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知名風險投資人:技術將如何重塑社會基礎設施?

知名風險投資人:技術將如何重塑社會基礎設施?

編者按:技術日益影響著我們的世界,技術是改變世界的主要驅動力。技術會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社會呢?Sun聯合創始人、知名VC Vinod Khosla提出,改變世界的主要貢獻者是個體創業者,是那些不理性的人,而未來包括1)交通及相關城市服務 2)健康、疾病診斷及管理,藥物發現 3)製造、建築、建築效能與城市 4)食品和農業 5)金融、保險及法律服務 6)能源 7)消費者消費品、服務、教育及耐用品等在內的社會基礎設施都將因為技術革新而發生重大變革。

我們需要大規模的創新!

「在技術上能夠想像的東西按理說就可以發明出來」這句話通常是對的。技術和創新發明一直在塑造著人類世界,並且顛覆了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方式,儘管如此,我們也還剛剛開始。比方說,清潔能源、食品技術、數字化、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創新領域就有可能防止氣候變化,提供充足的食物,重塑城市,團結人類,並且讓人類的能力得到指數式的增強。

技術正在以普適性越來越強的方式重塑著社會、食品、健康、住房、交通、金融服務、娛樂等的巨大需求。我們需要加快技術的應用來加速技術的可達性。社會GDP的很多方面以及商業相關需求每天都在被技術以真正創新性的、非機構化的方式所重塑。地球有70多億人,他們都希望能過上目前大概只有700萬人才能享受到的那種富裕生活(環境、能源、醫療保健、教育、食品等方面)。技術是必要非充分的資源倍增器。技術是唯一能夠讓資源產生乘法效應的東西。技術能夠幫助我們跨越鴻溝,而其中的關鍵詞「非機構」再造不僅對於增加創新作用巨大,而且對可達性更加重要。

未來屬於那些想到這些不合理的可能性的夢想家,屬於那些不畏懼失敗的高概率,肯大膽承擔極高風險的夢想家。他們願意通過想像可能性來改變世界。但下一次再造會是什麼呢?公共交通?建築?醫療保健?食品?城市?通訊?友誼?金融體系?想像一下其中的可能性,然後把它從不可能變成不大可能再變成有可能,接著再次地將沒希望變成貌似可信再變成現實!個人創業者以及他們的追求願景的激情(以及一大堆運氣)讓不大可能有了變成現實的機會。這些嘗試中的很多,甚至是其中大部分都會失敗,媒體會因此詆毀你狂妄、傲慢,說你是個騙子或者太天真等等。即便如此,正是這些不大可能的嘗試在偶爾熬過了「既有現實和機構雜訊(及恐懼)」的考驗之後改變了世界。未來是不可知的,但卻是不可避免的,是可以創造的,所以我們需要偉大的創業者和技術學家創造未來。

大型創新的推動者幾乎總是創業者而不是機構

為什麼非機構創新如此必要?回顧過去20年就知道,互聯網顛覆了電信公司(AT&T拒絕接受互聯網和無線),Amazon顛覆了沃爾瑪,其改變選擇和成本結構的清晰願景是沃爾瑪無法想像的。Netflix、Youtube和Facebook重塑了媒體,也許甚至還重塑了選舉和政治!Airbnb改變了酒店業,Google改變了圖書館及許多新老市場。Uber接管了的士服務,Google Photo和Instagram重塑了我們捕捉精彩瞬間的方式。其實重塑這些行業的不是大型企業,而是技術進展和創業能量所推動的想法的力量。商業圈的很多人為了降低失敗的風險已經到了其成功的結果對於社會無關緊要的地步(但是卻可以為其需要盡責的股東賺錢)。相反,那些改變我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點子原先都是失敗幾率極高的想法,但是如果成功的話意義重大。其更高的變異性帶來的是利潤和社會影響的雙豐收。就我個人而言,願意接受失敗讓我有了成功的能力,讓我為好的變化發生做出了自己的小小貢獻。在我看來,只有不大可能才是重要的,在大規模變革和創新上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哪一個才是不大可能的!

這恰恰是較大的、非創始人領導的機構設立的激勵措施的對立面。那些現有企業和機構、權威的世界觀更多的是通過「靠推斷過去來預測未來」。在大規模變革和創新方面,這種預測大部分都是錯誤的。我敢打賭,任何機構玩家都不大可能做出什麼大型創新來。他們認為不大可能的事情是不重要的,而技術創業者卻認為習以為常的東西才是不重要的。但正是不大可能創造出了下一個Facebook、Google、蘋果、Uber或者Airbnb,當然了,這是由於創業者追求不切實際的願景的驅動。幸運的是,我提到的這些玩家大部分都還受到創始人願景的驅動,並且還不夠「明智」,商學院教授是不會教學生這樣做的。不管是Alexa、AWS、航空、無人車、全球定位地圖還是沒有鍵盤的手機,這些創始人設問的是「為什麼不」和「為什麼不試試」。當新現象的風險變低時,大公司的跟進和資金投入確對創新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但起到徹底取代舊產業作用的卻是那些種子,比方說,是Uber、Tesla、Google的Waymo以及無人車用新型的公共交通徹底取代了原來的公共交通(這在5年前還是汽車業或者運輸業的任何人所無法想像的)。

除了創業者以外,還需要什麼?坐標軸的數量越大,創新可能的維度就越多,創新、試驗的工具越好,嘗試點子的成本越低,變化的速度就越快。這意味著像Amazon顛覆零售或者Tesla、Google分別以電動車、無人車改變交通這樣的驚喜的可能性更多。那麼,未來20年我們會迎來哪些創新呢?這很難預測,但猜測就要簡單一些。似乎3D製造、人工智慧、生物工具尤其是新材料工具,像CRISPR這樣的生物學潮流,精確生物學和計算生物學的後繼者,再加上傳統的算力和帶寬的增加等組合到一起會催化出許多新點子和反應。現在還要再加上新型的計算,比如量子計算,可能會加速AI超越我們甚至最狂野的想像。這些可能性將變得真正無法預測。

為了實現這些新的不可能,你需要新工具,需要有遠見有毅力的創始人,需要向市場參與者佈道。他們必須理解願景將來的發展方向,需要被說服要一起參與進來最終做出改變,尤其是面臨著激進的創新時。

看看社會的基礎設施,有哪些是可以重新想像和再造的?

GDP大部分的非政府組件都可以靠創業者而不是靠政策/立法/監管的手段來重新想像和再造:1)交通及相關城市服務 2)健康、疾病診斷及管理,藥物發現 3)製造、建築、建築效能與城市 4)食品和農業 5)金融、保險及法律服務 6)能源 7)消費者消費品、服務、教育及耐用品。

改變已經發生,但直到成為既成事實之前都是不可信的。靠權威來回顧可預測性很常見,但是直到大規模改變發生時大家基本上都會持懷疑的態度。因此我寧願相信那些充滿創業精神的創業者、那些看似愚蠢多少有點幼稚的創業者、那些認定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創業者推動的想法的力量。那些重大的變革幾乎都不是由那些被認為有能力帶來改變的機構所實現的!

技術活力促進了社會創新

根本性再造的可能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最近的一批新的技術進展給了我希望。那些貌似可信、有可見度的驅動技術工具包括:1)AI與大規模數據能力,2)機器人技術,3)3D列印式的增材製造,4)生物技術(歐姆測量、CRISPR、基因合成、基因精確控制,傳導途徑……),5)計算設計,計算建模/模擬和計算機網路, 6)社交網路與連接;分散式訪問, 7)軟體蠶食世界, 8)區塊鏈, 9)我沒有留意或者低估的其他仍在發酵的技術。還有一些舊的技術仍然是創新的軸線,會繼續發揮影響,這些技術包括:軟體,計算和雲計算,互聯網,感測器和攝像頭,移動。

我是這麼考慮的,軸線(創新的可能維度)的數量越多,創新、實驗的工具越好,試驗點子的成本越低,變化的速率就越快,像Amazon或者Tesla、Google這樣的驚喜出現的可能性就越高。

未來20年會出現什麼新工具是很難預測的,但猜一下會比較容易,不過再次地,最好的再造似乎是可以想像的。今天所有「已知」的軸線形成了一股合力,催化出了眾多的想法和反應。再加上量子計算這樣的新型計算的潛力,有可能會加速AI的發展,甚至超過我們最狂野的想像,是我們今天完全沒法預測的。新的軸線當然會出現,也許複雜的量子計算、聚變能或者分子裝配技術就有這種可能。

重塑交通

關鍵驅動力:無人駕駛技術,電動車,公共交通的重新想像,電池,專用無人駕駛公交車道,手機打車和調度解決方案。從公共交通到飛車……一切都可以被重塑。比方說,相對於今天的固定線路、固定調度的交通服務,在智慧城市的公共交通可以在更聰明的立法、點對點按需服務、電動車及無人駕駛技術的促進下提供更廉價的公交服務。城市可以設立專用道甚至禁止私車,從而讓交通更快捷、更廉價、更安全以及更加環境友好。如果將來的車輛載客數是今天私車的10倍的話,電池和電力將成為行駛的主要成本。就像汽車改變了城市一樣,電動和無人駕駛技術將再次改變城市。停車場和停車區可以用公園或者住房取代,通勤車道可以用無人車道或者街道取代,通勤的距離可以延長,房價和環境污染可能會降下來。無人車技術可能會幹掉內燃機引擎,讓石油業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城市可以進行重新設計,改變機制,尤其是如果增加通信技術、提高空間利用率及重用範式的話。而汽車的數量可能會下降5倍,對鋼鐵、橡膠及塑料凳自然資源的理由也會相應下降。沒有汽車的城市(大部分城市,但並非全部)完全是另一種動物。

重塑醫療保健、疾病診斷與管理、藥物發現

關鍵驅動力:人工智慧對醫療知識的全面理解,由機器使能並且用於機器的新的檢測技術,使得演算法可以利用的數據增加了1000倍或者以上,新的演算法可以發現新的醫療知識,基於更多數據進行更好的研究,利用AI發現更多更好的藥物,AI還可以指導進行機器人手術。美國目前大約有100萬醫生,但有了AI系統之後,我們就能創造出相當於1000萬或者幾億醫生所掌握的知識,並且只在病人喜歡的情況下才使用人類醫生,從而讓醫療更加人性化、更平易近人、更加方便,成本也會更低。AI在診斷、監控等方面的表現比人類醫生和護士等都要好得多。

有了綜合知識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後,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治療病人。醫藥也要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過去幾十年醫藥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已經好到極限了。我們將可以檢測更多的變數(比方說上萬甚至好幾十萬的血液樣本,或者通過心電圖進行人力所不能及的精確特徵抽取),並且根據人類醫生所無法掌握的複雜性和知識來做出決定,甚至根據每一位病人的當前狀態明確服藥的劑量,監控疾病的發展情況以及對副作用進行分子級水平的觀察。疾病會儘早被檢測出來(大多數心臟病人只有在發作後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而不是提前20年預知對於醫療來說是個恥辱),而我們也將更接近健康保健而不是今天的疾病護理(編者註:這個倒是符合中醫的說法: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依賴數據和AI技術的醫療保健將會好得多、容易獲得很多、費用低廉很多。

重塑製造業、建築業、建造效能以及城市

關鍵驅動力:自動化建造,機器人投遞,「變形金剛」式的空間,共享,可重用率更高,建築和傢具的3D列印,社交網路以及社區空間和關係的增加。建築是我們城市景觀的關鍵部分,是資源的消費者消耗者。如果建築空間可以重新配置,我們只需要佔用現有水平的一半就能過得很舒適會怎樣?

城市和都市生活可以比現在高效得多、可持續得多、並且成本低得多,社區化得多。不妨想像這麼一個城市,因為有了機器人廚房,機器人送貨,自選式迷你百貨店,再加上Instacart式的訂餐服務、虛擬娛樂等,我們需要的飯店空間變少了,停車場讓位給公園,我們的戶外活動場所更多了,由於Airbnb式的服務減少了對酒店旅館的需求提高了空間的利用效率,我們的居住空間也變大了。WeWork式空間利用率很高的建築是不是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傢具的變形來在晚上提供給酒店或者無家可歸者使用?我們對空間、城市、稠密度、效率、交通、公園的假設都可能會以無法預測的方式發生改變。

重塑食品和農業

關鍵驅動力:機器人、機器視覺和AI,按作物的護理消除了大量對除草劑、殺蟲劑的需要,肉類的替代物,感測技術將感知與營養一起打包,更好的土地利用,無人機和衛星圖像,更好的播種與化工技術,微生物,精準農業。精準農業也意味著把此類技術當作數據科學、航拍圖像、早期病害檢測來使用。AI在成像和數據分析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對衛星更容易更頻繁的使用,像增加微生物種群這樣的生物科技,再加上自動化除草和除蟲技術從而減少會污染土壤的化工品的使用,這些都會大幅減少農業造成的影響,降低對土地的利用。

重塑金融、保險及法律服務

關鍵驅動力:AI技術取代人的職能和判斷,區塊鏈、移動技術、數據、軟體自動化。一些公司在改變銀行、貸款、支付、投資以及為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理財的同時,其他的公司則在創造新的激進的商業模式。成本更低的基於演算法的金融服務現在已成為可能。基於區塊鏈的服務和軟體合約消除了日常開支和人力成本。對於許多保險和金融機構來說,其商業模式已經變成「由難懂的細則構成術語陷阱」。在我看來他們的利潤就是個「金融稅」,遠超出了服務本身所提供的價值。AI等技術取代其中的許多增值功能是有可能的,比方說股票交易和理財規劃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集資為什麼就不能也這樣呢?對我來說所有的金融交易給社會帶來的增加值能有個10%就算不錯了(這已經是很大膽的推測),剩下的完全是金融機構自己的利益。其他產業的金融需求只需現在的一小部分成本就能滿足,日常開支或交易稅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而且可以用更客觀的演算法做得更加公平一些。每天規模達數萬億美元的投機和循環交易可以減少到最精的地步!哪怕不是大部分,但金融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技術來取代,從而讓金融服務變得人人都能享用。

重塑能源服務

關鍵驅動力:科學人才與放眼長遠的資金。現在拿到博士學位的那些最好的人才都不願進入能源或者清潔技術業,這個就是根本問題。大家意識到很難蝴蝶融資,為此,我們看不到這個領域有太多的創業活動。清潔技術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儘管這個行業一度曾非常繁榮,但現在投資者已經不感興趣。像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這樣的組織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從核聚變到地熱(把鑽探成本從指數性增長變成線性增長就是關鍵突破),儲存,新材料和製造,建築材料,新農業和食品等,有很多領域都是必須進行大規模突破嘗試的。

重塑零售、娛樂、養老及送貨等消費者服務

關鍵驅動力:移動,AI,互聯網,通信,社交網路,語音和圖像技術,感測器和攝像頭,數、大規模個性化製造。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發現產品、訂購產品、完成支付以及找到合適產品、實現個性化製造的方式。從1小時交貨(距離很多家庭只有幾分鐘只要的虛擬食品倉儲室)一直到對百貨商店進行徹底再造,供應鏈也正在被重塑。錢包份額也在發生變化,從實體產品慢慢轉移到技術使能的體驗,通常是社區類體驗。3D列印可以讓我們按需列印東西,而AI將變革我們的體驗,實現真正的個性化,無論是定製傢具還是針對個人的食品計劃。最後,機器人正在改變我們的交互方式,比方說送外賣,比方說Amazon Echo。

重塑教育

關鍵驅動力:利用AI提供個性化教育,開源內容,AI教師,移動和互聯網讓只適合教育得到普及,AR.VR改變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我認為我們目前的問題是人文科學教育並沒有給學生正確的,或者像STEM教育那樣教給學生批評性思維和科學發展知識。現在的STEM可能還沒有傳授足夠的人文科學知識——比如如何從科學和技術建立真正的企業,如何建立對世界產生最好影響的應用等。教育系統機會遍地,儘管如此,這仍是一個充滿挑戰、改變起來很複雜的行業。有了技術和新工具,教育的易得性和公平性都將改變,無論你想要的是什麼教育風格或學科。這一任務的理想「老師」將一直存在。AI教師在價格上不僅更加容易接受或者24x7隨時免費提供,而且還會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的教育。也許正因為這種個性化,注入STEN或者人文科學這樣的專業概念都會一起發生改變。

重塑商業、網路、防務與政府服務

值得指出的是,商業服務、資源利用以及產品已經在改變而且還將改變得更多。無論是金融技術、消費者商品設計生產、還是工業品設計、藥物研究或者製造、材料設計、製造、備品備件、AI銷售代理或客戶支持代理等,沒有一種商業不會受到波及。技術對所有這些都會產生影響,儘管我在這裡的關注是個體創業者能夠推動的事情,而不是靠征服或管制推動的變化,但這些機構往往是必要的追隨者。航空和網路通常是創業者驅動的,儘管後者會有很多的國家介入。可以說在網路攻防工具與服務方面存在著大規模的創業機會。創業者將需要深入推進所有這些領域的創新才能讓真正的創新發生。

矽谷文化

無論是華盛頓、華爾街還是矽谷,沒人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但是矽谷有件事情做得特別好,那就是原創的有趣試驗。比方說,儘管你認為Uber是一團糟,我卻認為Uber已經開始了我們展望的那種交通的嘗試,並且在做非常高端的豪車服務,而Airbnb是在2008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在費城開始了住宿中介的嘗試。這些種子想法最終成為比已有100年歷史的希爾頓酒店還要重要的生意。儘管這個世界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一位大眾和通用汽車對汽車的創新很重要;但現實卻是他們基本上對於創新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因為矽谷進行了那麼多的試驗,而且大家都熱衷與寫有關失敗、自負、混亂、瑣碎、欺騙性或者自誇式的東西,無論是Uber、Theranos、Juicero還是Soylent,這些都成為更好的頭條故事。正是同樣的這些因素對於將那些自我妄想式的嘗試變成宏偉或漸進性創新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如果這些創業者只是有著跟大家一樣的期望,他們就不會嘗試現在做的事情了。而他們的失敗以及所創辦的公司,無論對社會是好是壞都是必要的副作用。大多數的企業都是不大可能的,最終是失敗的,但最終以遊戲改變者的面目出現的少數(千里挑一還是萬里挑一?)其影響力將大到不成比例。就像馬丁路德金所說那樣:「人類進步取決於社會失調。」而蕭伯納則說過:「理性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不理性的人讓世界適應自己。」因此,人類進步要取決於不理性的人。

矽谷真正重要的地方不僅僅在於這些看似不大可能的試驗,而甚至變得更加令人興奮和健康的也不是IPO,而是矽谷正在嘗試進行創新的新領域的數量。比方說,幾年前,我們投資了這家漢堡公司Impossible Foods,現在那裡大概已經有40或50位博士以及40、50位技術專家在致力於設計完美的漢堡。為什麼?創始人創辦這家公司是因為地球土地(儘管Elon Musk在設法讓我們登陸火星名單這是我們唯一的星球)的50%都用來畜牧養殖,他希望有個更加環境友好的方式來生產肉類。他希望能找到幾百萬美元來進行一次試驗。他能否做到呢?現在這已經變成了一個強勁的產品,儘管在目前仍屬於小眾產品,但對於創始人來說,其目標顯然是取代所有的動物養殖。(在我看來,矽谷是使命驅動型的地方,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明顯,儘管這裡仍然有大量以賺錢為目的的活動)

矽谷承載的意義遠不止是一個地名而已,它更多是一種心態和文化。在其他地方比較困難的是有人想要創新時周圍很難找到支持。在矽谷,如果你在惠普、思科呆了15年的話,恐怕就不適合在初創企業界干任何重要的工作了。而在其他地方(我是在印度長大的),如果你是在大企業工作的話,打擊的反應往往是:「哇,你在GE或者花旗銀行工作啊!」而在這裡大家的反應是:「你在GE和思科幹了15年?」再次地,正是這種試驗新想法或者新工具的心態創造出重要的顛覆性創新。在這裡經驗太多反而變成一種累贅。

結論

如果說一個變革性項目的失敗幾率高達90%的話,我們仍然有10%的機率去改變世界。這已經非常棒。如果我們在本文闡述的不同領域分別都進行10次嘗試,我們就可以真正改變世界。改變和創新將是技術驅動的、非機構性的、打破規則式的激進方案。而在這種非機構化預測性不那麼強的做事方法會非常令人興奮,也許這正是我們能夠讓70億人過上想要的生活的主要手段。機器和系統做醫療可以比人類表現更好。但這只是眾多應用其中的一個方面。也許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大部分崗位被取代或者核聚變能源變成可能,或者AI可以讓工作成為大多數人的選項,想干就干不幹也能活,因為社會已經非常富足。想像一下這張可能性!

就像Yogi Bera所說那樣,「做出預測是很困難的,尤其是有關未來的預測」,但如果說這個問題有答案的話,這個推測正確的可能性會比我做出的任何預測都要高。這場再造將是混亂的、顛覆性的、不可預測的,會有很多失敗嘗試,但失敗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稀缺的成功。對於一些人來說顛覆是會有陣痛的,因為被顛覆從來都不是有趣的。我們必須把事情做對,滿足社會對技術的期望,幫助實現公平、多元化等。新技術還會通過重新分配權力、財富以及加重不平等而撼動世界。幸運的是我們的社會有糾錯機制,那些受到影響的社會因素會促進這一變革往好的方向發展。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