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吃雞,跨越大洋的史前共同嗜好——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被多少次發現過

吃雞,跨越大洋的史前共同嗜好——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被多少次發現過

可能因為文章太長長長,導致上一篇

給你五個農民,你能否在格陵蘭打出一片天?——在哥倫布之前,美洲曾被多少次發現過(4)

閱讀量慘不忍睹,

雖然有幾位朋友發來消息說上一篇是本系列讀起來最好的

(後來我自己倒是覺得還有很多地方像毛刺般炸眼,尤其是從電腦文檔粘貼時還少貼了一段……謝謝大家的包容和鼓勵)

請放森,這次篇幅較短,

或許能讓朋友們更有耐心讀下去。。

不過在的內心,仍然呼喚著幾個字——

我是正文的分割線

繼前幾篇推送之後,讓我們把目光從冰天雪地的格陵蘭轉到溫暖濕潤的南太平洋。

2009年BBC的紀錄片《南太平洋》向我們完美地展示了這塊湛藍的海域

眾所周知,太平洋(Mar Pacifico)這個名稱,於麥哲倫對首次橫穿的這片大洋給予他的風平浪靜的紀念,儘管他的船隊在這裡曾面臨著壞血病等嚴重威脅。由於他的壯舉,這片大洋在18世紀之前常被稱為「麥哲倫海」(Sea of Megallan)。

在完美躲避波利尼西亞諸群島之後,麥哲倫首先來到的是馬里亞納群島,但由於文化上的衝突,他把這裡命名為「強盜島」。

對這個用闖入者姓氏標記的地名,生活在這片大洋中數千年之久的人們可能不會太在意。一個原因或許在於:相對於美洲原住民,他們並不比麥哲倫早到這裡太長時間。

麥哲倫?能好怎(

吃跳草裙舞)?

在言歸正傳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複習下中學地理知識,以免在隨後的敘述中產生混亂。

越過西太平洋南北走向的一系列島嶼(東亞島弧)之後,太平洋就向人們展示了寬廣的胸懷。

從新幾內亞島往東,島嶼逐漸變得細小,就像撒到大洋中的幾串珠子。它們從裡向外可以大致分成三層,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

三個「尼西亞」在地圖中的位置

正如二戰期間美軍對日軍實施的跳躍戰術,擅長航海的南島居民彷彿也像遊戲跳一跳那樣,從大陸邊緣向大洋深處逐漸擴散開來。直到波利尼西亞大三角的最東端,從地理距離來說最偏遠的地方:復活節島。

有位俄羅斯惡搞學家近年來拍了系列視頻,宣揚包括復活節島巨人像在內的一系列古代奇蹟都是現代偽造。實際上早在18世紀就有畫家描繪過這些巨型石像。

儘管現在很多太平洋島嶼已經成為旅遊勝地,吸引著眾多遊客趕在它們被海水淹沒之前一睹芳顏。不過我不知道島民們在日出而作,日沒而棲之餘,是否思索過人類永恆的問題之一:

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如果只是對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發問的話,他們會根據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故事回答:我們是大酋長霍圖·馬圖阿(Hotu Matu"a)帶領家人從某個叫做希瓦(Hia)的地方來到這裡的。

這個希瓦在什麼地方?幾百千甚至上千年沒回過老家的復活節島人可沒辦法繼續回答了。不過根據他們使用的語言,學者們推測希瓦可能位於法屬波利尼西亞中的芒加勒瓦島或稍北邊的馬克薩斯群島(芒加勒瓦傳說里神的名字叫做Atu Motua)。

不論是復活節島民哪座群島,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很遠,但復活節島距離別的地方更遠。這麼比較起來,島民究竟A還是B島,似乎沒那麼重要

從復活節島上的石刻,可以看到波利尼西亞人航海所用的船隻,復原起來即上圖所顯示的深海雙帆獨木舟。1999年,利用復原的船隻「霍庫勒阿」(Hōkūle"a)號,人們模擬了從芒加勒瓦島到復活節島的航行,結果是需要19天。

復活節島上關於帆船的岩畫,以及據此復原的獨木舟示意圖

顯然,芒加勒瓦島只不過是人類從峨眉峰航向深海終點站旅程里的倒數第二站。目前關於這趟旅程的起點站在哪裡,仍是學界懸而未決的問題。

波利尼西亞人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發展出複雜的航海術。圖為顯示風向、海浪和海島位置的航海裝置。

由於探討波利尼西亞人(或者借用學術名詞「南島民族」)起源的問題和我們的主題關係不大,在此只需要提到參與爭鳴的兩種主要觀點就可以了。它們是:

「走出台灣」說。認為南島民族源於台灣,根源為幾千年前就勇闖南洋的河姆渡或良渚文化等中國大陸古人。

「走出台灣假說」所繪製的南島民族遷移路線

巽他古陸起源說。認為南島民族的祖先為冰河時期海平面低落時與大陸連在一起的現印度尼西亞西部地區(地質學稱其為「巽他古陸」)。

巽他古陸起源說的年齡今年剛滿10歲。南島民族起源地被認為是新幾內亞島以東的俾斯麥島(19世紀前這裡是真正的邊緣之地,直到二戰期間日本在其上建立海軍基地後才顯得重要)。另一說起源於印尼東部的摩鹿加群島(即香料群島)。

重點在於,學者們提出這兩種觀點的依據。

在之前幾篇文章中讀者們已經熟悉的人類基因考古確實發揮了作用,但作用不大,因為現在去採集南島民族基因信息被認為是新殖民主義,在當下是政治不正確的可恥行徑。

於是,學者們把眼光聚焦於被人類馴化的動植物。這些物種在數千年漫長曆程中,已經在解剖結構上與其原生物種形成明顯區別,而如果沒有人類遷徙帶來的轉移,這些物種很難自主擴散。

於是,這些物種基因類型上的異同成為追蹤人類遷移的證據。

巽他古陸的提出就源於標示亞洲與澳洲動植物顯著分界的左邊的華萊士線(對,就是達爾文的那位小友)。後來進一步精確化出韋伯線(右邊的線)、里德克線等。

其中成為重要指征的家養或與人類共生的動物有狗、豬、雞、太平洋鼠等,植物有甘薯、構樹、芋頭、紙桑、葫蘆等,微生物有幽門螺旋桿菌。

波利尼西亞鼠(或太平洋鼠)已經預定了《在塔斯曼之前,紐西蘭曾被多少次發現過》中的一個關鍵角色

不過,除太平洋鼠外,狗、豬等家畜在太平洋上的分布,或線粒體基因變化不夠全面,只能用於探討局部地區的人類傳播問題。資料全面,檢測深入,與我們主題緊密相關的動物,唯有家雞。

即將過去的一年裡,不僅出生的孩子們屬雞,而且最風靡的遊戲,也被起了個「吃雞」的諢名,反正我很長時間之內還以為說的是吃黃燜雞。

「大吉大利,晚上吃雞」——沒玩過該遊戲的只好隨手從網上盜了個圖

對於雞在中國的馴化史,讀者朋友們可以參考現任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著名動物考古學家袁靖老師的金雞報曉——雞年說雞(這也是袁老師保留多年的名牌欄目)。

雞不會長途飛行,也不會游泳,這使得它們除跟隨人類之外,很難在太平洋島嶼上傳播

雞對於太平洋島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俗話說:「雞有五德」——公雞可以爭狠斗猛,也可以打鳴。雞肉可以吃,更重要的是母雞可以下蛋,這是效率僅次於牛奶的把飼料轉化成蛋白質的生產方式。雞毛可以用作裝飾。就連雞骨頭都可以用來做笛子、口哨、用作縫紉和紋身的針。

斐濟atulele岩畫中的雞,這些岩畫被認為與距今2-3千年前太平洋上的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有關。

家雞全球傳播的起點被認為在東南亞(可能是泰國),沿著向西和向東兩個方向傳播。羅馬人對養雞非常重視,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雞後期在西方傳播的一個中心。而在波利尼西亞傳播的雞帶有與前者不同的線粒體DNA單倍群類型(關於這個概念請參考前文)。大約距今3000年時,雞開始在太平洋上出現。

互啄還是下蛋?這塑造了公雞和母雞的不同傳播模式(後者更容易被攜帶轉移以供給食物),進而影響考古發現對古代情況的模擬。

那麼,儘管復活節島民砍光(或者隨他們到來的太平洋鼠吃光)了島上的樹,導致他們沒辦法造船離開,波利尼西亞人有沒有就此止步,不進一步踏上美洲大陸土地呢?這同樣呼喚史前時期家雞的證據。

新大陸的家雞,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由歐洲殖民者帶來的。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卡布拉爾曾向一名巴西人贈送老母雞,而1528年西班牙人把雞引入秘魯。此外,跨越太平洋連通菲律賓的帆船貿易也可能把亞洲雞帶到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瓜曼·波馬所著插圖編年史(1615年)中關於雞進入秘魯原住民生活的場景

但是仍有不少學者抗拒美洲土雞的歐洲來源說,他們主要分成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雞於跨越重洋抵達美洲的亞洲人,比如徐福什麼的。這屬於「超擴散論」(hyperdiffusionism)的一種。

「超擴散論」認為

各民族所有思想或奇蹟都源於單一(通常已經消失的)祖先,由於它往往給出鮮明直接的論點,因而在普通公眾認知中很有市場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波利尼西亞人充當了家雞傳播的中介,他們與美洲人的聯繫讓家雞抵達美洲。

在很長時間內,爭論無法解決。出於商業化的需要,現代家雞品種經歷了複雜的雜交過程,導致在缺乏可靠系譜的情況下,單純依賴DNA判斷雞的擴散過程很不可信。

轉折發生在2002年。這一年在智利中部埃爾阿雷納爾進行的考古發掘,找到了50枚(隨後增加到83枚)雞骨頭。

通過對這些雞骨進行放射性同位素檢測,學者們發現了兩項信息:雞骨頭的年代為1300-1450年,比歐洲人到來早得多;這些雞主要吃玉米,而不是海洋生物。這樣就消除了它們是混入這一地層的晚期遺物,以及它們與後來殖民者之間的關係。

智利培育的著名品種阿勞卡尼亞雞,除長相引入眼球外,還能下藍色的蛋。它的基因呈現出相當高的混合程度

根據DNA檢測,埃爾阿雷納爾發現的古代雞骨屬於單倍群類型E,具體命名為ch7和ch8。這兩類單倍群也見於包括夏威夷、復活節島在內的八座太平洋島嶼或群島。最遠可以追溯到萬那杜的拉皮塔文化。

埃爾阿雷納爾遺址所出雞骨頭的主要研究者,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考古學家愛麗絲·斯托里(Alice Storey)在排除從現代雞種回溯古代家雞傳播的挑戰,以及從亞洲直接引入物種的可能性後,認為智利這個遺址可能于波利尼西亞人,他們曾把雞帶到了美洲。

愛麗絲·斯托里通過對世界各地200多個出土雞骨樣本的檢測結果繪製的單倍群分布圖,從粉色可以看出智利遺址與波利尼西亞的聯繫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把南美洲家雞的潛在來源,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復活節島上的雞按單倍體類型(A、B、D、E)細分成9個亞型。發現其中歐洲所缺失的四個亞型里,有一個(D1a)僅發現於復活節島,而見於南美洲的兩個(A1a(b)和E1a(b))在早期只發現於東亞。由此得出的推論除了南美洲家雞的東亞根源外,還有復活節島上的居民並沒有再進一步,把家雞帶入美洲。

當然,目前把美洲與波利尼西亞之間用家雞連接起來的絲線,還顯得纖細了些。不過除了期待未來更多發現外,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證據,讓絲線越來越多,最終擰成一股繩呢?

這裡可以投喂~以及的號:

絲路小學徒

多年以後,口中銜著大雞腿,我仍會一眼認出這條香噴噴的大腿遙遠的巴厘島。

——陳爾克斯《百年吃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菲看科技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原生缸,非常經典的文章,不看後悔

TAG:阿菲看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