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鳳凰展翅好村莊——走進唐河底

鳳凰展翅好村莊——走進唐河底

祁縣古村落尋蹤

第三期

鳳凰展翅好村莊

——走進來遠鎮唐河底

主講人:趙永興

唐河底是美麗的,象一顆遺棄在山巒峻岭之中的璀璨明珠,當你輕輕拂去歲月的塵埃,會驚訝的發現她依然熠熠生輝。

年尾歲末,偕文友數人走進唐河底……

這是一個位於祁縣東南近百里,隱藏在溝溝岔岔之中的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數九隆冬,少了些夏日的綠樹流水、山花爛漫、卻多了幾分冬天的靜怡。對於大多數久居大山之外的文友們來說,依然新鮮的,就喜歡這些沒有精心粉飾的,原生態的,寧靜的,自然淳樸的東西。大山逶迤如夾道迎接的客人,白雲藍天下一群羊正盤旋在山上,路旁炊煙依稀可見,峰迴路轉,山谷之中有秧歌聲傳來,真是人與流煙行嶺上,路隨飛鳥入雲端。眼前好一幅淡墨繪就的山水畫,好一個清新俊逸的世外桃源圖。

到了,傾心已久的唐河底一一

剛進村,石頭砌起來的矮牆上,一聲雄雞的長長的啼鳴,象是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小巷深處的幾聲犬吠,喚醒了山村,喚醒了我沉寂已久的記憶。柴門聞犬吠,悠然墟里煙,很是有一種接地氣的感覺,特別的親切,特別的愜意。小巷阡陌,雞犬相聞,一襲淡淡的鄉愁湧上心頭……。這時兩個老人主動過來打招呼。「剛來了,冷了吧,先喝口水坐坐,再進村轉轉。」幾句話,讓我們心裡熱乎乎的,山裡人的熱情,淳樸再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這個村莊充滿了好感。

唐河底,這個村名很有特點。

唐一一是村裡的一大家族。據記載,唐河底唐姓和北齊名將唐邕同宗同源。在明初,唐河底始祖唐才遷居到這個依山傍水的地方,開始造田墾荒,繁衍生息。斗轉星移,日月如梭,百年後,唐氏已是人丁興旺,成為本村大家族。

河一一古人講究依山傍水,逐水而居。在古代,逐水而居既可以保證人畜飲水方便,又可以灌溉田園,豐衣足食。古人還認為,水還是財源的象徵,人才的源流。

底一一智慧的唐河底先人們,把村莊修建在兩山環抱的低凹處較為平坦地方,冬天避風,夏無酷暑,也便於村裡人出行。龍山下,虎山旁,鳳凰展翅好村莊!

誰又能想像的到,在這個過去僅有二百多人的小村莊居然出過不少人才。村裡至今保留著一處旗杆院,這是古代讀書人出將入相,功名的象徵。一時間,唐氏家族文風鼎盛,特別注重教育。尤其象唐文鳳家族和唐永誠、唐永宏家族。唐文鳳家族前後出現了貢生、庠生、國學生、等二十個人。唐河底人把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村風和諧、敬長愛幼,鄉鄰和睦、風清氣正。過去,在東峪溝里,流傳著到了唐河底不敢亂說的話,意思是唐河底是個有講究的村莊,怕說錯了讓人笑話。

明清時期,晉商崛起,人人以經商為榮。唐文楷步入經商的行道,買賣由小到大,在太原和內蒙都有買賣,富甲一方。山西佬兒生得拗,蓋房置地養老少。一座座的樓院依山傍水拔起。儘管隨著歲月的流逝,風雨的侵蝕,小院看上去有點殘破,但依然難以掩蓋當年的富麗與繁華,留下許多讓你想像的空間。

看看這些經過歲月侵蝕保留下來的古代民居吧!磚雕,木雕,石雕,精美絕倫的圖案俯首皆是,無不透露著中國古建藝術的高度成熟。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就蘊藏在這些圖案之中,在展示民族古老文化的同時,也彰顯著主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味。真正達到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感。無數的美麗傳說就沉澱在這些殘破的一磚一瓦之中……

在靜謐的冬季里,頭頂上偶爾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彷彿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的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地原始、古老。簡直就是一個人間的世外桃源,當年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描繪得桃花源估計也不過如此吧。行走在唐河底,如同走在石頭的世界,大的如磨盤,小的如拳頭,方的、圓的,不規則的,經人工打磨過得有稜有角的。用石頭壘起來的牆壁、用石頭鋪出來的小巷,用石頭蓋起來的院落、用石頭砌出來流水渠道、用石頭建起來的門洞,石磨,石碾。岔口路口,四通八達,或高或低,有的地方僅容一個人走過去。經詢問才明白是古代為防止盜匪,散兵游勇的入侵。你不能不為智慧唐河底先人們驚嘆!

再看看這些順山勢而建的水槽渠道。智慧的先人們親身體會到水對於一個山村的重要性,於是把村外的山泉引進了村莊,既方便了老百姓的用水,在山洪爆發的時候,更成為泄洪的重要水道,最大限度的減少洪水對村莊和道路的沖刷破壞。把水引進村,有了活水,整個村莊立即活起來了。走在這樣槐柏掩蔭的小巷,眼前波光粼粼,耳畔泉水潺潺,那是一種行走在江南水鄉心曠神怡的感覺。

這是一個寧靜古樸的小村落。勤勞善良的唐河底人,過著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純真靜逸的生活。遠離都市的喧囂,遠離名利的困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是綠的,水是清的,空氣是新鮮的,笑聲是爽朗的,行走的腳步是悠閑的。唐河底人就過著這樣一種舒緩自然的,類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讓我想起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美其食,樂其俗,安其居。」村落是農耕文明的載體,質樸傳統之中溶入了厚重的文化,因而煥發出了更加迷人的神韻。

一縷炊煙,一把荒草,一聲犬吠,一群牛羊,一抹殘陽,一泓溪水,一段故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根脈就遺留在了唐河底的每一個角落。我在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擺脫了世俗的羈絆,放鬆心情,坐在這棵大槐樹下,眼前青山綠樹,山花搖曳;耳畔泉水叮咚,如鳴琴珮。老槐樹下,煮一壺好茶,捧一本好書,該是多麼浪漫,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

唐河底是美麗的,是一個來了就覺得看不夠,來了就讓人不想回的地方。朋友們閑暇之時,去唐河底走走看看,一定不虛此行。

主講人:趙永興,1974年10月出生,山西省祁縣張名村人,文學愛好者,祁縣作家協會會員,其作品有著濃郁的人文關懷,散見於《晉中日報》、《齊魯文學》、《鄉土文學》、《文化晉中》、《丹楓閣》等,主要作品有小說《血戰子洪口》、《商殤》、《趙家父子》等,散文《父親》、《消失的白晉鐵路》、《狼煙子洪口》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尚巾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尚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