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繼《北灘的風》之後,北灘媳婦的又一力作《豆豆的情結》再獲稱讚!

繼《北灘的風》之後,北灘媳婦的又一力作《豆豆的情結》再獲稱讚!

吃早點時,盤子里還有一個點心,我問孩子吃不吃,小不點不屑地說:「點心有啥好吃的,我不喜歡吃。」我很生氣,「好吃的把你吃得脹著了。」

社會在發展,經濟在騰飛,孩子的物質需求日益膨脹,「再苦不能苦孩子」,做父母的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就不能缺。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學校門房掛了不少校服,問了學生也沒人知道自己是否丟了校服,紅領巾一條接一條拴在一根鐵絲上,像藏族的經幡,也無人問津,等到學校組織集體活動時,沒心沒肺的孩子才整得家長到處借校服。教室的講桌上有拾金不昧的孩子交來的鉛筆、橡皮也無人認領。還有的孩子乾脆打掃衛生時連同掉在地上的鉛筆、橡皮,從桌箱里清理出來的麵包、水果一塊掃進垃圾桶。

孩子們衣食無憂,豐衣足食,甚至錦衣玉食,還有多少懂事的孩子操心自己的衣食呢?

記得小時候,經濟落後,大家都窮,村裡上學帶著白面軟饃饃的都是家裡條件好的同學。大人整天都忙,為了不耽誤時間,幾乎每家都把蒸熟的混面饃饃掰開,放在篩子里晒乾,蒸發乾了水分,饃饃疙瘩就不容易發霉了。下地的大人以干饃饃為乾糧,上學的娃娃以干饃饃當早點。

娃娃們幾乎沒有零食,唯一解饞的是在鐵鍋里炒熟的豆豆。那時候村裡種的豆類只有黃豆,顆粒飽滿,圓丟丟的。

中午放學後,在還沒熄滅的灶火上搭上鐵鍋,捧一捧黃豆放進鍋里,一雙筷子在鍋底上攪動,起初鍋底溫度不高,黃豆也不翻騰,慢慢鍋底溫度升起來後,黃豆受熱,皮裂開一道縫,挨著鍋底的地方變黑了,一股香味從鍋口溢出來,筷子攪動的頻率也加快了,黃豆在鐵鍋里噼噼啪啪作響、跳躍,看火候差不多了,趕緊起鍋,將黃豆倒在碗里。

抓幾顆燙手的黃豆丟進嘴裡,舌頭還不能適應這溫度,只能用牙齒輕輕咬著,等不及黃豆涼下來,已經咬開了,一股香噴噴的熱氣從口腔直竄到了鼻腔里。

下午上學時,衣兜里裝上半兜黃豆,在上學的路上和同學分享,可是一件樂事;課前,大家追逐玩耍,總不忘一隻手緊緊壓住衣兜,玩到盡興時也會忘了這一茬,於是黃豆被撒出來,掉進黃土裡,雖然可惜,但只能喂鳥雀了。

過年時,最豐富的吃食也是豆豆。年前,母親會用黃豆換來些豌豆、大豆、扁豆、麻子,如果奢侈一點,還會換點油麥子。豌豆、大豆、黃豆用開水泡了以後就倒在磚地上,讓磚吸收水分。

第二天,在場上用土塊、磚塊支一個簡易的灶,上面搭一口大鐵鍋,鐵鍋里倒上事先準備好的細沙,先點火炒沙,沙子熱了,再倒上一碗豆子,用一把報廢的老笤帚來回撥攪。老笤帚炒豆豆是一種生活經驗,因為新笤帚會讓高溫燒了笤帚芒,煙嗆得人受不了,豆豆還容易鑽進笤帚芒裡面,生熟不均勻。而且老笤帚也彌補了筷子接觸面小的劣勢,成了最佳的工具。

豆豆在滾燙的細沙里翻騰,有時也會跳出鍋沿兒,等在旁邊的孩子趕緊拾起來丟進嘴裡,「熟了,熟了!」豆豆連同細沙一起被倒進鐵篩子里,搖晃幾下,細沙淌到篩子下的臉盆里了,篩子里只留下黃聰聰的豆豆。這樣炒出來的豆豆不管放多長時間也不會變硬,吃起來又酥又脆。

麥子、麻子是不能用細沙炒的,顆粒小,不容易和沙子分離開。母親炒各種豆豆得大半天時間,我們也幫忙拾柴、架火、篩豆豆。炒完豆豆,母親的臉被煙熏得像煤礦工的臉。

過年時,各種豆豆被攪和在一起,一個竹編的笸籮里裝滿豆豆,放在上房裡,等來拜年的人品嘗。我們家族大,人口多,初一早上來拜年的大人娃娃能跪半院子,等磕完了頭,麻利的娃娃們已經擠到笸籮跟前了,母親控制不了局面,趕緊把笸籮交給有威信的五哥,五哥端著笸籮,站在炕沿上,從年齡最小的開始發豆豆,一人一把,也有調皮的孩子,乘五哥不備,自己從笸籮里搶抓一把,五哥做一個打的姿勢,孩子溜了,豆豆也撒了,惹得屋裡屋外的人哈哈大笑。

二月二,炒干豆。過完年,豆豆也吃完了,孩子們正饞的時候,又到了炒豆豆的時候。二月二,已經開學了,一場豆豆盛宴讓孩子們對這個節日的渴望與年俱增。教我們的王老師拿一個小小的茶缸放在講桌上,進教室的孩子都要在這茶缸里掏一茶缸豆豆,班長負責監督,量完後倒在一個盆里。課後,王老師就端著盆兒回宿舍和別的老師分享去了,過幾日,王老師也會拿出來和我們一起分享。

這事擱現在,這王老師恐怕從上到下已經被扒好幾層皮了 ,但在那時候,我們敬畏老師,老師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誰也不追究老師的對錯,何況在大家都沒豆豆吃的時候,王老師將暫時儲藏的豆豆拿出來,也解了大家的饞,同學們感激王老師還來不及呢。

農忙時,我們在山腳下的麥地里幫王老師家收麥子,再把捆好的麥捆捆一捆一捆背到山上的打麥場上。王老師挑些沒黃透的麥穗,在田埂邊給我們架火燒麥子吃。麥穗燒熟了,我們把黑黝黝的麥穗放在手心裡揉搓,然後雙手來回倒騰,邊倒騰邊用嘴吹,灰、渣被吹出去了,手心裡只留下綠油油的麥粒,一把手按在嘴上,將一撮麥子都倒進嘴裡,滿嘴溢香,嘴上、臉上糊得黑兮兮的,但誰都不管這些,大家搓著、吹著、吃著,不亦樂乎。

自從離開家上學、上班,很少炒豆豆吃了,偶爾從家裡捎來些麻麥豆豆(麻子和麥子炒熟和在一起),吃起來還是回味悠長。不知現在的孩子童年裡會留下什麼樣的回憶?肯定沒有對一種食物如我們那般的渴望和深刻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河印象 的精彩文章:

TAG:黃河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