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末代輝煌——記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級

末代輝煌——記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級

舊日本海軍驅逐艦史·專題

代輝煌

——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級

第一篇綜述性質的文章

內容主要是介紹陽炎級驅逐艦的

同時具有傳送牆的功能

畢竟圈子裡面的人關注不多

就這樣吧

「陽炎」級簡介

照例介紹全貌:

陽炎級驅逐艦是舊日本海軍建造的一型驅逐艦。「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條約約束後,完全按照日本海軍建設思路設計生產的一型艦隊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完成18艘:陽炎(かげろう),不知火(しらぬい),黑潮(くろしお),親潮(おやしお),初風(はつかぜ),夏潮(なつしお),雪風(ゆきかぜ),早潮(はやしお),磯風(いそかぜ),天津風(あまつかぜ),時津風(ときつかぜ),浦風(うらかぜ),濱風(はまかぜ),谷風(たにかぜ),野分(のわき),嵐(あらし),萩風(はぎかぜ),舞風(まいかぜ),秋雲(あきぐも)【雖然秋雲無論是名字還是裝備都應該歸於夕雲級但是被日本定位陽炎級,所以可以說是陽炎級的夕雲級】。

全級鏈接(後續待補充):

陽炎級驅逐艦(英文:Kagero class destryer),是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型驅逐艦。「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的約束後,完全按照日本海軍建設思路設計生產的一型艦隊驅逐艦。

日文名:陽炎型驅逐艦/かげろう

「夕雲」號

Displacement(排水量): 2,033噸

Dimensions(規格): 艦長389英尺,寬35.5英尺,吃水12英尺

Machinery(推進系統):2台蒸汽輪機,52000馬力,最大航速35.5節

Radius(續航力): 5000海里/18節

武器:

50倍口徑127mmC型雙連裝炮3座6門(具體是什麼型號由於改裝太多暫時無法查證),25mm機關炮(九六式)2座4連裝610mm魚雷發射管(加上備雷共24枚)

18枚深彈

Complement(艦員): 239

模型「雪風」號的艦體中部

建造緣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和倫敦海軍軍備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戰後日本和美國如果開戰,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是肯定了的事實。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有較好的航程、適航性以及強大重型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因此軍令部立即把艦隊型驅逐艦的整備工作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來。根據蘭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戰艦數量上以6:10取得勝利,那麼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把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才行。擔當這個任務的就是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別是數量眾多的驅逐艦,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前衛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是想在條約規定的驅逐艦1850噸排水量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不行的朝潮級。海軍對這些老型號驅逐艦的不滿一直存在,主要詬病的就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當華盛頓條約到期,倫敦條約過時,幾個海洋大國各自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沒有一個國家能說服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條約當然就無法協商出來了!自此,對海軍來說令人興奮的無條約的黃金時代來臨 !

日本海軍對以前的朝潮級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由於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於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劃:

與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致相同,武備要超過。

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體性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里,特彆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於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和」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的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划進行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於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樣的大型艦艇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所要求的小型艦艇是相抵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在此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陽炎」級和其後改進型夕雲級驅逐艦被稱為"甲型驅逐艦"。

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有3艘的經費被挪用為「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經費)。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再追加了4艘,共計19艘(要補齊經費被挪用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號最初的計劃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但是後人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內,原因是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建造的)。

高速試航的「萩風」號,後在韋拉灣夜戰中與「嵐」和「江風」戰沉

陽炎級是當時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各方面比較平衡。

陽炎級設計標準排水量2000噸。船型設計上希望能達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時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來節省重量。艦艏輪廓繼續採用日本驅逐艦貫有的為高速使用的飛剪式艦首、高幹舷、短艏樓。陽炎級設計中特別重視「友鶴事件」(1934.03.12)以及「第四艦隊事件」(1935.09.26)事故的教訓,對艦體結構設計予以重視。艦體結構方面比起前面設計製造的4個級別驅逐艦有很大的改良。當年「第四艦隊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條是電氣焊接技術不過關,艦體亢余強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日本驅逐艦中一直沒有很好重視和處理,之後的日本海軍軍艦建造中電氣焊接一度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艦體比耗油、機動性更重要」的呼聲中,「陽炎」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完善的處理,由於確定焊接技術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該級中反而得到大規模使用,以此節省了不少重量。全艦重心降低,使得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

「陽炎」級動力系統採用三座燃油鍋爐,兩座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設計最大航速35節。陽炎級前10艘艦在試航的時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節,沒有達到35節的標準,軍令部不肯讓步,反覆強調「一定要35節才行!」,要求立即改進。由於輪機部分一時也無法提高,於是設計部門改進了螺旋槳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槳葉直徑,部分改良了槳葉面的外形,安裝了5艘艦進行的試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節,之後的14艘更是加大了槳葉的面積,航速提高到了約36節。至此,航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軍方正式接收了「陽炎」級。「陽炎」級機艙的安排是一點缺陷,牧野大佐後來回憶說:為了提高抗打擊性,「陽炎」級的輪機左右軸原計劃是分別置放在不同的艙室,但沒有能夠實現。在戰爭中,「陽炎」級中幾艘的沉沒就和這個問題有關。「陽炎」級搭載重油622噸,續航力超出了計劃18節/5000海里的要求,達到了18節/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

在「陽炎」服役後,由於技術改進,主力艦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軍方認為現在的驅逐艦將不能有效攻擊之,下一代驅逐艦的速度必須提高,為此戰爭期間「天津風」號做了輪機改裝,抽調各海軍學校的優秀人員配屬該艦,與「島風」號一起搭載新型高溫高壓鍋爐進行試驗。舊型號鍋爐為300度30千克壓力,新型號為400度40千克壓力。該新型鍋爐還比較節省燃料,使得「天津風」號的續航力達到了18節/6300海里。在「朝潮」級上試驗交流電還沒有正式結果,所以「陽炎」級仍然採用直流電。

陽炎級驅逐艦強調對艦攻擊能力,延續了先前日本海軍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武備方面,裝有新研發的三年式C型雙聯裝127mm/50倍口徑炮3座(前幾型艦為A、B型,另外由於對艦攻擊能力被提高了優先順序,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從先前B型的70度改為55度。主炮設計指揮儀是對艦攻擊用,高射時候只能使用先測定敵機高度然後設置炮彈中的定時引信),艦首一座,艦尾呈背負式兩座。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九二式四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2座,備魚雷16條,有快速再裝填設施。是93式氧氣魚雷設計中就計劃裝備上艦的第一級驅逐艦,之前諸型艦都為改裝。另裝備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3式聲納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測距儀和魚雷用91式3型方位測定儀、92式射擊指揮儀。1943年陸續開始安裝一號3型對空雷達和二號1型對海雷達。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一座後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天津風」號,陽炎級8號艦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陽炎級成為日本聯合艦隊驅逐艦隊的骨幹力量。陽炎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陽炎級入役後編入各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別編入第4(野分、嵐、舞風、萩風)、第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第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第17(谷風、浦風、濱風、磯風)、第18(陽炎、不知火)以及第10(秋雲)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對其性能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作為突擊力量,這一點日本海軍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包括認為損失主力艦過於昂貴、過度依賴夜戰、雷擊戰等原因,在到來的戰爭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而日本海軍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將戰列艦放在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

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戰爭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增加,日本海軍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原預想的夜間雷擊戰。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扮演運送陸軍部隊及給養的角色。在圍繞爭奪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出色的表現。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的日本驅逐艦幾乎全軍覆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場面。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脆弱經濟備受到沉重打擊。太平洋戰爭對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謔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19艘「陽炎」級驅逐艦僅僅剩下一艘「雪風」號,其餘全部戰損 。

戰後改為運兵船的「雪風」,後來成為國軍的「丹陽」號。素有「祥瑞」之稱

「雪風」試航的照片,此為翻拍品,原照片在二戰結束後被焚毀

陽炎級12號艦「磯風」號的照片

陽炎級的全家福。

看了很想哭。

大概這就是她們的歸宿吧。

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她們的命運只能是衝鋒。

然而

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南梔風寒·舊日本海軍驅逐艦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梔風寒 的精彩文章:

TAG:南梔風寒 |