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4歲結交劍橋學子,33歲出版首作,59歲投河自盡,她的一生是個大寫的「不幸」

24歲結交劍橋學子,33歲出版首作,59歲投河自盡,她的一生是個大寫的「不幸」

136年前的今天,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生。

她曾說:

「文字的歸宿不在字典里,

而是在人們的腦海中。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

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

正是因為我們扼殺了文字的自由,

把它們困於一個最實用的含義之中,

這個釋義能幫我們趕上火車,

能幫我們通過考試……」

伍爾夫的家,是一幢別墅,

房後有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

一天,她坐在車水馬龍的街邊,看著面前發生的一切。

回到家,她寫下——達洛維夫人說「我要為自己買些花」。

那是上世紀20年代,一戰結束。

《達洛維夫人》是一部長篇意識流小說,

主人公達洛維夫人渴望自由、追求美好,

可是,在左右逢源的上流社會中,

她發現自己已經淪為一個裝飾品,

裝點著政治宴會。

1925年,《達洛維夫人》發表,此時,伍爾夫已經43歲,

她與倫納德結婚13年。

可是,婚後的生活並沒有讓她擺脫痛苦與折磨。

她的身心,已經因幼年遭到兩位同母異父哥哥的性侵而嚴重損毀。

對性和婚姻的恐懼,始終伴隨著她。

顯然,伍爾夫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

她不與倫納德同床共寢,

拒絕有關夫妻共處時的所有嘗試。

對於倫納德,不僅要忍受她的性冷淡,

還要處理生活瑣事、容忍她的不分男女的曖昧緋聞。

但,她是優秀的女作家,

作為意識流作家,伍爾夫的人生不只是苦難。

不生病時,她喜歡聚會,

喜歡野餐、遠足,

還搞惡作劇。

她享受著生命中的美好,

她說,「世人最普通不過的動作,宛如坐在桌旁把墨水瓶拉向自己,可以攪出千百種古怪與支離破碎的聯想。」

伍爾夫的教育來源於家庭,

家中,有著一個大大的圖書館,

她有著一位維多利亞時代出身於劍橋的文學評論家父親,

對她,家不完全是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而是一個交際場——名流彙集。

1906年,伍爾夫24歲時,家中就不斷地舉行聚會。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作家福斯特、哲學家羅素、詩人艾略特……統統雲集於此,暢談闊論。

這是著名的布盧姆斯伯里集團,匯聚了當時的文學精英、藝術精英。

這些「歐洲金腦」給了伍爾夫文學和藝術的啟迪,

也將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輸給了她。

1907年,伍爾夫開始創作第一部小說《遠航》,

這部小說「生產」得較為緩慢,

從著手,到完成,歷經了6年。

1915年,伍爾夫遭遇了人生中最為嚴重的一次病情發作,

這次發病持續了9個月。

1917年,夫婦倆人買下了一架二手印刷機,創辦了霍加斯出版社。

出版社的開張,是一件好事,

至少,伍爾夫的作品出版有了著落,

而作品的銷路又是那麼暢銷。

伍爾夫迎來了人生中的鼎盛期,

《雅各的房間》、《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歲月》……相繼出版。

倫納德成了出版社的財務總監,

伍爾夫則給年輕作者們寫著回信。

一切,都變得那麼美好。

如果,沒有戰爭,沒有疾病折磨,

沒有幼年惡夢般的回憶,

沒有喪母、喪父帶來的精神崩潰。

那麼,一切似乎都還算不錯。

1940年,夫婦倆的倫敦住宅被炸毀。

她說,如果英國淪陷,那就自殺殉國。

好在,英國沒有淪陷,她還活著。

1941年2月,伍爾夫寫完《幕間》,

她預感,又一場「精神浩劫」為時不遠。

3月28日,伍爾夫留下了兩封信,

一封給丈夫倫納德,

另一封給姐姐溫妮莎,

她走出家門,

用石頭裝滿了衣服口袋,

隨後,一步步走進家附近的歐塞河,

讓河水漫灌於胸……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如風的女子 的精彩文章:

伊能靜微博感謝,是秀,還是惺惺相惜?

TAG:行走如風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