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阿里雲胡曉明:吉隆坡成城市大腦海外試水第一站

對話阿里雲胡曉明:吉隆坡成城市大腦海外試水第一站

智東西1月29日馬來西亞現場消息,今日阿里巴巴與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機構(MDEC)和吉隆坡市政廳(DBKL)達成國際合作,將阿里雲ET城市大腦與馬來西亞本地化相結合,來共建馬來西亞城市大腦。

在第一階段該城市大腦將應用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281個道路路口,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和AI技術,對紅綠燈進行動態調節、交通事故檢測、應急車輛預先規劃等,來緩解吉隆坡擁堵的交通狀況。

阿里巴巴高級副總裁、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談到,ET大腦在國內已應用到杭州、蘇州、衢州、天津等7個城市,這是第一次落地一個海外國家,是阿里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馬來西亞走向數字化的重要一步。

會後,MDEC首席運營官拿督黃婉冰、胡曉明、阿里雲副總裁兼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博士等人接受了智東西等媒體的採訪,就阿里雲與馬來西亞的合作、國際化布局以及本地化落地等問題展開溝通。胡曉明表示當下阿里雲的主要收入還在國內,希望通過5年時間,將國際化業務收入佔到阿里雲總收入的40%~50%。


一、馬來西亞擁抱數字化轉型

在發布會現場,馬來西亞MDEC首席執行官拿督雅斯敏馬目首先肯定了對AI的認可,以及擁抱AI的決心。她談到在過去20年,我們處於一個高速連接的世界。在上周剛剛過去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中,谷歌CEO皮查伊也表達了AI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而馬來西亞處在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通過與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利用AI實現自身發展。

她繼續談到,去年5月份,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參觀阿里總部時,就參觀了杭州城市大腦,他就曬出了一張城市大腦的照片,暗示引入中國的雲計算AI技術,推動馬拉西亞城市大腦的發展。

MDEC首席運營官在採訪中也談到,和阿里的合作是從去年eWTP(數字自由貿易區)開始的,去年3月份阿里首個eWTP海外「試驗區」落地馬來西亞,來打造集物流、支付、通關、數據一體化的數字中樞,提供馬來西亞中小企業通向世界的窗口,助力馬來西亞數字化轉型。

她接著談到,此次馬來西亞城市大腦首先在首都吉隆坡落地,然後再推向其他地區,通過阿里雲平台,幫助中小企業和馬來西亞政府機構發展各自的業務。


二、阿里雲國際化的里程碑

胡曉明在上台後首先表達了內心的喜悅,他稱這是自己最近第七次到吉隆坡,馬來西亞城市大腦是阿里雲海外第一個落地項目,對於阿里雲國際化而言是一個里程碑進展,也是馬來西亞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他以杭州城市大腦為例介紹到,通過杭州城市大腦的運行,可根據交通信號燈實現交通的調配,使車輛出行速度提升15%,使杭州的擁堵狀況由原來的全國第四名改善到十名以外。而吉隆坡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大腦,通過輸出阿里雲的技術來提升吉隆坡的智能化管理。

在合作的第一階段,馬來西亞城市大腦主要聚焦在三個部分:

1、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281個道路路口會接入城市大腦,通過AI、雲計算、大數據技術,來進行紅綠燈動態調節、交通事故檢測,加快車輛通行速度;

2、為應急車輛開闢「一路綠燈」的生命通道;

3、通過道路攝像頭優先發現交通事故,這不僅將為紅綠燈調解提供參考,還能為交警部門提供更全面的疏導建議。

閔萬里解釋到,比如杭州街頭都有攝像頭,能夠獲取很多車輛的數據。當救護車接收到一個求救電話時,通過城市大腦對城市道路數據的實時分析,就能夠預先做出判斷,預先為救護車選擇最順暢的道路,而不需要闖紅燈或者響起應急信號通過。

胡曉明接著談到,阿里不僅僅向馬來西亞輸出技術、基礎設施以及工具,還將通過馬來西亞「天池」大數據計劃,為當地培養人才。未來通過阿里的AI資源,為馬拉西亞培養100名數據科學家,孵化300家初創公司。

三、分享中國數字化轉型經驗

對於中國軟體公司而言,國際化都一個新的挑戰。但胡曉明談到,中國在進入快速轉型的數字化通道,這些經驗可以分享到尤其是亟待數字化的東南亞地區。

那麼馬來西亞為什麼選擇阿里雲而非其他雲服務商呢?MDEC首席運營官首先談到,去年3月eWTP試驗區落地開始和阿里接觸,eWTP能夠幫助馬來西亞實現數字化轉型,幫助中小企業通向世界。

第二不計成本的投入,她稱阿里在馬來西亞打造城市大腦這樣一個試點不計成本。胡曉明後面則補充到,這仍然是商業化驅動的,只是前期前期需要投入,包括投資數據中心、人才培訓,從中長期來看一定是商業化項目。此外,今年阿里還會在馬來西亞建第二座數據中心,推動當地雲服務發展。

第三便是人才培養計劃。她提到,在天池平台,有77個國家在使用這個平台,希望通過該平台到2020年在馬來西亞培育2萬名大數據人才。而2017年3月馬來西亞雲計算及大數據技術認證(ACP)正式開始培訓,也為馬來西亞培養了一批人才。

此外,胡曉明還談及阿里雲全球化的3個原則:1、遵守本地的法律法規,堅持將數據留在本地;2、招聘使用本地人員,打造本地技術服務生態;3、本地納稅,推動當地的發展。

據IDC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阿里雲在中國市場佔有超過47%市場份額,超過追隨者的總和。在全球市場上Gartner數據表明阿里雲在全球僅次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排第三位。在全球範圍內,阿里雲構建了17個地域34個可用區的雲計算全球網路,同時為技術的長遠發展培育當地社區與人才。


四、擴展國際業務 差異化競爭

近年來阿里雲一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發展較為迅猛。但當談及收入的地區構成時,胡曉明談到主要在中國本地,目前阿里雲也在積極擴展全球化布局,包括歐洲、亞洲、北美等,但阿里雲還只是在全球化過程的起步階段,想要實現一個不錯的發展狀態,仍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

他又補充到這個不錯的狀態是,阿里雲的國際業務佔到阿里雲總營收的40%~50%,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目標。

在談及馬來西亞城市大腦是阿里雲國際化的里程碑事件,又明確了未來國際化的目標,智東西問道,一方面阿里將採用什麼樣的國際化布局策略,另一方面在國際化中又如何面對來自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雲服務巨頭的競爭?

胡曉明表示,首先阿里雲全球化是符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面向沿線國家提供技術支持,這是阿里雲最大的優勢;第二,阿里雲是跟隨阿里生態一起出海,全球化核心圍繞中國生態體系和阿里生態體系開展,比如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雲服務,推進國際化進程。此外,他也談到中國企業全球化要比美國企業難一些,阿里雲也希望借著落地吉隆坡,讓馬來西亞為周邊城市提供服務。

他也談到,阿里雲做的事情已經和亞馬遜AWS不一樣了,提供的服務已經從基礎設施轉型到數字化。未來在新零售、新製造等領域,阿里雲也會與馬來西亞有更多合作。

畢竟亞馬遜、微軟在雲服務上比阿里做的早,市場份額更有優勢,面對國際更強大的競爭,阿里雲也需要採取新的策略來推進國際化。

最後他又強調了一遍阿里雲的全球化原則,這也是其在東南亞差異化競爭的手段之一。


結語:潛力巨大的雲服務市場

隨著阿里雲與馬來西亞達成合作,將城市大腦落地吉隆坡,掀開了阿里雲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一方面國內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期,產業+雲已成為大勢所趨,傳統產業升級市場空間極大;另一方面如東南亞等國家也面臨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儘管面對亞馬遜、微軟等國際巨頭,這一塊前景仍十分廣闊。

去年一年在國內開8場雲棲大會,不斷推動國際化相關試點建設,阿里近年在雲服務投入的力度可見一斑。面對大好形勢的阿里,又能夠在這片市場中取得怎樣的成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東西 的精彩文章:

AI與實體產業結合才是王道!對話李德勝和英特爾創新加速器創新大賽三甲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