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武力堪比三國五虎將,聯手孫策江東無敵,結果赤壁之戰卻沒他

此人武力堪比三國五虎將,聯手孫策江東無敵,結果赤壁之戰卻沒他

文:陳思(作者原創授權)

孫策決意離開袁術,開始了立業江東的壯舉。在這一過程中,孫策吸納了大量人才,文有張昭、張紘等,武則有周泰、蔣欽、陳武等,但是在筆者看來,其中最耀眼的人物當屬太史慈。小說《三國演義》中,曾以「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半個回合的筆墨來渲染太史慈和孫策的戰鬥,除了突出太史慈的勇武,也表現了孫策的知人。在歷史上,所謂「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確有其相應的記載,而太史慈最終決定加入孫策陣營,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同孫策有強烈的共鳴。

一、太史慈其人

根據歷史記載,太史慈早年就體現出了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品性,只不過因為出身低微,一直受到限制,其才能不能夠得到相應的施展。

《三國志 太史慈傳》載,早年的太史慈勤奮好學,擔任郡守的奏曹史,相當於基層辦事員。當時,郡守和州牧之間有矛盾,其中是非曲直還未分辨清楚,但是誰搶先奏報朝廷則誰佔據優勢。州牧搶先一步派遣屬官前往洛陽奏報,為了妥善處理此事,郡守選定太史慈前去解決。太史慈到達洛陽後,遇見了州牧的屬官,太史慈故意勸說屬官拿出奏報的表章,並趁機毀壞了表章。之後,太史慈以表章已經毀壞為由勸誘州牧的屬官一同逃離。然而在同州牧的屬官一齊出城後,太史慈藉機折返洛陽,遞上了郡守的表章。州牧聽聞此事,急忙又讓人呈遞表章,結果相關部門以表章前後相抵觸為由不再受理,州牧因此被揭發了短處。而郡守與州牧之間的爭鬥,最終因太史慈之故以郡守獲得全勝而告終。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史慈的辦事能力是很強的,但是由於年紀太輕(史載,此時太史慈「年二十一」),同時又受到上級的限制,太史慈在這件事上做事的方法和目的並不十分正當,以至於其最後「為州家所疾,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

北海相孔融,曾經厚待太史慈之母,其後黃巾管亥圍困孔融,太史慈奉母命前往幫助孔融,自告奮勇「求兵出斫賊」,然而孔融「不聽,欲待外救」,結果被圍甚急,無奈只得求助於平原劉備。此時太史慈亦主動請求突圍求援,並使用計策多次出城射箭以迷惑包圍北海的黃巾軍,最終突出重圍請來劉備,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由此可見,雖然太史慈曾經捲入官場鬥爭,但是其並未為官場的爾虞我詐吞噬,他的本性仍然淳厚,不僅侍母至孝,同時對給予自己幫助的孔融湧泉以報,應當說,北海之圍得解,太史慈的作用極大,此亦可見太史慈的辦事能力之強。

二、不受重用的太史慈

雖然太史慈具有很強的能力,但是從太史慈前期的經歷上看,他並不受人重視。

首先,從上述第一個事例中,太史慈擔任奏曹史的郡守對太史慈僅是利用。如果該郡守是真心重視太史慈的才幹,則在太史慈遭自己的政治對手州牧的嫉恨時,不會不站出來接納太史慈。最終,也因為郡守的冷漠,迫使太史慈避禍遼東。故而在筆者看來,這位郡守絕非是愛才之人,其僅僅是一名利己的政客罷了。

其次,從孔融對待太史慈的態度上,也能看出太史慈不受信任。在剛剛抵達北海時,黃巾軍尚未成合圍之勢,故而太史慈主動向孔融請纓出戰,但是孔融「不聽,欲待外救」,結果致使黃巾軍合圍北海。而當太史慈自告奮勇突圍去求助劉備時,孔融的態度尚且疑惑,並提出:「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言不可,卿意雖壯,無乃實難乎?」這句話中,筆者認為隱藏了孔融對太史慈的不信任,直至太史慈堅定地表態:「昔府君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來必有益也。今眾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豈府君愛顧之義,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原府君無疑。」孔融「乃然之」。在孔融處,太史慈的熱忱最後只換回孔融「卿吾之少友也」的評價,而太史慈真正的才幹還是無人賞識。

最後,在同鄉劉繇處,太史慈亦不受重用。太史慈其人,在筆者看來,品性淳厚,因孔融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又因劉繇同郡之故(劉繇東萊牟平人,太史慈東萊黃人),滿載熱情親往投奔。當時「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將軍」,然而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最終不肯重用太史慈,「但使慈偵視輕重」,只委任了一個偵查兵的職位。

可見,從郡守、孔融再到劉繇,當時的高官、名士、皇室宗親(劉繇為「齊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孫家焉。繇伯父寵,為漢太尉」)都不能重用能力出眾的太史慈,其原因不僅在於太史慈年紀輕、資歷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以出身推舉仕官的年代,太史慈出身寒微,缺乏背景,縱使自身勤奮好學、能力出眾也難以迅速為有著刻板印象的高官、名士和皇室宗親所認可。

三、太史慈和孫策的相似之處

機緣巧合,太史慈在劉繇處時,在戰場上遇到了孫策,二人大戰了一場,史載:「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這段歷史記載,被後世演繹成精彩的神亭嶺之戰,成為了頗為經典的對戰。此戰後,孫策同太史慈幾經拉鋸,最後終於收降了太史慈,孫策「即署(太史慈)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太史慈由此在孫策帳下大放異彩。

在筆者看來,太史慈投奔孫策帳下,有其必然性,因為太史慈和孫策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二人才會有所共鳴、惺惺相惜。

第一,太史慈和孫策的出身經歷類似。前述所言,太史慈並非出身名門,而是憑藉自己的勤學才擔任郡守的基層辦事員。孫策亦非出身名門,其父孫堅早年亦僅僅是基層官吏,故而,兩人的出身類似。從經歷上看,太史慈和孫策都曾不為當時的高官、名士或皇室宗親所重視,太史慈不受郡守、孔融、劉繇重用,孫策亦不受出身四世三公的袁術重用(袁術曾經先後許諾孫策九江太守、廬江太守之職,但其後都沒有兌現)。

第二,太史慈和孫策水平能力出眾。太史慈之才能前文有所敘述,而孫策之才能亦十分出眾,袁術曾經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而孫策平定江東、奠定東吳基業的壯舉亦可證明孫策之才能。《三國志 孫討逆傳》載,孫策「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可見孫策不但才能出眾,還頗具人格魅力。

第三、太史慈和孫策都有雄心抱負。《三國志 太史慈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載,太史慈逝世前曾嘆息:「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三國志 孫討逆傳》評價孫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可見二人都有遠大的雄心抱負,太史慈欲建功立業,孫策則欲爭雄天下,二人雖然出身不高但心氣極高。

正因為類似的出身經歷、水平能力以及雄心抱負,使得太史慈和孫策在交戰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太史慈歸於孫策麾下後,孫策也展示了一名年輕霸主的胸襟和格局,曾經,郡守、孔融讓太史慈傳書送信,劉繇讓太史慈當偵查兵,而孫策卻委以太史慈軍事重任,讓太史慈的武名能夠流傳於世。只可惜,太史慈早逝(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太史慈逝世,此時距離赤壁之戰還有2年時間),不然,在筆者看來,孫權後期在與江東士族之間磨合中,太史慈可能還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壁之戰 的精彩文章:

TAG:赤壁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