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城市建築的觀察與印象

日本城市建築的觀察與印象

人的行為總是充滿矛盾性,有些話欲言又止,但又不吐不快,最後決定留下一些東西吧,給一些朋友看看我的思維是如何愚昧,對於建築的感受是如何的幼稚,內容充滿模糊性、虛幻性以及個人經驗的「不切實際」。僅以一「印象派」對於日本之行部分建築的觀察與思考,數據及資料的正確性無法保證,但感覺是真實的。涉及建築、枯山水、城市設計的若干思考,文字可能是錯漏百出.......話說在前頭,我可以肆無忌憚的表達了。

飛鳥博物館

交通:大阪「喜志」電鐵站+公交 by 安藤忠雄

從大阪市區到飛鳥博物館的交通不很方便,卻是一個值得參觀的建築物。該館是以「探尋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過程與國際交流"為主題展示古墳文物的博物館,具有相當的嚴肅性。觀覽一個有厚度的展示建築,須要放下日常的瑣碎,釋放身心,跟隨動線進入設計師帶來的空間呈現。墓穴性的建築尺度不小,堅硬且厚重。第一段散步路是混凝土的弧線牆面,外側是灌木及水面,走至盡頭就是建築屋面的下檐,屋面是料石覆蓋的階梯,建築的屋面延續了水面的平靜與開闊。第二段散步路,包裹在尖銳的混凝土廊道里,漸進的壓迫感,是進入建築內部最後一道洗禮。

購票進入展示的內部,第一道空間是光線暗淡、天花低矮的區域,站在這裡可以俯瞰以坡道組織起來的大廳。順著路線前行,空間開始釋放,這個過程是順暢且柔和的,覺得這些內部的坡道像流水一樣溫和。中央是墓穴地形的重現,外圍一圈對稱排列著混凝土圓柱。展示的路線不長,內容不太有重量,畢竟追溯到千年前的日本,沒有驕傲的文明,似乎這表現出來就不太自信。一趟觀覽的旅程,100分鐘差不多,結束觀覽可以在門廳休息半刻。冬日寂寥的山林就是一幅畫,與每一個個體對話,take it easy !

京都Time"sⅠ&Ⅱ商業項目

交通:京都「三條」地鐵站 by 安藤忠雄

Time"s京都高瀨川旁的小型商業項目,1984年的項目。高瀨川與東側的鴨川平行,兩旁儘是櫻花樹,冬季凋零的樹榦,高瀨川邊的日式立面,很是「京都」。高瀨川臨河一側建築大都朝向反面,times卻是走親水路線的。30多年前前瞻性十足的方案,放在當下依舊醒目。沿著高瀨川新的商業建築都極度親水,這些帶有地下室的建築,對於這條看似溫和的高瀨川是否過分信任呢?times的內部空間層次感強,尺度是日式的緊湊,對於國人的大手大腳,大概覺得小氣吧。而最讓人關注的臨河一側的設計,無疑是那個年代最具挑戰性的。這20-30cm高差的水面究竟要不要設置欄杆?正反爭論都有著自己的合理性,哪有完美的事情,終究是一個取捨一個平衡,一個兼具 「所有」的設計是平庸的,迎合所有人的品味也必定是碌碌無為。

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及其至誠館

交通:睿山電鐵茶山站 至誠館by隈研吾

對於該所大學的了解是從至誠館開始,但是進入校園那是驚喜。整個校區在沿著山坡緊湊鋪開,從大門的階梯開始,校道基本都是坡度及階梯,少有的平路。校園內還有一片墓地,日本文化對於墓地是不忌諱的,甚至有人說墓地還是個散步的好地方。

至誠館的三個立面(第四個立面是山體),其中一個就緊挨著這片墓地。設計師運用了形似墓碑的巨大條石,完成了兩個立面的設計,也許就是對場地的謙卑回應吧。而餘下一個立面是樓梯,是該建築的垂直交通同時也是校道。關於整個校區的校道,尺度均是3-4個人並行的寬度,在山坡上穿梭,感覺立體豐富。至誠館其中一層為飯廳,明亮的色調,加之那些大膽的取景窗,身處室內,視野卻或在遠山,是該建築室內的亮點。

校區的其他建築物一點不比至誠館遜色,像鯊魚嘴的科技館,尖銳的混凝土菱角;山腰的觀景台遠眺京都北部的天際線。該台地設計與國美象山校區的民藝館很相似,尊重地形,建築與自然和諧共處。

Garden of fine Arts Kyoto

交通:京都「北山」地鐵站 by 安藤忠雄

版畫庭院,安藤94年的作品,距今是有24年之久,迴廊式的庭院,9幅名畫製品穿插其中。從入口到出口一趟旅程,這是一個屬於印象派的體驗。這裡不是斟酌每一張畫作的技法與細節的地方,全身心的放鬆與投入,去感受設計師帶來的虛幻呈現。這裡不需要討論傳統意義上的功能,形式就是功能。展品和空間是分不開的,已經是一個交織的整體。水流是時間的長河,瀑布的聲響忽遠忽近,身體隨著動線前行,即是情緒的漸進也是視覺的靈動。20多年過去了,歲月的痕迹明顯,這也是混凝土非常擅長表現。趕著4:28pm進場,沒有遇到合適的光線,沒有適宜的節奏,這座安藤味十足的建築庭院,沒能完美體驗而稍稍有些失望。或許若干年後我回憶起這座建築,感覺就是陰鬱的,印象派特有的陰鬱。

龍安寺 東福寺方丈庭院

龍安寺作為日本枯山水庭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有著極高的學習思考價值。首先枯山水庭院是在寺廟裡頭,設計者就是僧人,因此枯山水和佛教的關係密不可分。但這不談宗教,我想分析一下枯山水的形式。

從接觸這種庭院開始,會被它的表現所吸引,與雪山大海一樣,具有「崇高感」。枯山水的材料是細砂、孤石、青苔,均是真實、自然且具有時間厚度的材質,引發觸摸層面的思考。自然屬性的質感,粗糙或細膩,不可複製的紋理,這三者的聯繫必然是和諧的。色彩方面,白灰細砂和青苔飽和度均很高,孤石是大地色,三者的堆砌一起畫面對比度強。不同時刻自然光的渲染,產生豐富的畫面效果。構圖層面,細砂的鋪開屬於一個平面,青苔孤石可以是一個點,一個面或者一條線,點線面的組合,極度考究的比例、秩序,容易引發觀者情緒的變化,甚至更豐富的精神飄逸。或帶紋理的細砂,形似大海,無比廣博深淵,令人畏懼;孤石青苔是渺小的存在,像生命一樣渺小。這種構成容易傳達出一種「孤獨」,孤獨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美。枯山水的構成比現代主義思潮早許多年,但也能看出有一些共性「less is more」,整個日本設計給人的印象都很「枯山水」,極簡、自省、內斂、「骨指」。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赫舍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赫舍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