友大笑。因不辭鄙吝,願得一試,其詞曰:

余慕公之神采,書之蒼勁,凡見公之作,未嘗不嗟嘆也!感公之詩文,同子美為儔儷;念公之法品,與東坡相併馳。公受邪讒,貶離朝廷,遠赴邊所,不改心性。是以修身養氣,而可名顯丹青。在黔而士民愛戴,徙戎而吏紳尊敬。閑暇之餘,與士子曲水流觴;遊憩之際,題妙筆滿目琳琅。賢士多舛,猶不墜青雲之志;君子登高,乃激發靈感之源。比之遇小挫而自棄,稍不意而萎靡之人,豈可同日而語焉?

今食此佳肴,同公之贊妙。筍因小苦,及以成味;國有良才,用以盡效。若盛世皆得其賢,足以使國泰民安。今友人殷勤相待,猶昔日戎士之待公,食之相似,而人之不同。蓋小隱與世無爭,中隱匿於市井,大隱而在朝廷。以公論之,則其為中隱之士爾。白樂天云: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黃凱,字逸仲,又字逸旋;自號江湖浪子。1991年5月生,江西省樟樹人,系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第三十四代孫。現任清江青年詩詞家協會主席、清江青年詩詞網(博)主編,系中國辭賦家協會會員、中華青年詩書畫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年詩賦家協會副主席。

黃凱老師與吳明麗老師(宜賓江安人)既是當年同窗校友,也都是中國青年詩賦家協會副主席,故藉此次中國詩賦文化與傳承研討會之際,欲走宜賓江安尋訪先祖山谷公足跡,雖時間倉促,未能成行,卻因這一碗紅燒苦筍,留下佳作《後苦筍賦》,而為江安的歷史文化和竹文化再添佳話。

中國詩賦文化傳承與發展(四川——巴中)研討會合影

成都望江樓合影(右一為黃凱老師、中間為吳明麗老師)

圖為黃凱老師在成都

一碗紅燒苦筍

在成都,吳明麗老師親手做的這一碗紅燒苦筍,讓黃凱老師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佳作《後苦筍賦》。

附:黃凱簡介 黃凱,字逸仲,又字逸旋;自號江湖浪子。1991年5月生,江西省樟樹人,系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第三十四代孫。清江豪韻賦派創始人、清江青年詩詞家協會第一發起人、首屆「優秀青年辭賦作家獎」得主。

自幼秉承乃祖黃庭堅暨江西詩派家訓,愛好古典文學,多年來研究創作詩、詞、曲、賦、聯等作品,形成了豪放奇峭、聲韻協和的藝術風格。代表賦作有《江西南昌(大宇)職業學院賦》、《江西財經大學賦》、《北京月季賦》、《葯都·樟樹賦》、《忠臣良將賦》等,代表詩詞作有:《賀新郎·煙鎖珠江岸》、《賀新郎·再讀三國》、《滿江紅·處暑節氣有感》、《八聲甘州》、《極相思》、《金縷曲》等詩詞作。著有詩文集《逸仲集》、編有《清江歷代詩詞選輯》。

現任清江青年詩詞家協會主席、清江青年詩詞網(博)主編,系中國辭賦家協會會員、中華青年詩書畫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年詩賦家協會副主席。

附:吳明麗簡介 吳明麗,又名吳姍姍,筆名瀟湘雨竹,號冷香閣主,1990年3月生於四川宜賓。現任成都朝陽學校國學、語文教師。作品散見於《清園》《朗園》《中國辭賦》《星月文學》《詩賦隴南》《七韻》《詩友賦誼》《思無邪》等書刊網報。在首屆中國青年辭賦論壇中獲「辭賦創作突出成果獎」,古詩《江晚》獲「江西明珠穀雨詩會」二等獎」。系成都薛濤研究會會員、中國辭賦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詩賦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青年辭賦學會理事、清江詩詞家協會副秘書長。

【後記】吳明麗老師把黃凱老師的《後苦筍賦》發給我時,心中有幾許惴惴不安,擔心自己的水平有限,有失所望。但是無論如何,自己都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對於宜賓來說,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對於江安來說,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撥開歲月的塵封,既可還原真實的歷史,又能挖掘豐厚的底蘊,也會找到文化的價值。

希望黃凱老師有機會親臨江安,屆時吾等江安人定以百竹宴款待,陪你在塵封的記憶里,在從前車馬很慢里的江安,在一碗苦筍的味道里,尋訪山谷道人的足跡......

手 挽 手 資 訊

有溫度 有深度

這裡有你想要的

編輯:柯楓 責任編輯:王雨 校對:熊小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