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青春期對話之(一)

與青春期對話之(一)

絕與父母溝通的女孩

按約定,今天上午是我和小雲諮詢的日子。

深圳驟冷的冬日,小雲準時來到諮詢室,我卻遲到了。

她說真不在意,沒關係。

淺淺笑意,是她的接納,讓我有些愧意。

小雲是初中生,我們的溝通已經有12次了。

從她天馬行空,蠻不在乎,表演式的表達,到真正進入內心的溝通和探討,我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這是小雲的自我防禦機製表現,她習慣帶著面具溝通,直到她感到被接受,她才會真正放下面具接受)

這是期末考試後,我和小雲的第一次溝通,也是第13次諮詢。

小雲媽媽已經提前告知了成績,不理想。

諮詢開始,小雲告訴我手機讓媽媽沒收了。

「發生了什麼?」我多少能猜到原因,但我更願意聽到她的表述。

「期末考砸了,按之前的約定,我必須上繳手機……」小雲笑著回答。

「媽媽這樣做了,你會很勉強,會不舒服嗎?」

「不會,這是我們之前說好的!」小雲說得很輕鬆。

「你遵守了承諾!」我的語氣是肯定的。

「是的!」

「爸爸媽媽知道了這個成績,是什麼反應?」

「他們什麼都沒有說,但肯定不開心吧!」小雲的笑容有了收斂。

「你認為他們會不開心?」

「那是肯定呀!」

「那你的感受呢?相比其他人,我更想知道你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看著孩子的眼睛,很真誠。

小雲愣了一下,停頓了幾秒,雙手使勁揉搓著自己的臉,圓圓的臉被擠壓變了形。

她小聲地說了兩個字:「傷心!」

「你希望自己考好些,但沒有做到,所以不開心?」我感受著她的感受。

「嗯!」

「你覺得媽媽他們也不開心。他們這次的反應和以往一樣嗎?」

「不一樣,以前他們會嘚嘚地不停地說我,這次什麼都沒說……」

「這次考砸了,有想過主動和他們溝通嗎?」我關切地問道。

「沒有,不想聊!」孩子回答得很乾脆。(的確,媽媽也告訴我,即使他們沒有任何責備,孩子也拒絕和父母溝通考試和寒假的學習安排)

「你是在擔心什麼?」

「是的,怕他們又說教,不想聽!很煩人!」小雲的語氣一下子生硬了許多。

小雲進入初中後,成績逐漸下滑,還迷上了手機和網路直播。之前的好多次諮詢,她聊得最多的也是這些話題。同時她也變得越來越不愛和父母溝通,特別是涉及到學習問題,她沒有給到父母任何平心靜氣,真正交流的機會。

父母,尤其是媽媽,付出了很多,但收穫多是挫敗,媽媽很沮喪,但也無可奈何。

本就遊離在外的爸爸就更加的逃避。

……

「你說的考砸,是指所有的課目?還是個別?……」

「其實我的分數還提高了一點點,但名次下降了一些。我語文基礎知識考得很差,作文還好。生物考得可以……」

……

一小時的諮詢,小雲和我聊了考試,聊了寒假,還聊到了她的中考目標和大學夢想。

孩子心裡是有夢的,對自己充滿了渴望,雖然比照當下,有些想法和現實會有不小的距離。但我理解她的「天馬行空」,也接納她的「不切實際」。

這就是成長的經歷和呈現!

未來之所以是未來,不就是因為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而青春最大的財富不也是在於勇敢做夢和有時間逐夢嗎!

但小雲有個習慣,每當她產生了一個積極、主動的念頭,她又會馬上予以自我否定,很快就露出消極、逃避的一面。

「我也想去圖書館看書,複習呀……」。當我告訴她,我兒子這次也沒考好,為了約束自己,他現在每天會去圖書館學習後,小雲顯得很興奮,脫口而出了自己的想法。

「算了,我肯定做不到,還是呆在家裡吧,至少還可以看看電視……」

果然,她又在重複著這種思維模式,肯定與否定只在瞬間。

……

哪個才是真實的她?

哪個才是她真實的想法?

小雲的爸爸媽媽曾告訴我,這個孩子就這樣了,他們看不到孩子的任何優點。所以在他們眼裡,孩子是消極的,不努力的,無可取之處的。

而我更願意相信這兩方面都是孩子的真實。

只是積極主動的一面因不斷的打壓和否定被忽視、被淡化,被遺忘了。

而消極退縮的一面卻在他人不斷的強調和強化中得以放大和清晰。

小雲的潛意識裡一定是糾結和掙扎的。對自己,她一定心存過美好的期待和要求。

所以,今天,不經意間,她才會突然情緒激動的告訴我:你知道嗎?我做夢都想考第一呀!

她沒有做到,或許當下也做不到,除了欠缺讓她成為優秀的諸多能力,可能很大部分是來於外界不斷否定、指責的聲音已經被她內化成對自己的認識和接受。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很差!」

這是孩子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成長的挫敗,讓她越來越無力去摘掉這個標籤;

否定中的成長,更是讓她習慣了這個標籤的存在。

能有人,有家長會質疑:有人不是越挫越勇!屢敗屢戰!永不言敗嗎!孩子更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我想說:

勇敢、獨立、努力、認真等一切正能量辭彙既是一種能力,也是個性品質。

它們,可能源於遺傳,但更多是後天習得而成。

它們需要發掘,需要培養,需要訓練……

它們更需要父母的愛與認可。家長的耐心和用心,會將它們穩穩地托起和托住,慢並慢滋養著它們茁壯成長

記得心理學家米爾頓﹒埃里克森(現代催眠之父)說過:「孩子在母親欣賞的喜悅眼神中看到了自己!」

父母和孩子就像兩面相互映射的鏡子,彼此間看到了對方,也看到了自己。

有時孩子會努力成為父母鏡中的那個好自己,有時也會竭力排斥那個不好的我。

當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時,其實他們拒絕的不是父母,而是拒絕否定、打擊、指責、命令、要求……

當孩子拒絕和父母交流時,他們更是在拒絕和不好的自己交流。

電影《無問西東》里有一段話,觸動人心: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最怕的是,掉的時候你把我推開,不讓我給你托著。

這不僅僅是戀人之間真愛的表達。

做為父母,我們何嘗不是該成為那個替孩子托底的人。

無論孩子是優秀還是平凡,是成功還是失敗;

給他犯錯的機會,給他迷茫的時間,給他成長的最多可能……

父母應該成為永遠敞開了懷抱予以孩子溫暖、認可、鼓勵和支持的那個人!

那時我們會發現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打擊和懈怠時,他們才不會將我們狠狠地推開,

我們的引導才能真正觸動和影響著他們!

諮詢結束時,我對小雲說:「今天很開心,聽你分享你的目標和夢想!」

小雲笑了,圓圓的臉,有種青春的美!

(文章為真實案例,主人公為化名,並隱去了重要信息)

舒心老師:自稱暢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師。專註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輔導;專註兒童、青少年專註力訓練;專註父母成長和家庭教育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少年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TAG:青少年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