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新科研:地球是空心的,這個結論毋庸置疑!

最新科研:地球是空心的,這個結論毋庸置疑!

最近總是有一些小報消息援引「斯諾登」的話說,地球是空心的,還生存著另外一種人類…

美國專家就是真專家?美國專家相當於國內小報水平!

以上不是我想說的關鍵問題。最讓我無法容忍的是,好多科學工作者居然親自出面用自己所謂的「專業知識」來告訴記者「地球不可能是空心的」…

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是不但要以科學去證真,還要以科學去證否

看到這兩派的激烈鬥嘴,我是嗤之以鼻的。首先,「地心人」的認知我不認可;然後,所謂「科學家」的解釋也完全是固步自封的偽科學。兩派之間的鬥嘴相當於在討論「太陽到底在圍著地球轉,還是地球存在於烏龜背上」。

所有你們那個時代科學家的認知也就這樣了。但你認為他們的認知就是真實的地球了嗎?不是的!接下來我所說的事情,你們將第一次聽到,內容關聯了基礎物理學、地球構造學、化學、分子力學等諸多方面,我儘可能說的通俗一些:

不想賣關子了,很急切的告訴大家:地球真的是空心的!地心也不存在人類!

從小我就是這個認知,沒想到活了三十多年了,你們還為這些事情去爭吵!下面我來闡述為什麼地球是空心的:

NASA拍攝的地球實景照片

地球是宇宙創造以後,由塵埃堆積而成的。儘管有的塵埃大、有的塵埃小,但經過數十億年的演變,已經融合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星球。這包括空氣、土壤、水等等,連同我們人類自身在內,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那麼,為什麼這些物質形成了地球呢?這可以牛頓先生的萬有引力原理來解釋:物質與物質之間具有相互吸引的特徵,物質與物質之間逐漸結合,形成了這個星球的雛形。具體表現為:[F=GMm/r^2],萬有引力等於引力常量乘以兩物體質量的乘積除以它們距離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約為[6.67×10^-11]單位 [N·m^2/kg^2];

一、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

萬有引力原理之所以成為影響最為深遠的規律,就是因為「萬有」。這代表著不但分子之間有引力、星球之間有引力、星球對分子有引力、星球對你們有引力,而且還代表著星球內部有引力!我們來分析一下地球內部所受引力的情況:

1.1 密度均勻的實心球體中心受力情況:

當質點處於均勻球體正中心m1時,其受到各個方向上的萬有引力合力為0,這不難理解,即∑F1=F11-F12,F11=F12, ∑F1=0;

標準模型下,m1所受合力∑F1=0

1.2 密度均勻的空心殼內部受力情況:

當質點處於m2處時,我們可以將其外側視為物質A組成的殼體,內側視為物質B組成的球體,物質A可以等於物質B,當然也可以不等於。現在我們來假設ρA>0, ρb=0,用中文表達為」空心殼體對其內壁質點的萬有引力計算」:

在這裡我們引用竺斌老師的證明:

即:∑(F21,F23)= ∑(F22,F24), ∑F2=0;

1.3 均勻球體與球內質點的受力情況:

當質點處於均勻球體內部,但偏離了球心時,我們依然可以將m2視為樣本,只是將密度狀態進行修改,由(ρA>0, ρB=0)改為(ρA=ρB),其m2所受各個方向引力的合力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依然引用竺斌老師的證明:

理想狀態下,m2所受各個方向引力的合力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因此,如果我們把地球想像成一個外觀是球形的、密度均勻的大水球,那麼這個水球可能是相對穩定的。但當這個水球表面摻進去沙粒以後,沙粒會受萬有引力定律的影響逐漸向球心移動,它可能在勢能的作用下穿過球心並以球心為中心來回震蕩。

但震蕩的次數是有限的,因為水對沙粒會有阻力,最終沙粒會在中心附近的位置上穩定下來。如果摻入的沙粒足夠多,在這個沙水組成的模型中,會形成以沙水混合狀態為內核,以水為外核的球體。

我可沒說地球是實心的!

有些人看到這裡開始吶喊了,「快來看看,地球是實心的!」…先不要著急,畢竟地球不只有水和沙粒那麼簡單。

二、物質交換作用的影響

宇宙誕生以後,大中小型塵埃的碰撞、破裂從沒有停止過,地球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醞釀而生。在一個組成了地球主體的大型物質團被太陽的引力捕捉以後,漸漸穩定了軌道,以太陽為中心旋轉。旋轉的同時,數十億年間還有很多宇宙中的小行星撞向地球並構成了這個星球,這是第一個狀態。

這一團聚集在一起的物質並不是穩定的,有的地方坍塌了,有的地方被撞碎了,有的地方移動了,尤其是在最中心區域的物質,受到了周邊物質的極大擠壓,使其周邊壓強增大。巨大的壓強增強了其分子的活性,不但使其溫度急劇升高,而且使其狀態由固態轉化為融融狀態(遵循吉布斯自由能公式);

這個流程圖解釋了為什麼地球內部有高溫高壓液體

地球誕生後的第二個狀態

所以,地球的第二個狀態誕生了,即核心區域內部高溫高壓,外部被固體覆蓋的星球。但由於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在隨後的數百萬年間,發生了如下的變化:

2.1 熔融狀態下的內核使一部分氫離子、氧離子等逃逸到星球的最外層,分子量大的則留在熔融狀態下;

2.2 熔融狀態的高溫能夠融化大多數物質,這個地心就像鍋爐一樣,將包裹著它並且在它附近的物質不斷液化加工並在適宜的時機噴發到地表;

地心與地表的物質交換

2.3 久而久之,地球形成了由外向內氣態、液態、固態、熔融態的分層式分布,這種分布相對穩定,但彼此間也有交叉,且相互循環;

所以讀到這裡,你們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就覺得地球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來自於NASA官方網站

來自於教科書

主流認知,懶得找出處了

以上這樣就完全搞錯了!請不要忘記,地球上的物質不是均勻分布的!

GIF

模型與現實不太一樣,而且隨時間推移,還有很多變化

三、地心的演變

依據上文1.1、1.2、1.3介紹的基礎物理學原理,地球的最中心所受到的萬有引力合力為0。但這裡有個問題:

3.1 地球並不是密度均勻的球體

由於地球形成的過程中經歷了數百萬次天體碰撞,所以如果按照來源將地球拆分,其本身並不是成分均勻的。另外,地球也不是一個規則的球形,從外觀來看,她更接近一個土豆。

好地球,都是撞出來的!

天體撞擊是地球物質的主要來源

因此地球的組成成分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均衡:

好吧,我腳下就踩著外星貨!而且,我們不一樣...

另外地球的內部結構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均衡和層級清晰:

事實往往出乎所料...

所以地球內部萬有引力等值曲線也並不是前文訴說的規則的球形:

感謝我的Surface筆和我的美術老師!

3.2 地球的第三個階段

基於現實中的地球結構,隨著地球分層的逐步穩定、地殼結構的不斷堅硬,地球中心位置的熔融物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熔融狀態的內核通過高溫將固體液化,從而實現了物質的篩選。其中原子量較小的物質通過地殼的裂縫和火山的噴發排放到地球表層;原子量較大的物質跌落到∑F=0的萬有引力等值線附近,並逐年聚集增多;

地心物質熔融相線圖

2、原子量較大的物質在地球中心位置,這些物質受到的壓強和溫度不滿足其熔融狀態的相線,因此能夠以固態存在;與此同時,這些固體的間隔區域中充滿了熔融狀態的其他物質。

地球的第三個階段

到現在為止,你們那個時代的科學家依然覺得,「這也沒什麼嘛,雖然和我們的分析思路不同,但結果地球還是從中心向外部的固體—熔融態—固態分布啊」,而且會有人勸作者去看看地球構造學裡面說有兩個熔融狀態,三個固態物質圈……但你們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地球是自轉的!

四、地球自轉的影響

在本來密度就不均勻,而且物質非對稱分布的地球內部,物質受力情況非常複雜。以地心附近為例,會存在有諸多萬有引力合力為0的區域,他們在具有高原子量固態物的支撐下形成了眾多的溝壑。在本來靜止的模型中,這些溝壑中充滿了熔融狀態的物質。但可惜這個模型忽略了一個問題:地球是自轉的!

依據離心力原理及萬有引力原理,我們對合力為0的地心附近區域進行了重新建模描點,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了一個與蛋糕圈相似的形狀,我們相信這就是地心的真實面目:

地球的第四個狀態,也就是現在的地球!

依據前文所述,內部固態層是由高原子量的固態物質組成的,這些物質之間充滿裂痕,在各方面合理的作用下,熔融狀態逐漸遷移出了地球的最中心,固態層也逐漸向外側坍塌,最終形成了一個惰性氣體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小有待進一步計算,但猜測不會小於1000公里的水平直徑。其南北之間是否有固態層物質相連還有待研究。但歸根結底,地球的中心是空的(環形中空),形成了現有的雙地殼形態。

到此,地球的第四個狀態誕生了,即外表由氣態包圍,向內分別為外部固態殼體、熔融態液體、內部固態殼體、內部氣體的多層結構。該結構除了具有實時物質交換的變換特徵,還具有根據外部引力而遷移的特徵,這點類似於地表水面的潮汐作用。

扣題:所以地球是空心的!並且,在這個空心區域中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

批鬥這張圖!

最後,引用趙盛燁先生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固步自封,永遠都要勇於懷疑自己從不懷疑的基礎知識。因為就在500多年前,人類還認為太陽在圍著自己轉,而那時的人們儼然瞧不起說地球存在於烏龜背上的老者;而現在,我們與他們其實也無異。

對了,我就是趙盛燁,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博士生,也不知道這篇算不算論文。總之歡迎各學科專家對本文進行評論,並與作者探討相關學術。

轉載或依據本文寫論文請包含作者姓名!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