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沉默老師解讀《詩經》總結篇——感受詩經之美,做一個骨子裡有詩意的人

沉默老師解讀《詩經》總結篇——感受詩經之美,做一個骨子裡有詩意的人

如果說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星河中,有兩顆最耀眼的星,那一定就是《詩經》與《楚辭》。文學是地域性的,楚國在南方,《楚辭》產於長江流域,是南方文學,《詩經》主要產於中原地區,因此代表了北方詩歌。

《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篇章比較短,風格樸素;《楚辭》篇章宏闊,汪洋恣肆,句式參差錯落,富於變化,感情奔放、文采華美,《詩經》和《楚辭》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兩大源頭,兩者分別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先河,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1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朱光潛說:「你與其讀千卷萬卷書,不如讀一部《國風》。」這反映了《詩經》的文學地位。

讀過《詩經》三百篇,你會發現,它的每一篇都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也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最原始最真實的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一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但《詩經》絕不僅僅是文學史學上的著作。19世紀前期法國人比奧的專論《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風俗民情》明確說明:《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它以古樸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和文明發展程度。」

《詩經》以其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成為當時500多年間先民智慧縮略成的整套圖鑑,它的內容極為廣泛,並在政治、道德、文學、風俗等方面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三百皆有曲調」,古時的詩經都是譜好曲子,可以拿來吟詠歌唱的,很像現在的流行歌曲、民謠。人們勞作之餘,有感而發,直接歌之唱之,手舞之足蹈之,表達的都是真實的情感。你聽,《伐檀》里,伐木者一邊勞動,一邊歌唱,抨擊現實的不公,揭露當時嚴重的貧富對立,斥責不勞而獲的奴隸主「不稼不穡,不狩不獵」,發出了強烈的質問:你們事情都不做,為什麼家裡面有那麼多的財產? 《碩鼠》更是直接把剝削者比喻成大老鼠,抨擊他們對勞動者的剝削太殘酷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為你勞動那麼多年,你卻如此的剝削我,所以詩人就發出了反抗的呼聲:「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土。新樂土呀新樂土,才是安居好去處!這些作品很能反映下層勞動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是從自己具體的生活出發,對統治者進行揭露和批判。而如此膽大妄為,就是放在當下,都顯得很先進開明。

2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在思想內容上被後世詩人立為準則,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賦詩言志,是春秋外交儀式上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春秋時代,諸侯士大夫常在各種社交場合朗誦《詩經》,藉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感情,這就是「賦詩」。《左傳》中記載的賦詩70餘次。賦詩被用來規勸君主,諷刺對手,小國的大夫更通過賦詩來討救兵、解糾紛,向敵國示威。「賦詩」,相當於今天聚會中的「獻上一首歌」或配樂詩朗誦,對於賦詩者來說,就是借詩歌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所謂的「賦詩言志」;對於聽詩的人來說,可以通過詩歌來觀察賦詩者的意圖。

清人勞孝輿在《春秋詩話》中將春秋時代的這一風氣概括為「春秋一場大風雅」,《詩經》是禮樂教化的藍本,其流傳的過程是周代禮樂文明不斷傳播的過程,也是風雅精神在不斷深入春秋人精神世界的過程。

春秋人的確是風雅之至,一方面是鐘鼓悠揚,深情賦詩,一方面是妙解其意,因詩「觀志」。這是後來任何一個時代未曾有過的詩的時代,聞一多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中說:「《詩》似乎也沒有在第二個國度里,像它在這裡發揮過的那樣大的社會功能。在我們這裡,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

風雅藝術不僅是一種文學分類,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後代詩歌多在其影響之下繼承了這種優良傳統,如漢樂府、曹操、杜甫、白居易、黃遵憲等等,他們言百姓言,道百姓事,體現了中國文人的良知。漢樂府的緣事而發,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

初唐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 ,盛唐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 ,而白居易稱讚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它引導後代文人在感情抒發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人生觀念,培養良好的審美習慣和道德節操。

3

《詩經》之美,美在豐富深沉,美在豪放大膽,美在音韻繚繞,美在單純真實。

毛詩序說,《詩經》涵蓋了人間百態與天地萬物,可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此《詩三百》之所以為《詩經》也。

例如,《齊風》乃齊地之歌,作為春秋五霸之一,《齊風》多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歌頌與熱愛:「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秦國地處今陝西甘肅二省之大部分,因此《秦風》多流露出質樸而彪悍的民俗民情以及其日後一統天下的威武霸氣:「駟驖孔阜,六轡在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而《唐風》地處冀州之域,太行恆山之西,太原太岳之區,其地瘠民貧,民風勤儉質樸,詩文中也流露出憂深思遠以及對生活的無限感慨:「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兿稷黍,父母何怙?」

另外很多風詩還諷刺和揭露了國君的荒淫無恥,從道德上對他們進行批判。比如魏宣公為他自己的兒子娶妻,娶的是齊國的女兒,結果呢,當把這個女子迎過來之後,發現長得很美,於是魏宣公就起了歹意,把這些人給留下了,在黃河邊上建了一座高台叫新台,然後就把這位女子放在那裡,佔有己有。《邶風·新台》就是諷刺魏宣公這件事,把他比作賴蛤蟆……

除人間百態外,天地萬物,如日月星辰、鳥獸草木等也在《詩經》之列。以植物為例,據考,《詩經》中所涉植物共約一百三十五種。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你看,《國風?周南?關雎》中的荇菜,可以在嫩芽初上、新葉正酣的時候,採摘了來食。它還是水環境的標識物,荇菜所居,清水繚繞,污穢之地,荇菜無痕,完全可以用「高潔」二字形容;

《國風?鄭風?有女同車》里的芙蓉花又叫木槿花,它像是仲夏夜的夢之花,朝開暮謝,卻並不憂傷,似乎迎著純凈的陽光,含有歡喜,似乎朝暮不是一瞬,而是幾十個日日夜夜的循環。艷麗的花融在綠葉里,和諧有致,是以高潔之姿,坐在你身旁;

《小雅·魚藻之什·采綠》中的蓼藍是自然界中含靛藍較多的一種植物,大約二三月間下種培苗,民間有「榆莢落時可種藍」的說法。六七月間蓼藍成熟,葉子變青,即可採集。隔三個月又可收割,一年裡生息不絕的樣子;

還有那《桃夭》里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艷麗端莊,願男子有室、女子有家,嫩嫩的桃枝,鮮艷的桃花,美麗的姑娘今朝出嫁,夫妻和睦組成一家,這是多麼幸福美好啊!而這個姑娘不僅有艷若桃花的外貌,最重要的是人們期望她能有的「宜室」、「宜家」的內在美。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詩意與桃花的生長規律相適應,自然融為一體。這或許是古人取桃為詩,祝福家庭之福長久的另一重願望吧!

《詩經》中還有不少用於婚禮祭祀等活動的禮俗詩,如《周南·樛木》是婚禮上的賀詩;《周南·葛覃》是女子歸寧父母的詩;《周南·螽斯》是祝人多子的詩;《鄭風·豐》和《齊風·著》是迎娶新娘的詩;《召南·采蘋》寫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動;《陳風·宛丘》寫陳國的巫風歌舞等等。

詩三百,思無邪。直到現在,《詩經》仍是人們最喜歡的文學形式,因為它產於民間,而且從未中斷,作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源頭之一,它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歷代古典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它的滋養哺育。百家爭鳴時,孟、荀、墨、庄、韓非子都喜歡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行文的說服力。

千百年來,《詩經》以其豐厚的思想內容、不朽的藝術價值永遠照耀著中國文學的路途。我們今天讀《詩經》,對於成人來講,首先需要對整部書有個大致的認識,理解為何它被稱為經典;之後我們可以先從三百多首詩歌中,抽出部分經典進行反覆吟誦;在此基礎上,理解詩歌的表面含義;最後在熟悉表面文字後,再進一步廣泛閱讀,分析研究原創者想要表達的真意,之後才能走進詩的意境,找到其現實主義的真正含義。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詩經》,它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如此真切地屬於一個人,又如此博大地屬於每一個人,給予我們經典的溫厚力量。在高樓大廈燈火通明的現代社會中,當我們開卷深讀《詩經》,穿越過三千年的漫長時光,我們依然可以感觸到先朝諸民的生活,回味那最古老無邪的真實情感。

親愛的書友們,《詩經》的解讀到今天為止就結束了,但我們對經典的學習永不會停止。它的博大精深,僅薄薄紙面短短數言是無法窺其全貌的;它流傳千年而不衰,沉默自嘆才疏學淺,尚不能識其精髓之一二,而任何人要想在短短一周之內完全理解和消化一本文化經典也是草率的、不負責任的,所以建議書友們和我一起多多博覽群書,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汲取文化的源頭活水,滋養我們的根,深入認識和理解文化的內涵,從而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作者】沉默,國學教師,有書籤約作者,跑者,閑暇之餘賭書潑茶,彈琴舞墨。以一顆赤子之心做有情懷的國學教育,俯而讀,仰而思,淡計謀,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墨國學 的精彩文章:

TAG:沉墨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