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躺著都能賺錢,誰會跪著賺錢?

如果躺著都能賺錢,誰會跪著賺錢?

上海的互聯網困境

當2001年,易趣領導電子商務潮流的時候,馬雲的淘寶還需要再等2年才會出現,支付寶還要等3年才出現。

當2003年,創辦僅4年的攜程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百度還在和Google死磕中,圖片搜索,新聞搜索,百度貼吧也才剛剛上線。

當2004年,陳天橋創辦的盛大網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騰訊才剛剛推出自己的QQ遊戲,切入遊戲市場,嘗試從VIP服務中收取一點點費用。

當上海本土互聯網企業混得風生水起,上市敲鐘的時候,今天中國互聯網巨擘BAT們還在苦苦掙扎。如果那個時候有人跳出來質疑上海究竟有沒有錯過互聯網一定會被當成神經病的!

然而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中上海本土的互聯網公司逐漸沒落了:

易趣在淘寶的免費攻勢下是第一個倒下的。

盛大在騰訊和網易的圍攻下,盛大遊戲退市了,陳老闆主攻投資。

攜程在去哪兒的瘋狂進攻下,攜程和去哪兒合併,百度成為大股東。

所以最近有一篇文章《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在朋友圈中大範圍刷屏,文章很明顯存在主觀臆斷的問題。雖然大家都看到了上海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但是如果僅僅歸結于海派文化和企業家是完全不科學的。以至於讓上海互聯網企業百姓網的夫人怒斥作者,申明百姓網CEO根本沒有換老婆。

百姓網創始人夫人的控訴

上海可曾錯過什麼機會?

如果看看上海的創新企業的歷史,上海怎麼可以說錯過了什麼呢?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哪裡少了?

不信你數一數,億唐,51job、世紀佳緣、榕樹下、起點中文、安居客、百姓網、易迅、一號店、verycd、東方財富、快錢、格瓦拉、土豆網,PPLIVE、驢媽媽,musical.ly,美味七七……光有點名氣的就一大票了,不知名的就更加是烏央烏央的啊。人才、資源、信息、渠道,樣樣不缺,哪一次互聯網的大潮,能錯過呢?

即便是今天,上海的互聯網初創企業數量依然不算少:

上海10億美元估值(獨角獸)互聯網公司也是蠻多的

可以說上海不僅僅沒有錯過任何機會,往往還是開了業界先河,可能還獨領風騷好幾年,只不過在隨後的競爭中往往被競爭對手超越了。但如果把這種現象歸結為企業家個人不夠拼,享受生活,小富即安,這是不對的,一兩個有可能,但是大面積都這樣,是不太可能的。

躺著都能賺錢,誰會跪著賺錢?

上海歷來是中國和國際接觸最多,接受新事物最早的城市。所以很多機會都不會逃過上海的法眼。

對於企業來講,這些佔盡先機和渠道的公司,只要模仿或者控制一些關鍵性資源,就能比較好的盈利。在商業上,不需要,也沒有動力去投入大量資金去投入研發提升效率,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去革自己的命。

易趣主導電子商務的時候,馬雲的淘寶還不知道在哪兒呢。易趣2000年就融資了2760萬美金,比軟銀投阿里的只多不少。易趣掙錢方式也容易,學EBay收收商家的費用就好了。這個錢好賺!如果要他們投入巨額資金去做支付寶類似產品,肯定會被當成腦子壞特了。

盛大,九城也一樣,只要拿到國外優質的遊戲資源,代理代理國外的遊戲,躺著就能收錢,而且還是很多錢。以至於盛大遊戲退市的時候,拿的出手的還只是《傳奇》。

攜程雖然叫網路科技公司,但看著像個旅遊業務公司,再仔細看其實是個保險公司。攜程在梁建章回歸之前,基本沒有什麼技術研發團隊的。

賺錢太容易了,你告訴我為啥要需要投入資金去搞研發?性能不行了,加機器唄!

這種政策我也不知道是害了創業公司還是幫了創業公司。

如果公司過早進入躺著賺錢的狀態,就會忽視掉核心技術的重要性,甚至完全沒有核心技術。時間一長核心技術就會慢慢被超越,活力也會慢慢消失掉。當那些背靠資本,技術效率追求極致的公司衝殺過來時,躺著賺錢的公司,如何應對??

就拿攜程vs去哪兒的例子看,當去哪兒作為攪局者進來之前,攜程沒啥像樣的競爭對手,那時候利潤也是可以的,說是躺著掙錢也不過分。但是以技術和效率見長的去哪兒殺進來的時候,攜程的利潤很快消失,然後變成虧損。幸好攜程的資本運作水平可以,2016年合併了去哪兒了,代價是百度成為攜程大股東。

而很多躺著掙錢的公司就沒有攜程那麼幸運,當利潤消失之後或者虧損大幅擴大之後,再去試圖變化,無論是市場還是資本方都不會給他們機會了,只能慘淡收場。

上海經濟的底色

互聯網企業,甚至整個新經濟對於上海而言從來都不是重點,屬於可有可無的行業,畢竟上海有大量可以躺著掙錢的行業。

第三產業:

工業:

這些數據很清楚地說明了上海經濟的底色是:國企,外企,金融,貿易,製造,裝備。

上海模式主要是政府深度干預、控制經濟,特別是政府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對外資的偏向性,對民營企業的歧視,上海經濟繁榮基本上是政府支持的產物。上海可以說是中國很多經濟問題的一個具體寫照。

在上海在現有的經濟結構下,還會繼續躺著掙錢很多年。畢竟就連香港這種"吃水面"的城市,GDP今年才被深圳超過(深圳2017年GDP2.2萬億)。

深圳幾乎從0開始,30年之內GDP過了香港。

作為一個城市,上海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絕對量也都是落後於深圳的。目前,新經濟占深圳GDP比重達40.5%,新經濟已經撐起深圳「半邊天」了。

而上海最大的稅收貢獻者居然是上海煙草,個人覺得這種犧牲國民健康為代價的產業是稅收第一大戶有點黑色幽默。而且我覺得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躺著就把錢賺了行業早晚都會消失掉。

一款桑塔納,一賣30年,舉世罕見。還是躺著收錢舒服啊。只有競爭對手打上門了,才有可能站起來,或者直接躺著進墳墓。

上海模式的危機

有一種聲音認為互聯網不就是買買東西,訂訂外賣,聊聊天,玩玩遊戲,亂鬨哄的。覺得互聯網經濟是屌絲經濟,很low,大上海不差這些東西!

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互聯網遠沒有想的那麼屌絲。互聯網技術及其背後的IT支撐技術是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現代物流,現代製造業的基石。而且這些新技術將會快速地滲透到各行各業中,革那些原來躺著賺錢公司的命。

舉個例子來講,電商的快速發展之後,產生了對物流的大量需求。從而推動了智能倉儲的發展,推動了IOT的發展。智能倉儲的需求,推動了機器人的發展。機器人的發展需求,推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而這些衍生出來的技術會很快擴散到其他行業中去革原來行業霸主的命。

如果等到必須站起來賺錢的時候才站起來,已經晚了。2017年上海的研發投入佔GDP比例已經落後於北京和深圳了。而且上海的研發投入主要是國企和外企,活力最大的私營企業研發投入根本沒法和深圳比。

上海研發投入佔GDP3.8%

在現在的城市競爭中,如果上海十年內不想被深圳超過,靠賣地皮,靠國企,靠外企都是沒啥可能的。只有真正大力投入研發,尤其是私營領域中高新技術的研發,壘高核心技術壁壘,結合上海的金融優勢,才有可能不被超越。否則歲月靜好的日子不會太長久。

結語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甚至是城市,躺著就能把錢掙了的時候,就是危機四伏的時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雅圖雷尼爾 的精彩文章:

TAG:西雅圖雷尼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