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武則天的迷信思想幫助了李姓奪回帝位?

為什麼說武則天的迷信思想幫助了李姓奪回帝位?

唐載初元年(690),「聖母神皇」武則革唐命,改國號為周」,從此她正式當上了大周皇帝,建立了武氏政權。由於皇帝的姓氏改了,在讓誰當繼承人的問題上,就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困難。

武則天登上帝位

武則天共生有四個兒子,其中被武則天親手殺了兩個,當時還活著的是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李顯即中宗,高宗死後做過兩個月的皇帝,後來被武則天給廢了,貶為廬陵王。李旦即睿宗,繼中宗之後做皇帝。武則天改唐為周之後,李旦的皇帝也自然做不成了,他被「降為皇嗣」,「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太子,還賜姓武。「皇嗣」表面上看也有繼承人皇位的可能,但畢竟不是太子,不能算做正式的皇位繼承人,但在待遇上和太子又相同,具有候補太子的意思。如果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為皇位繼承人,那麼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武氏大周朝,最後又要交還給姓李的,那她這麼多年的心血就等於白費了。傳給武家的人吧,姑侄之間總比不上母子那麼親近。況且武則天十分迷信,她相信人死後是要變成鬼的,而且鬼還必須吃東西。如果讓武家人繼承人皇位,她死後作為姑媽是不可能進入武家太廟,進不了太廟,就是要做餓鬼了。因此,她的侄兒武承嗣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時,武則天堅決不答應,還狠狠地教訓了王慶之。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終於下定決心,在聖曆元年(698)將李顯召回東宮,正式立為太子。皇嗣李旦仍封相王,解決了皇位繼承這個大問題。但同時,她又讓武家人擔任朝中各種大小官職,以此來鞏固武氏家族在朝中的權力與地位。這樣她的苦心也算沒有白費。她還擔心李、武兩家不能和睦相處,有意識的讓兩家通婚聯姻,試圖親上加親。同時她還讓皇太子、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暨等李武兩家的重要人物「立誓文於明堂」。這些舉措,都是武則天有意的安排,想把李、武兩家融合成一體,形成一個以李氏居虛名,武氏掌實權的李武政權。

唐中宗李顯

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

皇位在上面高高懸掛著,伸長脖子的李、武兩家之間的矛盾就不可能解決,因為直接牽涉到各自的命運和前途,雙方之間的矛盾就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為了確保自已歸西後,李、武之間不發生流血衝突,形成子為天子,侄為實權的政治格局,武則天在年邁多病的情況下,引用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助理朝政,居中調和子侄之間的關係。按理說,武則天這樣處心積慮的安排,總該天下太平了。只要武則天死後將皇位傳給皇太子李顯,天下還是回到李姓手中。殊不知,武則天重用張易之兄弟,很快就造成了第三股勢力的出現。因為張易之兄弟出身於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出身於山東地區的世家大族,又頗受恩寵。所以在政治上有著很大的號召力。二張與當時許多官員都有著密切關係,有些官員還當過宰相。當時的朝臣們見武則天已老了,就自然而然的為自己的後路著想,從而形成了擁李派、擁武派和附張派。隨著二張的勢力逐漸壯大。他們與李、武兩家的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

武三思

晚年的武則天

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在長生院養病,二張伺候左右,朝中官員都看不到武則天,當時就有人說二張有意謀反。但武則天並不予理睬,太子和朝臣們因見不到皇帝,十分擔心二張從中作梗,使李、武兩家的江山不保。二張雖沒有資格謀求皇位,但他們確實不得不擔心有朝一日武則天一死,自己失去靠山後的處境。因此只好早作打算。所以一時間,朝中呈現出一派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很快,政變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宰相張湅之等人爭取了掌管禁兵北門任守衛20餘年的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又聯合了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和武三思,於神龍元年(705)發動了政變,剪除了二張的勢力。由於二張和武則天沒有絲毫防備,加之武氏諸王與二張有一定矛盾,所以在政變過程中全都是按兵不動,政變進行的非常順利。正是由於武則天的迷信思想才給了李氏家族謀取帝位的條件,最終導致二張被殺,武則天被逼下台。

本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蜜蜂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順治成功即位體現出多爾袞智謀過人,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TAG:歷史小蜜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