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踢館:印度、朝鮮和伊朗,這三國哪個導彈技術更強?

踢館:印度、朝鮮和伊朗,這三國哪個導彈技術更強?

這個月10號的時候,伊朗海軍一艘「驅逐艦」因為操作不慎撞上防波堤,下不來了。

最新消息是,這船最終已經傾覆沉沒,此事導致伊朗海軍一下就損失了1/6的「驅逐艦」,真是肉疼。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船沉之前,伊朗人已經把船上本來就不多的武器和設備拆得差不多了。

問:請問堂主,印度烈火系列比伊朗的彈道導彈技術高多少呢?對比朝鮮又差多少呢?

比朝鮮差多少?這是在侮辱印度了啊……

印度人雖然說不靠譜,有布朗運動彈之稱,但是印度好歹很早就有大型運載火箭,能正經打實用的衛星上天了,不像朝鮮只能打幾十、百把公斤毫無實用性的所謂「衛星」。

圖:印度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2004年9月,印度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同步軌道。

圖:朝鮮光明星3號衛星,重約100公斤,可見其軌道發射重量不到印度的3%。

烈火系列看起來顏色特別村特別傻,但是烈火是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道導彈,射程也能達到幾千公里了,比起伊朗還在靠蘇聯時代的液體發動機湊,區別還是很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準備就發射,比較容易搞出來具備作戰值班能力的彈,不像液體彈太折騰了。

而且印度的液體本身也比朝鮮強得多,只是他的液體火箭拿來作為運載火箭發動機,而不是搞導彈。

圖:伊朗征服者彈道導彈。伊朗人在導彈制導上玩的比較多,搞出來這個簡易的反艦彈道導彈。印度彈道導彈更側重核威懾能力,沒有發展這種武器。

圖:伊朗征服者110彈道導彈攻擊海上目標。這是一種比較小的導彈,伊朗更大型的流星3還在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可見其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能力仍然比較有限。

圖:印度烈火5導彈射程5000公里,彈頭重1噸,採用3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就動力來說,已經遠遠超過伊朗。

圖:印度導彈覆蓋範圍,射程5000公里的烈火5已經足夠覆蓋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東歐和非洲東部,對印度來說已經足夠用。

圖:朝鮮火星15仍然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頭400公斤射程10000公里,而且實現了車載機動發射。朝鮮的導彈技術有很強的外部干預表現,其導彈射程的迅速增加是非常不正常的,絕非朝鮮能自行開發出來,必然有外部導彈技術大國進行了支援,最可疑的就是俄羅斯。

問:我想知道,美軍歷經了越南戰爭的失敗之後,是怎麼蛻變到海灣戰爭那麼厲害的?有哪些機構發揮決定性作用?

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就是越南戰爭的美軍不夠厲害?

實際上越南戰爭的美軍也是厲害炸了好吧……美軍退出越南,那是和平協議退出的,而且還是蘇、越、中低頭的退出,是後衛2行動的轟炸給炸出來的。

後衛2的時候制導武器還不夠成熟,用得很少,但是美國人只是加強了電子干擾,就幾乎壓制了越南防空力量。只是準備不充分,相當大部分B-52沒帶干擾機,所以這部分損失較大,有干擾的部分損失率幾乎降到跟海灣戰爭差不多的程度。而且後衛2還是臨空地毯轟炸越南戰略目標,也就是直接往越南防空導彈陣地撞,硬生生把越南炸服了。

圖:B-52轟炸越南照片,地面上的白點都是彈坑,所以才叫地毯式轟炸,這一片肯定沒剩下任何人和裝備。美軍自己評估,認為消滅越南人的速度已經超過其增速,只是因為擔心中蘇進一步介入,才沒有堅持打下去。

圖:越戰時激光制導炸彈已經開始使用,F-4用它摧毀越南清化大橋就是經典戰例。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共投擲激光制導炸彈25000枚,炸毀重要目標1800個,其中還包括普通航彈難以摧毀的橋樑106座。

圖:被炸毀的清化大橋。1965-1968年,美空軍出動數百架次飛機對大橋進行轟炸,損失飛機10多架。1972年,美空軍僅僅出動幾架飛機、投擲了十幾枚激光制導炸彈,就使清化大橋被徹底摧毀。也就是說,到越戰後期,美軍空襲效率已經大幅提高。

70年代美國人在海灣戰爭的壓倒性優勢其實已經開始出現端倪了,主要就是電子技術進步帶來的跨維度戰略優勢,蘇聯之後再也沒有在作戰能力上有過接近美國的機會。

越南戰爭實際上不是因為越南多強,尤其是正規戰多強,而是美國人自己綁住了自己手腳,在南越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叢林巡邏戰鬥,是士兵和國內平民們的不滿才導致的戰爭結束,而不是美國人打輸了。

圖:越南戰爭是美軍要控制越南這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而它的意識形態和國家結構都不善於在做這樣的事情,於是就失敗了。不要看海灣美軍表現好,2003年美國打伊拉克戰爭,又想控制伊拉克,不也是灰頭土臉的撤退了嗎。所以說,美國人可以當攪屎棍、當地痞流氓,但當不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家長。

圖:珍寶島戰役時伏擊蘇邊防軍坦克的中國85加農炮組。美國從1971年開始從越南減少駐軍,到1975年完全撤出。在此之前,先後發生了中蘇珍寶島衝突、中美關係解凍兩個大事。美軍介入越南是擔心東南亞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泰國、馬來西亞都跟著變社會主義國家。中蘇反目加中美建交,這個擔心沒了,當然可以放心撤退。

問:堂主,我記著之前看局座的節目,說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美蘇差點熱戰,局座說當時美國是做好了百分之百打核戰爭的準備。可是這期堂主你也說了,有核國家之間不打仗的,一般的時候不應該是玩代理人戰爭嗎,為啥當時會鬧到直接碰撞?既然之前有發生過直接碰撞,那以後中美之間這種有核國家之間的碰撞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

首先第一條,核大國之間的戰爭風險正是因為這次事件才受到重視的,之前實際上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對峙。

圖:在此之前雖然有北約和華約成立、朝鮮戰爭、柏林危機等事件,但那不是兩國直接對抗,而且發生在第三國,於是比較平穩,都知道不會因此爆發戰爭。

第二條更重要,那就是「導彈優勢」。蘇聯第一代戰略彈道導彈測試過,美國人以為(或者假裝以為,來製造公眾恐慌要求更多預算)蘇聯人有相當大數量能打到北美的戰略導彈,這也是美國本土在1812戰爭後第一次受到威脅,還是核威脅,所以美國政府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底氣不足。

圖:事前赫魯曉夫使勁吹牛,說蘇聯可以像造香腸一樣造導彈,一年上千的產量,嚇得美國人以為出來對等對手了。赫魯曉夫這次軍事冒險非常失敗,但他也是為了掩蓋國內改革失敗導致的威望下降,所以必須硬著頭皮上。

蘇聯人則知道自己能打到對方的核武器很少,只有美國能打自己核武器的零頭,所以才會派導彈到古巴。而遇到美國核威脅以後,赫魯曉夫知道幾斤幾兩也果斷慫了,肯尼迪也需要給公眾交代,所以也借坡下驢讓危機結束。

這是一次非典型危機,蘇聯當時打美國的彈頭只有最多四十顆,美國在歐洲大陸部署的轟炸機和導彈則是幾千彈頭,所以最後蘇聯認慫是必然的。後面搞成雙方都幾千洲際導彈,那就根本不敢像赫魯曉夫一樣搞擦邊球試探美國,也就沒核危機了。

圖:實際上美國在二戰後從來沒想過摧毀蘇聯,不然連易北河會師都不用搞,直接聯合德國進攻蘇聯就是;或者二戰後拿核彈炸蘇聯,這時蘇聯完全沒有核能力。冷戰時期,蘇聯人自己嚇唬自己,以為美國人要做什麼什麼,都是假的。

圖:美國之前是有和中國進行大規模地區戰爭的準備和動作,比如亞太戰略再平衡和TPP,但特朗普上台後都被廢了。特朗普上台不是經常地總統更替,而是美國戰略轉向的標誌,從這裡可以確定,中美今後小摩擦會不斷有,但根本性的、結構性的矛盾在中長期內已經沒了。

問:關於海灣戰爭,高科技武器方面好多都已經說。我想問一個問題,後勤方面,多國部隊數十萬軍人大量的裝備,幾個航母戰鬥群,作戰中大量的物資消耗,美國在海灣附近也沒有大量的軍事基礎。他是怎麼完成物資運輸、軍隊集結,這背後用了哪些管理控制方法?還有假設我們在海灣附近或印度洋需要大規模作戰,我們的軍事力量需要做哪些功課?

海灣戰爭的後勤工作是非常大規模的了,美軍在「沙漠盾牌」第一階段的3個月時間裡,就向沙特部署了24萬人的部隊,擁有1000多架飛機、超過1000輛坦克、200多架攻擊直升機以及大量物資裝備。

第二階段兩個月又運送了20多萬部隊,還幫助運輸了盟國的近十萬部隊,總計運輸了300多萬噸的裝備和60多萬噸的補給品,從而確保了發動進攻的需求。當然同時燃料主要是從阿拉伯國家獲取,省了不少事。

圖:從散貨船上直接吊卸重型運輸卡車及彈藥。戰備期間,美國人不僅動員了軍用運輸船隊,還租借民船參與運輸,但承擔最主要運輸任務的還是海軍自己的7艘高速巨型運輸船。

給堂主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給水任務了,美國人本來是運了一個大型凈水廠到戰區,可以生產軟包裝純凈水(就是超市裡面賣的幾升的小桶)供應部隊。但是怕河流被薩達姆的生化武器污染,所以一怒之下直接在後方生產灌裝,然後一路拉到前線。這已經很恐怖了,然而更恐怖的是,這些水不光喝,還要保證士兵每天在沙漠裡面洗澡,每個人平均每天分配80升水……

而同時期蘇聯人在阿富汗,連坎大哈和喀布爾基地裡面都沒幹凈水喝,導致廣泛的肝炎和霍亂,洗澡更是基本不要指望,阿富汗戰爭期間流行病是戰死戰傷的好幾倍。

圖:缺水反映到軍隊面貌上,就是士兵十分邋遢,軍容不整,連本應精銳的陸航機組都無法避免。

我國在陸地上還是有組織長距離運輸機動能力的,但是放到海外就完全不行了,我國軍用民間的滾裝船加起來,都不到美國海軍運輸船隊同類船的零頭,這裝備運輸能力就不用看了,空運也一樣沒法看,不過這些可以靠砸錢彌補,組織經驗得慢慢積累了。

圖:大規模物流管理是個技術活,有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想提高水平還得大規模實踐。我軍之前在這方面很差,國內水平最高的是中遠公司、鐵道總公司、京東物流和幾個大型快遞公司,他們是專業的。空軍和德邦合作是個很好的開始,後面還會有其它同類項目。

圖:用無人機送貨的京東物流。其它公司能做的還只是後方運輸,京東這個則可用於戰場保障。現在快遞行業與軍隊保障的需求很相似,都是大量並行的突發需求,對供貨種類、數量和反應速度要求跟高,而快遞行業的規模還要大得多,因此快遞公司可以很好地滿足軍隊需求。

問:有關海灣戰爭,最想讓堂主評價一下伊拉克軍隊的防空作戰,雖然結果很慘,畢竟還是擊落了聯軍40餘架飛機。這個戰績比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擊落區區兩架的成績還是好不少。堂主如何看的呢?

因為……傻。

海灣戰爭損失最大的飛機是狂風,損失了8架。這是因為狂風傻乎乎的按照60到70年代戰術,低空突防轟炸伊拉克機場,結果被機場的小口徑高射炮侯個正著。在海灣戰爭中本來這些小口徑高炮基本已經沒用了,因為美國人壓制了伊拉克防空導彈,所以不需要到低空躲導彈,高炮自然打不到了,也就英國人傻乎乎送了人頭。

圖:當時狂風負責投擲反跑道炸彈,壓制伊拉克空軍。

另一個損失大的是A-10,這玩意也是60年代設計的,當時飛機打地面移動目標不好打,只能近距離貼地用火炮掃射,所以搞出來這個完全圍繞機炮設計的怪物。到了海灣戰爭還是干老本行,結果在地面附近也損失了6架。

圖:一側發動機被幹掉一半的A-10攻擊機,它雖然也能帶不少炸彈,但核心武器還是那門炮。如果真爆發中歐大戰,A-10會被SA-8、SA-17這類機動式中近程地空彈打成渣,算是美軍比較失敗的武器。

圖:要用航炮,就不能飛的太高,不然航炮夠不到。小口徑高炮最喜歡打2000米以下高度的目標,A-10飛過去就是送人頭。

另外水平較低的沙特、科威特和義大利海軍也給傻大木送了不少人頭,美國海軍因為軍種矛盾很多新技術沒用,也有一定損失,美國空軍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轟炸機損失則很小。

圖:被伊拉克地面火力擊落的F-18。伊拉克一大優勢是國土面積大,有43萬平方公里。南聯盟則只有1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大,敵方飛機就存在作戰半徑不足、保障範圍不足的問題,比如預警機、大型電子干擾機不進入伊拉克領空,對遠處的監控能力就不足。

問: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在幹嘛,將官儲備和兵員素質比其他清朝舊軍隊能強多少?

袁世凱當時是擔任的山東巡撫,正在山東鎮壓義和團。當然八國聯軍來了以後,他還是做出了救援行動的,派了張勳張辮帥指揮的武衛右軍前鋒隊去護駕。這也是張辮帥受皇恩的開始,讓他對皇上感激涕零,之後才會做出辮子兵復辟這個讓中國丟大臉的醜事。

圖:北京街頭的武衛軍。聶士成部淮軍武毅軍為前軍,仍駐蘆台(今天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為後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宋慶部毅軍為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為右軍,駐天津小站。另招募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今北京大興)。

圖:1902年,袁世凱的武衛右軍護送兩宮迴鑾。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隨即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民國後納入北洋軍系統。右軍和右軍先鋒隊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未與八國聯軍作戰,保存了實力,成為1905年改編新軍第5鎮的基礎。

袁世凱的新軍當時叫武衛右軍,包括武衛右軍和武衛右軍先鋒隊左右翼兩部分。武衛右軍本身就是袁世凱在小站練的新軍,而先鋒隊則是他在山東收編的舊軍,先鋒隊的軍官大部分還是以前練軍綠營的,士兵也是一樣,後來就變成了張勳、倪嗣沖之類土軍閥的部隊,沒啥水平。

圖:故宮內紮營的張勳辮子軍,近處士兵瘦的正面能看到肋骨,這樣的近代軍隊能有什麼戰鬥力。1900年春,榮祿奏准將駐紮江蘇徐州等地的武衛先鋒左右軍各擴編為10營,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為20營,全軍擴充到8萬餘人,這裡面只有袁世凱部右軍為新建陸軍,聶士成部前軍接近新建陸軍,其餘各軍仍用舊編製。

而小站新軍至少架子還是搭起來了,但是袁世凱任用私人,其實水平也不咋地。之後的歷次會操,外國人評論就是湖北的自強軍以學問勝,而北軍以勇氣勝,也就是有一股蠻勇之勁,但是戰術水平不高。

圖:袁世凱小站練兵操演照片,隊列還是能走整齊的。袁世凱小站練兵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在選拔將領方面仍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專門培植依屬於自己的勢力。但即便如此,其稱帝後也是一推即倒,可見這樣做沒什麼用處。

問:中、遠程空空導彈為什麼不做成PL10那樣的氣動外形?

圖:PL-10空空導彈,邊條翼加X形尾舵的設計。

為什麼不做成那樣?這個問題其實就蠻怪的,為什麼覺得沒做成這樣?

PL-10的設計叫細長邊條翼加尾舵結構,也就是主彈翼是貼著彈身的一個細長條,屁股後面尾噴管周圍加舵面。這樣的彈實際上很常見,是50年代就開始在空空導彈上出現的,主要就是中遠程導彈,也有少量近程導彈,當然普及到近程導彈是21世紀的事情。

這都顛倒了發展方向,變成人進化成猴子,而不是猴子進化成人了。

圖:法國50年代開始裝備一直改進到90年代的530系列中程導彈,這氣動布局不就跟霹靂10一樣么?

圖:美國的AIM-4也比較接近

圖:大名鼎鼎的AIM-54不死鳥其實也類似

現役的中距離彈裡面,米卡其實就跟霹靂-10非常像,當然米卡也有紅外導引頭版本。

圖:紅外導引頭的米卡導彈,其氣動外形和雷達型基本一樣,只有頭部不一樣,圓錐形雷達罩變成了半球形玻璃罩。

因為尾舵要圍繞在高溫的噴管周圍,做起來很難,所以早期近程導彈主流是把舵面放在前面,免得舵機跟噴管衝突,直到21世紀成熟了才挪後面去。而邊條翼也是主流設計,像我們的紅旗-16地空導彈,美國的標準也都差不多。

迷你踢館

問:堂主,我看過很多二戰題材的影視劇,發現很多士兵都會在自己的頭盔上弄一層網一樣的東西,這有什麼用?隨著頭盔的發展為什麼這層網又沒了呢?

也有啊,現代頭盔罩衣上一排開口也是插樹枝用的。

圖:這頭盔罩衣上一排排像裂口一樣的就是插樹枝時用的

問:堂主你好,我國最新的鷹擊18咱們講武堂說了不少了,這款導彈也已基本了解其情況,很先進。但是對於我國另外兩款上過閱兵場的鷹擊12、鷹擊83,卻說的不多,我主要想問堂主:兩款導彈的制導方式是什麼樣的?在國際上這兩個是什麼水平?

鷹擊12是掠海超低空飛行的全程超音速導彈,性能相當於強化版本的布拉莫斯,而鷹擊83類似於美國的魚叉,是比較輕便的亞音速掠海反艦導彈。二者都是雷達制導。

問:第一次請教塘主:部隊在作戰時槍械彈匣是否應該丟棄?尤其是敵後作戰。

彈匣從來都不是隨便丟棄的的東西,供應量是很不足的,不過緊急交火的時候也沒辦法。

圖:以前打空的彈匣要塞回去,太麻煩,後來有人發明了掛在腰間的彈匣收納袋,方便多了。

問:萬能的堂主,求解火箭發射衛星的工作模式,我們都知道衛星自身是沒有太大動力裝置的,僅限於部分自身姿態控制發動機而已,那火箭發射衛星時,勢必需要將衛星推到入軌速度後才能脫離,那火箭脫離後,是如何保證火箭二級/三級自身不會成為衛星?靠什麼原理減速再入大氣層的

最後衛星會有朝向預定軌道的軌控過程,而火箭末級也一樣,分離後通過控制噴管會進入再入彈道而不是入軌。

問:堂主,都說飛機模型要經過風洞吹,而世界上好風洞只有中、美、俄、歐洲幾個有,建超音速大風洞到底有什麼技術難題,多加幾個大風扇就可以解決了嗎?

要做大號風扇已經很難了,要把風吹出幾倍音速正更是難上加難,需要非常大的扭矩和高轉速。

圖:中科院的超聲速激波風洞。空氣也是有振動速度的,這個速度就是聲速。真實環境下是飛機運動,風洞里是空氣運動,超聲速風洞就是讓空氣運動得比振動傳導速度還快,這顯然不一般啊。而且風洞是為了測試用的,所以氣流必須平穩有序,不然無法模擬真實環境,也不好測量。

問:堂主,我想知道我們的北斗現在處於什麼水平,和美國現役的以及下一代比怎麼樣,聽說北斗一代和二代已經上天了,但對我的生活影響很小呀,搞這麼多代的目的是什麼?

實際上現在很多手機的定位晶元已經包含北鬥了,電網、施工等原來用GPS的,現在也有不少同時使用北鬥了。

問:說到戰機相互追逐,能不能在戰機上安裝後視雷達和向後發射的導彈,這樣就不再是位於追逐方的戰機佔優勢了?

毛子干過,美國也給轟炸機做過自衛用導彈,然並卵,毫無實戰價值,重量很大,又基本打不到。

圖:蘇聯後射空空導彈測試,導彈直接朝後方掛。美國試過越肩發射,也就是向前發射後導彈向上繞半圈。

問:堂主我想知道二戰時期盟國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盟國的損失並不是很大的,那時候德國的空軍哪裡去了?還是盟國的轟炸機群真的是跟刺蝟一樣?

推薦你看一部電影《孟菲斯美女號》,當時轟炸機能在德國執行25次任務,機組就能回國休息,不用打仗了,看這個就知道損失率了。

當然同時德國人損失也很大,因為戰略轟炸的目標是死的,不像東線戰術行動可以躲,哪怕陸軍被炸一下也無所謂,戰略轟炸得拚命攔截,所以44年強度增加後德國戰鬥機部隊就像見到太陽的雪人一樣,迅速的被打垮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在中東沉默30年後俄羅斯回來了 土耳其不怕特朗普只怕普京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