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練到「充血」才是真愛嗎?

練到「充血」才是真愛嗎?

健身房的器械訓練後,「充血」或者「泵感」會帶給我們強烈感官刺激和滿足感。看著瞬間增粗1-2cm的胳膊,沖一杯蛋白粉,回家等著長肌肉吧。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覺吧?不知道您有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充血」的強弱與運動的效果有直接關係嗎?

「血」疑

1

疑問的由來

大重量的力量訓練對於爆發力好的II型肌纖維刺激較多,而II型肌纖維又叫白肌纖維,顧名思義就是沒啥毛細血管的肌纖維。毛細血管少是因為II型肌纖維擅長無氧運動,不需要從血液中獲取大量的氧。

耐力訓練則剛好相反,主要刺激擅長有氧代謝的I型肌纖維(I型肌纖維因為毛細血管豐富所以又叫紅肌纖維),有氧代謝需要大量的氧,而這些氧都需要通過血液運往肌肉。

如果肌肉充的是「血」,那麼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需要大量的氧,也就需要大量攜帶氧的血液向肌肉供應氧,理應產生更強烈的充血效果。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慢跑20分鐘後小腿的充血感肯定不如做3組10RM的站姿提踵來的強烈。

因此,讓我們對充「血」這個概念有了一些懷疑。

肌肉里充進來的是啥

目前主流的理論是因為局部肌肉的滲透壓改變,吸引了更多水份進入肌肉造成的。「滲透壓改變」遠沒有「充血」來的直觀,為了便於描述有人將「充血」改為了「泵感」。

先介紹一下滲透壓的概念吧:想像一個U型的試管,左側是純水(滲透壓低),右側是鹽水(滲透壓高),中間有個只能讓鹽通過的「半透膜」。鹽會從右側向左側滲透,直至左右兩側含鹽量均等為止。也就是鹽會從高滲透壓流向低滲透壓,而水會從低滲透壓流向高滲透壓,直至兩側滲透壓均等。好比澆花,如果水的鹽分低則是水被植物吸收,如果水的鹽分高則是植物里的水份被「吸」出來。效果類似腌鹹菜...

肌肉滲透壓理論

肌肉的無氧運動產生了大量的乳酸和其他酸性代謝產物,這些都會使目標肌肉內的酸鹼度發生變化併產生較高的滲透壓,使周圍的水份進入鍛煉中的肌肉。按滲透壓的原理,這時候的肌肉相當於久旱逢甘霖的花骨朵,大口大口的吸收著周圍的水份...

得出的推論

根據無氧代謝=滲透壓改變=泵感的原理:6RM以上的大重量鍛煉在10秒左右完成,主要依靠ATP供能,乳酸的生成量不大,所以泵感也一般。反倒是30RM重量的訓練需要1分鐘左右完成,主要依靠無氧代謝供能,可以產生大量乳酸也就伴隨著強烈的泵感。

換算到我們的具體運動就是:一次做30個俯卧撐應該比6RM的卧推的「泵感」好,但俯卧撐的增肌效果不如卧推,所以泵感好≠增肌效果好。

傳統滲透壓理論和推論存疑

這個結論對嗎?如果我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得出這麼個高逼格的答案就應該知足了。但我們不是一班的,也不是二班的,我們是實驗班的…

首先聲明,剛才說的滲透壓的理論我是贊同的,但我認為還不夠全面,而且後面那個推論好像也有問題。

除了滲透壓改變之外,血壓改變的因素也要考慮進去。力量訓練過程中,不論是向心收縮還是離心收縮都會引起舒張壓和收縮壓的提高,而血壓的提升可以加速血漿中的液體向肌肉流動並增強泵感。有研究表明,用最大重量的70-85%(大約6-10RM)訓練時血壓升高最多。

有訓練經驗的人應該不難理解,3組30次的俯卧撐不一定比3組10RM的卧推泵感更好吧?

我們生活在一個只看結果的現實社會,說了半天這泵感到底和訓練效果有關係嗎?您不能心急,我馬上說。

肌肉增長的具體原因雖然還不明確,但肯定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大致分為「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兩大類。這兩大類方式都可造成肌肉纖維的微損傷,從而在超量恢復中獲得增長。

那麼根據滲透壓導致肌肉產生泵感的原理,泵感強烈代表局部酸鹼度發生了較大變化,這恰恰就是化學破壞的一種啊。也就是說泵感雖然不能完全代表訓練質量,但可作為評價訓練質量的重要指標。尤其在長期訓練中,泵感突然降低並不是好事情,需要及時總結原因。

組間隔是否過長?動作是否到位?總訓練量是否太少?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泵感下降。

搜集話題

肌因

倒三角生物技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肌因健身 的精彩文章:

「扎心」的運動續

TAG:肌因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