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公車上書》是何原由,康有為,他為何要說謊

《公車上書》是何原由,康有為,他為何要說謊

1895年3月,正值甲午戰敗,康有為偕弟子入京會試。多年後,類似描述——康有為在1895年領導上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提出系統的變法方案,史稱「公車上書」,維新派由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了歷史常識。只是,越常識的東西,往往越遠離真相。

油畫《公車上書》

作者:羅奇

「公車」這個詞,是為了紀念國家以公家的車馬接送應試舉人赴京的傳統而形成的代指,可以理解為舉人、士子。1895年有沒有「公車上書」?當然是有的。自當年二月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反對和談的奏摺、電報多達150餘次,參與人數超過2000餘人次。其中各省封疆大吏過半數參與其中,京城翰林院、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諸部官員均有大規模聯名上書,官員們早已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抵制和約的上書運動。在官員們的策動下,入京會試的舉人們的熱情同樣高漲,各省公車自行聯名上書有31件,共1500餘人次簽名,其中梁啟超領銜廣東公車八十人上書。

那麼廣為人知的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呢?

答案是不存在。

自晚清以來,談及「公車上書」,所用史料基本取材於康有為自撰《我史》:

「我認為士氣可用,遂召集18個省舉人在松筠庵集會商議,簽名者達1200餘人,我用一天兩夜時間起草了一份萬言書,內容包括拒和、遷都、變法三大項。卓如、孺博(麥孟華)連日抄寫,傳遍京城,士氣憤涌。4月8日前去投遞,都察院(編者註:清代都察院是法紀監督機關,主要職能是監察、彈劾及建議)以皇上已在和約上用璽,事情無法挽回為由,拒絕接受上書。」

然而據專家考證,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都察院遞交過什麼上書,他所稱阻礙這次上書的都察院反而是這次上書反對議和的大潮中的中堅力量。康門下弟子1895年夏天運作出版了《公車上書記》,書中有明確交代:「是夕(四月八日)議者既歸散,則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於是群議渙散,……而初九日松筠庵之足音已跫然矣,議遂中寢,惜哉惜哉。」——所謂「議遂中寢」,意思就是根本沒有去都察院上書。本書出版距離事件的發生不過短短一兩個月而已,當事人眾多,可信度較高。

《公車上書記》的封面與首頁

康有為在《我史》中亦杜撰了陣容龐大的反對派,然而事實卻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反對和約的上奏、代奏及電報,已經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運動。其中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並不是進京應試的舉人,而是各級官員。當時的輿論可謂全面倒向主戰派,主和者堪稱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康氏自稱的領袖身份更是無從談起。康有為及康黨日後撰寫了大量有關公車上書的文章,但蹊蹺的是,對自己當年如何具體鼓動各省舉人、如何聯絡朝中官員、具體聯絡了哪些官員,全然沒有說明。沒有說明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史實都是誇大的。現在諸多史學家均認為,康有為在當時,根本不具備領袖18省舉人上書的資格。

油畫《康有為》

作者:林永康

那麼他為什麼要說謊呢?

其實這都是康有為後來流亡海外時,為了吸引海外僑胞給自己投資而刻意量身打造的光輝形象。順帶一提,其實之後的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限於篇幅不再展開。

總之,歷史並不存在一個歷史課本上大義凜然、領導「公車上書」的英雄康有為,只有一個偽造歷史、沽名釣譽的康有為,他倒是開了近代依靠宣傳包裝上位的先河。至於公車上書,由於其主體是各級官員,「維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便也無從說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敢的蒼蠅 的精彩文章:

地球的生命從何而來,揭開一個生命起源的歷史

TAG:勇敢的蒼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