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二十九:喜歡與愛

心理學二十九:喜歡與愛

前面我們從偏見開始,講到了攻擊與傷害,而這一期要講的是喜歡與愛。

之前回學校講課,很多孩子開玩笑似的和我提出,怎麼撩妹?實際上背後的話題是:如何建立親密關係?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許談戀愛,男女之間授受不親。但是一旦畢業之後,就會馬上被逼找個人相親,成家,情感從來不是由自己控制,彷彿一直在被操縱。也許父母那一代也是這麼過來的,所以對於加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加在你身上也是理所應當的。

雖然我講的是很正經的商業內容,但是最終還是說,希望你們大學時期能夠好好談一場戀愛,多出去玩玩。

因為工作畢竟要工作很久,但是最好的年齡,應該去學習如何喜歡與愛呀。

圖片用的是DAVE KRUGMAN拍的雨夜紐約。音樂用的ólafur Arnalds 的《Beth"s Theme》

1,

人和人之間必然是相互依賴的。因為我們內心最核心,也是最強烈的需求就是:歸屬需要,也就是要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

從古代開始,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狩獵,一起抵禦其他人的攻擊,從而使得種群得以延續,而孩子和老人可以依靠族群得以生存;

也許你會說,現代社會我們可以自己生活啊,不需要和他人保持關係。但實際上你無論是大學還是工作,在清醒的時間裡大部分時間都在與人交談,傾聽別人的意見;就算沒有面對面,但是你們仍然會花大量的時間與他人交談。而死亡則會提醒我們重視歸屬的需要,重視與他人的關係。

所以什麼孕育著喜歡與愛情呢?

2,

心理學上一般會提出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一】接近性。實際上不是指地理性接近,而是功能性距離的接近,會使得人和人共同交往。比如一起上課的同學,一起工作的同事,以及同一小區搭乘班車的鄰居,往往會更容易產生親近感。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效應,被稱之為「曝光效應」。也就是人們對於新奇事物的接觸,就算是無意識的接觸,都會提高人們對其的評價。

【二】外貌吸引力。雖然不願意提出,但是外貌的確會影響喜愛之情。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整體來說,女人傾向於因為性格而愛上男人,而男人傾向於因為外貌而愛上女人。」從嬰兒開始,對於外貌就有一種刻板印象:「美既是好」。

而在人們選擇配偶的時候,會不自主的選擇與自己「內心形象」比較匹配的對方。不過要注意的是「內心形象」,和真正的外貌實際上還是有差距的。所以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相親對象都會被嫌棄。。。

【三】相似性與互補性?

在考慮某個人的時候,會出現兩個截然相反的看法:「我和這個人很相似,應該可以談」與「我和這個人各有長處,所以可以互補。」

實際上呢?心理學告訴你,相似才會產生喜歡。無論是外表的匹配,三觀的契合還是興趣愛好的相同,都會增進人們的感情。

而我們認為的互補性,僅僅限於擅長與專業,如果在性格和態度上的不相同,則會導致不喜歡。強烈的不同則會導致偏見與憎恨。

3,

【四】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影視劇中最容易調動人們情感的,就是這樣的劇情:「暗戀多年的男生,竟然和我表白了。」在心理學上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告知某些人他們被別人喜歡或者仰慕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回饋的情感。

當然,實際上在評價自己或者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消極信息會佔更大權重。讚美他人會正面回饋,而讚美自己則會讓人覺得很討厭,而貶斥他人則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所以實際上,真正建立的親密關係不是那種:我喜歡你,你不喜歡我我也無所謂。而是吸引獎賞理論:我們喜歡那些回報我們,或者與我們的回報相關的人。如果和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報大於付出的成本,那我們就喜歡並更願意繼續維持這種關係。

也就是在感情中,如果你付出了,對方也用相同的付出來禮待你,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你付出了,對方不聞不問,並不是你付出的不夠,而是對方並沒有準備好迎接這段關係。

而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不僅僅是獲得回報,也不僅僅獲得了相互依賴的安全感,我們也會獲得自尊感:被伴侶的認可與喜愛,同樣也會獲得別人的尊重

4,

所以就算通過了前面的過程,在感情中我們依然會面臨問題:我到底談的是哪門子戀愛?

一般來說,心理學上從三個維度來確定感情類型:激情,親密和承諾。

【一】激情,也就是肢體接觸以及性關係。雙方有強烈和對方在一起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里,睾激素,多巴胺和腎上腺素加速分泌,導致性行為的產生。

【二】親密,也就是精神上的相互深入理解。雙方對於彼此的經歷,理念和價值觀進行闡述與互相理解,並且願意將所有內心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傾訴給對方。

【三】承諾,也就是建立穩固而溫馨的相伴關係。在這個階段,催產素開始加速分泌。

如果無法做出承諾,只有激情與親密,則被稱之為「一夜情」。如果只有激情與承諾,卻並不親密,可以稱之為「長期炮友」,而只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激情,可以稱之為「柏拉圖之戀」。也就是無性之愛。

而只有三種因素都具足的感情,才可以被稱之為完美的感情。

5,

所以促進親密關係的因素都有什麼呢?

首先,依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最開始的嬰幼兒對於成人之間的依戀,到兒子對於母親的俄狄浦斯式依戀,一直到成年之後穩定的與對象之間的依戀,我們的感情生活之中必然會存在的一個因素。

在心理學【十】:我們一生的故事上中,我就提到過依戀類型。在這裡就不再寫一遍了。重點是小時候的依戀模式很大程度決定了親密關係中的相處模式。

其次,我們引入了公平這一要素。公平是雙方都覺得自己的所得和付出成正比的相處方式。有的人就會想:「在感情中我付出了那麼多,對方卻什麼都沒做。」實際上這就是知覺到了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平會使得感情緊張甚至破裂。

一般認為,如果指出自己期望對方做出什麼樣的行為的時候,反而會破壞這種行為;只有當對方自願做出行為時候,我們才會將其歸為感情。

所以一味索取和一味付出,實際上都不是感情,只是貪得無厭和自我感動而已。

最後,親密關係中,自我表露也很重要。隨著關係的深入,伴侶會越來越多的向對方表露自我,一直到一個適當的水平為止。

心理學上提出的「表露互惠」效應,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表露會引發對方的自我表露。而親密關係中的這種效應會加強興奮感。當然,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自我表露。

6,

最後要講下,親密關係的結束。

實際上在心理學【十九】:社會心理學導論中我就寫過,我們時常會有一種後見之明偏差:我早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可是親密關係的結束要複雜的多。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確定了自我同一性,獲得了以上種種好處,但是當親密關係因為死亡或者關係破裂而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系列的過程:

首先我們會對失去伴侶無法釋懷,希望通過「轉移」來逃避這件事情。隨著這件事情的遠去,逐步的開始陷入深沉的悲傷,隨後發生情感上的分離,而最終會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並且對自己有一種全新的認識。

不過有了擁有,就必然會面臨失去。關係既然建立,就必然面臨分離。實際上我們終究都不可不朽,而這一切必然會發生。

所以在發生的時候,理性的做好準備,度過這一時期吧。

下一期就要寫總結了啊哈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