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吃完飯只想睡覺,別人卻滿血復活?

為什麼我吃完飯只想睡覺,別人卻滿血復活?

最近一款《青蛙旅行》的手游刷爆了朋友圈,在這裡Yogurt不僅感受到「養蛙方知父母恩」的感動,還彷彿看到了作為一枚吃貨的自己……

GIF

吃飯時候的我

GIF

吃飯後的我

吃完飯就想睡覺,又稱作「飯困」或「飯醉」,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背後的科學原因是為什麼呢?

傳說一:血液都流向胃腸,導致大腦缺氧?

闢謠:NO!研究發現,用餐後頸動脈的供血量並沒有發生變化。腦血管有自己的調節機制以保持血液供應穩定。

來源:https://www.sfveincenter.com/carotid-artery-disease

傳說二:用餐後HCO3- 離子進入血液,產生輕微「鹼中毒」讓人犯困?

闢謠:你們也太小看人體了!人體是個很智能的調節系統,血液 pH 值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不會輕易讓身體處於失衡的鹼性狀態。

關於「飯困」,目前獲得比較多實驗證明的理論解釋是跟我們身體分泌的激素有關係,這裡簡單介紹幾種:

食慾肽含量和我們的飢餓感、睡眠有著直接的關係,當食慾肽含量低時,我們會覺得昏昏欲睡和不想運動。當食慾肽含量高的時候,我們會變得清醒,元氣滿滿。

人體本身可以分泌褪黑素,而且新鮮的食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褪黑素。褪黑素是調節生物鐘的激素,但我們的人體吸收了褪黑素,就相當於提醒「夜晚到了,我要睡了」。

「飯困」跟我們的飲食結構有一定的關係。發表在全球新聞網The Conversation上的一篇報道中提到:德國的科學家們發現,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也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會導致激素胰島素增多。

而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體吸收之後,人體就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使葡萄糖進入細胞內。但與此同時,胰島素會帶來一些「副作用」:胰島素會促進的蛋白質的合成和儲存,在這個過程中色氨酸會在大腦中形成5-羥色胺,再進一步形成褪黑素,使你犯困。

從進化的角度看,人吃飽後想睡覺,大概是大腦命令我們「減少運動,把食物儲存起來」,以便儲存能量去尋找更多的食物。

偏偏全部都是我最愛吃的

綜上所述,如何解救「飯困一族」,滿血復活呢?答案也很簡單:

總結一句:吃飽後就想睡覺,跟我們的飲食結構有關,天生的基因和鍛煉也很有關係,拯救「飯困」,你要麼少吃點高碳水食物,要麼多邁開腿去運動。

【參考文獻】

[1] Kimberly A. Bazar, A. Joon Yun, Patrick Y. Lee (2004).Debunking a myth: neurohormonal and

vagal modulation of sleep centers, not re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may account for postprandial somnolence

[2] Health Check: 『food comas』, or why eating sometimes makes you sleep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養蛙秘籍P.S.手游黨福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