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大腦結構認識情緒與壓力

從大腦結構認識情緒與壓力

2006年世界盃決賽,法國隊的著名球星齊達內在 2.88 億觀眾面前情緒失控,用頭去撞擊義大利隊的馬特拉齊,被當場紅牌罰下,戲劇性地完成了他職業生涯的告別演出,最終義大利隊奪冠。

我們都聽說過太多的類似案例:從著名運動員賽場上的失控到屢見報端的「路怒症」,從激烈爭吵的夫妻到失手打死自己骨肉的父母,從因職場中的不公導致的憤怒到長期抑鬱導致的自殺。我們自己也有類似的情緒失控體驗,失控之後往往是深深的自責,「我怎麼可能這麼做呢?真不知道我當時是怎麼想的?」

導致負面情緒的一個重要誘因就是壓力,心理學上的壓力是這樣一個動態過程:個體面臨著自己重視和渴望的機遇、要求或資源,但對於自己是否能夠獲得或滿足卻無法確定。

情緒與壓力的起源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大約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智人正在東非的大草原上尋找食物,突然看到一頭正在遊盪的獅子,出於本能他停止了手頭的一切活動,全神貫注地盯著這頭猛獸,此時此刻他的生理反應是這樣的:獅子先通過眼睛進入腦中的杏仁體也就是他的警報系統,警報系統得到這個信息後立刻拉響警報,向大腦和身體發出一系列信號,讓人體產生應激反應;腎上腺釋放出壓力荷爾蒙,以脂肪和糖的形式存儲的能量會進入血管;肺吸入更多空氣,為血液提供更多氧氣;心跳開始加速,保證將能量迅速運送到肌肉;消化系統減慢甚至停止活動,以減輕能量消耗;瞳孔開始放大,以獲得更多的環境信息。所有這一切都是讓身體隨時準備戰鬥或逃命。

當身體進入應激反應時腦的警報系統還要讓大腦做的就是:讓注意力和感知集中在獅子身上、集中在周邊的環境上,以確保此時不會為其他東西和想法分心,同時阻斷大腦控制衝動的前額皮質發揮作用,也就是讓智人更衝動,無論是戰鬥還是逃跑都更堅決。

我們很容易理解只有在遇到猛獸時應激反應最強大的智人才能更好地存活下來,並把他們的基因遺傳給後代。與祖先相比我們所處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再被猛獸威脅生命,但我們應激反應的方式卻沒有變。我們現在一天中接受到的刺激比中世紀的人一輩子經歷的還要多,並且這個刺激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無論是被領導否定、被孩子的成績所困擾還是被路上的車輛所驚嚇,儘管早已不合時宜,但我們還在用祖先所遺傳下來的方式進行著應激反應。

對現代人來說並不是單一的壓力增大了,而是產生壓力的刺激增多了,人長期處於持續的、各種應激源產生的壓力下,我們的壓力應對系統開始疲勞,彈性減弱,本來可以輕鬆應對的壓力變得困難,情緒也越來越難以控制。壓力與情緒都屬於人腦的主觀感受,那麼腦與情緒和壓力是怎樣的關係呢?

三腦理論學說

近年來藉助核磁共振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腦的認知有了長足進展,但總體來說還遠遠不夠。關於腦的功能結構有各種說法,其中美國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的「三腦理論學說」能較好地解釋腦與人的情緒和壓力之間的關係。

三腦理論學說認為人類顱腔內的腦並非只有一個而是三個,這三個腦作為人類進化不同階段的產物,按照出現順序依次覆蓋在已有的腦層之上,分別為爬行腦、哺乳腦和智腦(如圖1)。

爬行腦:包括腦幹和小腦,是最先出現的腦,進化時間上億年。在爬行腦操控下人與蛇、蜥蜴有著相同的行為模式:呆板、偏執、衝動、一成不變、多疑妄想,如同「在記憶里烙下了祖先們在蠻荒時代的生存印記」,無休止地複製著相同的行為方式,不會從以前的錯誤中學習教訓。爬行腦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這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態,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

哺乳腦:又稱情緒腦,包括腦的邊緣系統,如海馬體、杏仁核、腦垂體和下丘體等,進化時間5 千 萬年。這個腦負責掌控我們的情緒、記憶、哺育和性行為等。麥克里恩認為情感系統一向愛恨分明,一件事物要麼「宜人」要麼「不宜」,沒有中間狀態。在惡劣的環境中正是依賴這種簡單的「趨利避害」原則,生存才得到保證。當哺乳腦受到弱電流的刺激時,多種情緒(恐懼、歡樂、憤怒、愉悅、痛苦等等)便會滋生。

雖然各類情緒存留的時間很短暫,但哺乳腦卻是孕育情緒、注意力及情感(情緒主導)記憶的主要溫床,它幫助人類判斷事物的基本價值(如你對某物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和特別之處(如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還有助於人類感知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創造性活動。邊緣系統與新皮層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入連接,二者聯合操控著腦功能的發揮,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壟斷人腦運行。

智腦:即新皮層,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腦或理性腦,它幾乎將左右腦半球全部囊括在內,還包括了一些皮層下的神經元組群,進化時間200萬年。新皮層對應的是靈長類哺乳動物腦,人類當然包括在內,正是它所具有的高階認知功能令人類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麥克里恩將新皮層稱作「發明創造之母,抽象思維之父」,人類大腦中新皮層佔據了整個腦容量的三分之二,其他動物種類雖然也有新皮質,但相對來說很小,少有甚至沒有褶皺。

對於人類的三個腦來說,越早進化完成的腦速度越快、效率越高、擁有更高的掌控權,比如當我們面對突然衝過的汽車時爬行腦會立刻調動身體肌肉產生躲避動作,之後情緒腦會有「害怕」的情緒,最後智腦開始分析原因,採取進一步行為。當我們處於激烈的情緒之中時無論大腦如何理性地分析來讓自己平息下來都很難做到,正是由於此時我們處於情緒腦的掌控下。現代科學認為杏仁核是掌握情緒的部分,杏仁核的反應速度是 15 毫秒,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則慢得多,是100毫秒,並且當杏仁核進行著激烈的情緒反應時會阻斷大腦皮層的反應。壓力從進化的角度看是在爬行腦中產生的,並進一步調動情緒腦來促進身體的腺體進行分泌,調節和增強我們的反應力度,這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生存下來,只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應激源改變了,這種反應方式有時不合適了。

情緒與壓力的作用

研究表明當的壓力有助於提升作者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企業培訓師;我們的表現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應了壓力與表現之間的關係。空閑狀態幾乎不能分泌出應激荷爾蒙,表現由此受到影響。如果我們獲得更多的激勵和投入感,「良性壓力」會促使我們進入最佳表現狀態,進入心流的狀態,此時我們可以導入積極情緒,精力充沛地完成當前任務,感到喜悅和幸福。如果任務難度過大,我們承受的壓力太大就會筋疲力盡,此時應激荷爾蒙水平升高,人會進入失控狀態,認知能力降低,最終影響表現(如圖 2)。

壓力往往會帶來情緒反應,促使我們採取更積極、更有力度的行動方案,但情緒並不都是由壓力所帶來的,情緒的另一個來源是我們內心對一件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圖像和現實中的圖像不一致造成的。比如一個CSR 認為某個投訴是客戶的無理取鬧,而組長卻認為她的應對方式有待改進,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回到家認為孩子應該已經完成了作業,卻發現孩子還沒有開始做,消極的情緒就開始疊加;通常老公都是 10點前回來,今天 11 點才到家,負面情緒的積累就可能導致最終的爆發。反之亦然,當實際的畫面超出自己內心的畫面時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如意外得到領導的一次拍肩膀鼓勵等。

情緒對內是行動的信號,提醒我們某件事情可能出了問題,心理感到不舒服,督促我們做些什麼來糾正畫面的偏差;對外是表達自己目前的感受,提醒他人給予我們關注或幫助。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有效管理情緒與壓力的方法,歡迎繼續關注。

本文刊載於《客戶世界》2017年12月刊;作者石泉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企業培訓師,曾任廣東移動(東莞)客服中心副總經理;

《客戶世界》月刊是國內Customer Engagement領域領先的紙質出版物,行業旗幟媒體。自2003年1月創刊,已連續出版超過15年、累計發行超過170期;在業界廣受讚譽。每月10日發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戶世界 的精彩文章:

致《客戶世界》讀者:2018,回眸與祝願

TAG:客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